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京東分拆往事:轉型、戰略與拐點,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作者|鹿堯
去年一整年,互聯網圈裏讨論度最高的是阿裏,年初拆分之後,各業務線幾經調整,分分合合。但事實上,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的子業務拆分熱潮,多年前就有了:2012 年,支付寶分家,2016 年騰訊音樂在納斯達克挂牌,2020 年百度拆分小度科技,網易雲音樂尋求港股 IPO。
不過在拆分這件事上,最積極的還得是京東,先是達達在港交所挂牌,此後在政策利好下,集團以平均每年一家子公司的速度推進 IPO,從京東健康、京東物流,再到去年的京東產發和京東工業,結合劉強東的説法,每個拆分出來的子公司,似乎都要肩負起 " 再造一個京東 " 的宏大使命。
那麼問題來了,拆分後的京東有沒有如願以償?
仍以京東物流為例,目前它的市值在 500 億港元左右,比最高點跌超 80%,橫向對比發現,極兔、順豐、中通都在千億行列,原本行業第二的京東物流落後許多。去年拼多多市值超越阿裏的同時,很多人忽略了一點,京東近一年市值縮水近 50%,總市值僅剩拼多多的五分之一。
按理説,京東的轉型力度不比阿裏小,但在很多人看來,情況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過去馬老師評價京東物流,説這個戰略做得太重,一開始就錯了,很容易被反噬,現在京東的 " 重 " 已經滲透到了各個方面。
從物流、團購、養車,到雲計算、金融服務、大健康,和多數互聯網巨頭一樣,京東一個風口都沒落下,不過相比電商和物流,其他業務的存在感都并不強。劉強東顯然比馬雲更急,全面回歸後,他説京東必須改變,否則沒有出路,類似的話過去其實也説過。
不過顯而易見的是,京東的問題已經不僅是業務層面,多年前,劉強東直言,如果有一天京東失敗了,那麼不是市場、對手和投資人的原因,一定是團隊出了問題,要麼是戰略、方向錯了,要麼是管理出錯。這樣的判斷在今天或許已經有了驗證。
01 從京東物流談起,優勢、戰略和拐點
京東物流的出現是一次因勢利導,京東商城也是第一家投資物流的電商公司。
在二十年前的中國,社會化物流的成本極高,對比美國、日本的 5%-8%,國内高達 17%,也就是説,大量企業的利潤被物流吞噬了。京東想做的事情和阿裏不一樣,阿裏做平台賺廣告費和傭金,京東更像一家零售公司,學亞馬遜,以供應鏈為基礎,奉行 " 甘蔗理論 ",強調自營和降低成本。在線銷售額就是它的收入。
劉強東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他們曾做過調查,國内每一件商品從工廠到消費者手裏,中間要搬運 5-7 次,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成本。于是 2008 年以來,物流在京東商城業務構架中的位置逐漸提高,他們投入重金大規模擴建物流和倉儲體系,2012 年,京東才對外宣布物流開放計劃,60% 的倉儲物流能力将開放給合作夥伴。至此,業界認為京東物流路線圖逐漸清晰。
" 以同樣的 3C 和家電作為衡量标準的話,國美和蘇寧的綜合運營費用率超過 15%,而我們成本只相當于他們的一半。" 和線下零售實體相比,京東有着低于行業的銷售成本,以及遠高行業的庫存周轉,除此以外,傳統零售商庫房的 sku 有限,京東倉庫裏的 sku 是前者的成百上千倍,更容易實現規模效益。
這些 buff 的疊加,讓京東擁有了充足的現金流,憑借正品心智、更快的物流和更好的服務,京東不僅對線下零售行業實現了降維,在那樣一個電商尚處草莽的階段,對比當年的蘇寧易購、一号店、當當,它的優勢也非常明顯。
多年以後,劉強東在總結京東優勢的時候,認為最核心的點是把 " 倉、配和采購 " 這三者合為一體,從而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給用户更好的體驗。這也構成了京東的核心競争力。
" 京東對物流體系的訴求是,減少物流的流通和搬運次數,縮短流動的距離,從這個角度來講,淘寶天貓沒有解決社會化物流成本問題 " 劉強東對自己的規劃深信不疑,物流是最大的籌碼,重資產的布局也的确讓京東進入了上升期。
針對阿裏的短板,冷鏈物流和商超領網域,2015 年起,京東先後入股永輝超市、合并國内最大的眾包物流達達、收購一号店。2016 年,内部積極布局生鮮業務,成立生鮮事業部,建立全國冷藏冷凍一體化 B2C 物流設施,彼時京東商超已成為國内最大的線上商超,并聲稱将在三年内結束商超之戰。
此時京東的戰略重點,已經從早期的擴大規模轉向了利潤率的增長,它需要通過更多的第三方業務合作來提高利潤。彼時京東的核心 3C 家電業務增速下滑明顯,權威數據報告公司 GFK 甚至給出 2017 年手機市場負增長的預測。
随着電商的戰場由線上轉移到線下,阿裏提出新零售概念,為了尋找新的增量,京東寄希望于下沉市場。同時成立新通路事業部,意圖将線下中小門店納入品牌商的終端體系裏,通過開放物流,給品牌商提供倉儲物流等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然而,事情進展并不容易。按劉強東的説法,中國大量的中小企業,特别是民營企業想貸款很難,在這種情況下,京東陸續推出供應鏈金融產品 " 京保貝 " 和 " 京小貸 ",再到到京東白條,京東金融逐漸走到台前。
從财報來看,2014-2016 年,京東全年 GMV 增速逐年遞減到跌破 50% ,作為對比,市值接近京東 6 倍的阿裏仍維持 50% 以上的增速。有意思的是,2016 年京東首次盈利,不過據華爾街分析師稱,京東第三方平台毛利增長,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向商家貸款的利息收入,這段時間京東也因 " 涉嫌違法經營 " 頗受争議。
此時,物流之重帶來的反噬初顯。一方面,下沉不僅進展緩慢,還拉高了京東營銷、物流等費用,虧損壓力直接導致線下開店規模縮水;另一方面,盡管 2016 年物流投入超過 209 億元,但京東的倉庫數量、配送站和自提點增加有限,環比增長僅為 2%。賴以安身的物流從此陷入了 " 規模不效應 " 的境地。
回過頭來看,其實很長一段時間,京東的優勢是建立在國内物流發展不成熟的階段,目光所及是國美、蘇寧這類傳統線下零售。随着物流差異逐漸被填平,淘寶天貓憑借品牌資源和品類優勢主導市場,在龐大的供應鏈體系下,京東反而顯得轉身乏力。
02 至暗時刻
2018 年,天貓雙十一再次刷新 GMV 記錄,作為對手,京東用户卻增長停滞,全年虧損超過 23 個億,被推到台前的京東商城 CEO 徐雷曾這樣定義:" 京東商城現在是一個大變革時代 "。
彼時京東美股市值也一路下跌,幾度逼近破發,但比股價更觸目驚心的是内部大刀闊斧的改革,除了落實末位淘汰制、高管洗牌,有報道稱京東裁員 8%,十幾萬配送員的公積金系數從 12% 降至 7%,劉強東苦心經營的兄弟情出現了裂痕。
一時間,唱衰京東成了市場裏的政治正确。
很多人将京東的問題歸結在模式上,如果要走亞馬遜的路,就要有能力繼續承受長期虧損,但亞馬遜也是後來靠雲計算擺脱的虧損局面。在國内,随着阿裏雲占據主導位置,百度、騰訊、華為等也提供不同形式的雲服務,京東的雲卻還處在口号階段。
不僅如此," 京東缺乏技術基因 " 的説法持續很久,CTO 的職位長時間空着。有媒體曾報道,由于技術上的先天缺陷,京東對人效的利用接近極限,其自動補貨技術内部始終未跑通,一個普通采銷每天最多負責數百個 SKU,每逢大促揀貨員在倉内相當于跑馬拉松。
劉強東顯然是意識到這點的,2017 年,京東開年大會主題是 " 科技引領未來 ",他在演講結尾重復多遍 " 未來 12 年京東只有技術 ",要讓技術支撐所有業務,一是自動化,二是人工智能,既要發展智慧物流和供應鏈,又要擴展金融業務到產業數字化領網域,但最直觀的成果僅是後面出現的無人機和無人車物流。
如果你熟悉國内 BAT 的發展,十年前,他們就已經處在移動互聯網熱潮下的搶人大戰中了,雲計算、數字化、AI 已經列陣備戰,但這個時候京東是缺席的。直到 2017 年後,周伯文、申元慶、薄列峰這些名字才出現在京東的員工列表裏。
但這些從 IBM、微軟、亞馬遜等頭部科技公司空降過來的技術大牛,甚至是後面在硅谷構建的 200 人科學家團隊,既沒有給京東帶來更高的知名度,也沒有指出一個明确的新方向。此前擔任過京東 CTO 的張晨,結束了 CTO 一職長達七年的空窗期,他也曾在内部大搞技術改革,不過和上一任 CTO 王亞卿一樣,最終不了了之。
至于原因,有人認為是國内電商行業發展節奏過快,導致技術更新跟不上;也有人舉例,像阿裏的核心技術人員基本是内部提拔,京東只能靠空降,很容易造成水土不服。
另一邊,在劉強東那封《致全體配送兄弟的一封信》裏,他説京東物流來到了最困難的時刻。自建物流讓京東不堪重負,降本增效提上日程,京東開始宣布擴大業務範圍至個人和同城快遞。但從本質上講,京東做的是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是前置倉,這和個人快遞服務是不相符的。
當時有媒體透露,京東也找過一些快運公司收購談判,但他們既低估了自建網絡的難度,也低估了現成物流網絡的實際價值。在京東物流獨立出來的時候,它曾揚言要在 5 年内将物流中心面積擴大到 5000 萬平方米。不過在業内人士看來,連續多年的高舉高打,京東物流的土地資源和倉儲面積已經見頂,很難再講出新故事。
" 它能做的增量是大票快遞,但市場太小了。" 有分析師曾這麼説到。京東不想讓物流成為内部的附庸,于是推進社會化,增加營收跟利潤,那麼内部就要盡可能剝離掉物流和主營業務的心智綁定,京東物流的單獨上市也是為了更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
商流決定物流,這時候我們發現,京東的物流、電商正在形成一個不利循環。雖然京東物流給電商賺足了口碑,但它和京東商城的綁定太深了,就怕主營業務出現頹勢,市占率下滑,京東的商流增長不濟;與此同時,對比四通一達,第三方和個人使用京東物流的成本更高,這也會抑制它的進一步增長。
" 可以預測的是,京東物流上市之後,至少幾年内會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它太依賴京東商城的交易了。" 如今,随着京東商城的零售業務陷入被動,京東物流的确成了承受餘震最大的那一個。
03 劉強東的管理學
劉強東是文科生,學的是社會學,在一次采訪中他也説過,相比研究阿裏和馬雲,他更多的時間是研究員工和客户。
多年的創業經歷讓他發現一個規律,決定一個商業模式是否有價值,人永遠是最重要的,大部分企業死掉,是因為團隊跟不上發展的節奏。劉強東曾有一套 " 鐵鏽員工 " 的理論,一個人的能力再強,如果價值觀與京東不符,這樣的人就是鐵鏽,必須馬上清除掉。
在京東,劉強東的價值觀就是京東的價值觀,即使對外不斷傳出放權信号,他的話語權始終是第一的位置。有京東前員工透露:公司從戰略到執行層面的大政方針都是由劉強東親自決定,雖然有戰路部門,但事實上更多是起到在上層的決策下達後進行合理化論證的作用。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句話用在京東身上再恰當不過。有媒體統計,從 2010-2019 年這段時間,京東至少有 40 名高管離職,其中最長在職時間不超過 8 年,離職原因不明的占比接近 60%。而京東的企業檔案顯示,除了劉強東之外,京東高管任期普遍在三年左右。
就像前面説的那樣,一直以來,京東的高管大多是空降得來,這些外來者或多或少有着更加個性化的色彩,外界猜測,按劉強東的強勢做風,内部動蕩的直接原因可能就在于此,畢竟如果不能控制這家企業,他放言寧願把京東賣掉。但毫無疑問,這麼做必然是以犧牲組織穩定性為代價。
很多人發現,随着空降高管陸續離開,劉強東的視線除了放在管培生身上,還有一些集團老人。比如,已經離職的 " 京東最年輕副總裁 " 餘睿回流,擔任 1 号店 CEO;徐雷、王振輝這些老臣也都回到劉強東身邊擔任副總裁。
在 2018-2019 年期間,京東的 " 接班人選 " 有 3 位,分别是彼時執掌京東三駕馬車(京東零售、京東數科、京東物流)的負責人 : 徐雷、陳生強、王振輝,一度被認為是京東下一代權力核心。但這種局面僅持續一年,陳生強、王振輝便先後離開。王振輝離開半年後,京東物流上市,他也因此錯過了這樣的關鍵時刻。
過去劉強東説過,對于京東來講,每個產品和服務如果對社會有價值,那他就會做。事實上互聯網每次的風口它也沒有缺席。然而,内部人員的頻繁動蕩很容易讓項目有始無終。
典型的例子是侯毅,在創立盒馬加盟阿裏之前,他是京東的工程師,負責京東到家業務。怒怼過京東運費漲價的侯毅,還曾想把自己的重零售模式和京東的模式相結合,但被劉強東一票否決。
之後京東把生鮮業務分為線上的生鮮電商和線下瞄準盒馬的 7FRESH,由主導過 3C 業務的王笑松負責,不過業務發展并不好,王笑松也因此降職調離。侯毅後來在朋友圈寫到 " 笑松總也真厲害,拿了 3C 的玩法來玩新零售,如此燒錢,不知道如何來附能商家?"
" 京東多見守成型人才、少見創造型人才,多見帶兵型人才、少見領軍型人才。" 有人這麼評價,去年徐雷卸任集團 CEO 時,面對媒體采訪,他也直言自己的每一步都是被集團推着走," 老劉是集團董事局主席,把控整體集團的戰略和大方向,我還是以具體執行為主。"
去年同樣是京東變陣頻繁的一年,市值蒸發、營收增長不濟,擅長營銷的徐雷離開後,CEO 的職位由更會降本的許冉接手,剛為雙十一站完台的辛利軍離開京東零售,餘睿也因個人身體原因再次離職,由京東產發 CEO 胡偉接任京東物流 CEO 職務。
2023 年第三季度,京東集團利潤水平達到歷史新高。但許冉沒有提及的是,京東集團的收入增長接近停滞,幾乎創歷史新低。在過往的數次調整中,京東模仿拼多多的打法推進百億補貼,但外界看來,一直以質量和服務著稱的京東,在低價上已經沒有優勢,如果沒有持續的補貼輸血,很難延續下去。
與其説京東是最受市場關注的一家企業,不如説是最受市場争議的一家企業。在鼎盛時期,劉強東回顧以往遭受的質疑,直言不管有多少這樣的聲音,京東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的想法和戰略,但他也表示,深知自己的能力有天花板,但比起退出運營層,他更願意逼迫自己學習提升。
" 每家企業走向成功的時候,特别是到達頂峰的時候,後面就是下坡路。" 過去一句話,如今成了京東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