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匈牙利:中國制造出海橋頭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四分儀,作者 | 李威
在過去 8 年時間裏,匈牙利第二大城市德布勒森已經累積獲得了 125 億歐元外商直接投資,其中既包括寶馬投資的新工廠,還包括寧德時代、恩捷股份等來自中國的電池制造商及其供應商。
最新的消息顯示,匈牙利将在德布勒森投資 20 億美元用于一項基礎設施發展項目,更新工程将涉及道路以及飲用水和廢水管理,以幫助德布勒森進一步吸引投資,建設成為歐洲最大的電池生產中心。很明顯,來自中國的電池產業鏈企業将是德布勒森嘗試吸引的主要目标,并期望更多中國相關企業的到來,幫助當地形成完善的電池產業集群。
德布勒森是整個匈牙利汽車產業走向電動化的一個縮影。作為中國制造在歐洲落地產能的橋頭堡,匈牙利正在承接着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帶來的產業紅利外溢。在寧德時代、恩捷股份之外,億緯锂能、欣旺達、蔚來、Halms、PEX 汽車、泉峰和浙江華爍等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企業都選擇在匈牙利興建工廠。
就在上個月,比亞迪剛剛宣布将在匈牙利塞格德市興建一座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基地。該基地将采用全球先進的工藝設備和高度自動化的生產流程,利用比亞迪全產業鏈的優勢幫助當地構建綠色 " 生态圈 "。這也是中國汽車公司在歐洲建設的第一座乘用車工廠。在媒體報道中,比亞迪的這個工廠的投資額将達數十億歐元。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長西雅爾多 · 彼得表示,在獲得歐洲委員會批準後,匈牙利将公布給比亞迪生產基地提供的補助金額," 這将是匈牙利經濟史上最大的投資之一 "。
在新能源汽車相關投資的帶動下,匈牙利的中國制造出海橋頭堡地位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也正在成為匈牙利國外直接投資的最大來源。西雅爾多在 1 月 4 日表示,匈牙利 2023 年獲得外國直接投資總額超 130 億歐元,是 2022 年的兩倍,創歷史新高。其中,大部分外國直接投資來自中國。
拉長時間來看,在匈牙利啓動 " 向東開放 " 戰略,加強與亞洲國家的經濟聯系的同時,中國也着手推進 " 一帶一路 " 倡議,尋求改善亞洲、非洲和歐洲多個國家之間的互聯互通與合作。戰略層面上的高度契合,是促成匈牙利和中國在制造業方面密切合作的最重要政策因素。同時,利用來自中國的優勢產業帶動匈牙利當地產業的轉型更新,借助匈牙利打通中國制造進入歐洲市場的路徑,成為中匈合作日益深化的現實基礎。
從向西開放到向東開放
從上個世紀 90 年代算起,匈牙利的產業發展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階段:社會主義時代結束之後的轉軌時期;2004 年加入歐盟之後的快速發展期;2010 年現任匈牙利總統歐爾班上台之後開始的 " 向東開放 " 時期。在前兩個階段,來自歐美的對外投資成為匈牙利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在第三階段,中國對匈牙利產業發展的影響正在變得越來越大。
在第一個階段,來自歐洲的資本為匈牙利經濟的轉軌提供了資金支持,以收購匈牙利原有企業為主要方式,推進了對匈牙利相關產業的結構轉型、組織轉型以及現代化改造。這一時期,匈牙利的外國投資主要來自德國、美國、法國、 奧地利、荷蘭、比利時、意大利等國。并且,随着資本的湧入,這些國家與匈牙利的經濟聯系也得到加強。在 1990 年以後,歐盟成員國取代經互會國家,成為匈牙利的主要貿易對象。
到 2004 年匈牙利加入歐盟之後,更多西方商業資本開始湧入,同時也推動匈牙利進一步融入歐洲價值鏈,在歐盟标準下完善市場體制,并成為歐洲的重要生產制造基地。這個階段,在匈牙利,大約有 40% 的 FDI 進入到制造業,在電子通訊設備、電氣機械設備、電子計算機和辦公室設備等領網域,外商投資發揮着重要作用。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匈牙利對外資的開放、友好基調也得以奠定。在中東歐國家中,匈牙利是外資滲透程度最高的國家,1999 年外國公司占其工業銷售額的 73%,占其工業就業人數的 46%。外國資本的注入帶來的綠地投資,也給匈牙利的汽車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等產業帶來了較高的附加值。
從長遠來看,匈牙利堅持 " 向西開放 " 的戰略雖然改善了企業的經營效率,提高了產業競争力,促進了出口貿易增長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讓大部分工業企業以及生產資料都轉移到了外國投資者手中,本土企業成為歐美國家的制造組裝基地和大型跨國企業的供應商,產業并沒有得到持續更新,依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如匈牙利經濟學家韋爾泰什坦在 2014 年所指出的,加入歐盟,并沒有縮小匈牙利語歐盟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自 2006 年開始,匈牙利的經濟增長開始放緩,到 2008 年 GDP 為零增長。2009 年歐債危機爆發,匈牙利遭受重創,GDP 增長為 -6.7%。其產業受困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對歐盟單一市場過度依賴的短板開始暴露。2010 年,歐爾班上台後,開始推行再工業化,并提出了 " 向東開放 " 策略,尋求產業的更新和多元市場的建設。
歐爾班認為,在匈牙利市場的產品中,本土的工業產品占比應該提高。為此,匈牙利政府提出了 " 伊利尼計劃 " ( Irinyi Terv ) 和工業 4. 0 項目 ( Ipar 4. 0 program ) ,削減汽車制造業的依賴性,用創新引領工業,提高中小企業的效率和技術含量,進一步融入出口導向的價值鏈。
這也讓匈牙利利用外資的指導原則變成了,吸引那些有助于產業結構現代化、增加就業、提高居民收入的外資。具體包括:説服在匈牙利已有投資的企業擴大投資,促進制造業投資增長;增加戰略服務行業的投資比例;通過促使外資企業在匈牙利設立地區中心來提高匈牙利的區網域地位;增加落後地區吸引外資的能力,減少貧富差距。
匈牙利投資促進局在文章中表示,匈牙利的對外貿易政策試圖同時利用兩大趨勢,這兩大趨勢最近一直影響着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活動,其一是過去大多數投資都來自西方,但現在這種主導地位已經轉移到了東方;其二是電氣化已成為投資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匈牙利 " 向東開放 " 策略和對電氣化給予的期待,也為中國制造業以匈牙利為跳板進軍歐洲市場奠定了基礎。特别是 " 向東開放 " 策略與 " 一帶一路 " 倡議的對接,拉開了中國企業投資匈牙利的大幕。
2015 年匈牙利成為與中國籤署 " 一帶一路 " 合作諒解備忘錄的首個歐洲國家,也是第一個與中國建立中歐人民币清算體系、發行人民币債券的中東歐國家。在國際交流中,匈牙利也一貫以正确的态度衡量東西文化差異,與中國政府在政治上保持了良好的互信。
作為歐盟和北約成員國,匈牙利在與中國相關的國際議題上并沒有受到美歐意志的影響,即便是在美歐針對中國發起 " 脱鈎斷鏈 " 的當下,仍然堅持推動 " 向東開放 " 策略,甚至樂于成為中國企業進入歐洲的助力。匈牙利駐華大使白思谛曾對《環球時報》表示,全球經濟的核心已經從西方轉向東方,能夠與中國建立良好而有效的合作符合歐洲的最大利益。
作為核心樞紐的匈牙利
對于中國制造企業而言,開放、友好的匈牙利往往成為其進軍歐洲市場的第一站。中國已成為匈牙利最大的投資國、歐洲之外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優越的地理位置、優惠的投資政策、相對較低的投資風險、完善的產業基礎設施和豐富的人才儲備成為匈牙利吸引中國制造企業投資的主要因素。
在地理位置上,匈牙利處于歐洲的中心,位于 3 條泛歐交通網走廊交匯處,交通便捷,是重要的物流樞紐,能對整個歐洲,甚至非洲、西亞地區實現輻射,在 600 英裏範圍内進入擁 2.5 億人口的大市場。作為申根成員國, 匈牙利的資本、商品、人員和服務在歐盟成員國的大多數國家能夠完全自由流動,這也會為中國企業進入歐洲市場帶來便利。
在人才儲備上,匈牙利勞動力素質較高,受教育人口比例超過了人口總數的 98%,多數年輕人至少擁有一種技能,掌握多種語言,但工資水平卻遠低于西歐。匈牙利中央統計局 2023 年 12 月 21 日發布的數據現實,2023 年 10 月匈牙利平均税前工資 56.4 萬福林(約合 1620 美元),平均税後工資 37.5 萬福林(約合 1077 美元)。相較而言,德國 2023 年的月平均工資超過 4000 歐元。有統計顯示,布達佩斯的制造業普通工人、中級工程師和中間管理者工資分别比日本東京、大阪和橫濱三地平均工資低 220% 、110% 和 106% 。
在基礎設施層面,根據全球競争力報告,匈牙利的基礎設施得分為 80. 7,在 144 個國家中排名 27 位。同時,匈牙利政府在改善營商環境,降低納税成本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更新内部電子税務系統,在税收機制中企業所得税為 9%,社會總費用為 13%。這個税率在整個歐洲都屬于較低标準。
在產業基礎層面,匈牙利是中東歐地區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國和世界電子工業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并擁有完善的汽車產業鏈,有 " 歐洲底特律 " 之稱。全球 20 大汽車制造商中,有 14 家在匈牙利建立整車廠和零部件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 100 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中的一半在匈牙利設有廠房或代表處。在德國和中國之外,匈牙利是唯一擁有奧迪、奔馳和寶馬三家汽車企業工廠的國家。
在政策扶持層面,匈牙利形成了包括歐盟基金補貼、發展税收津貼、VIP 現金補貼、培訓資助補貼以及研發項目補貼等較為完整的投資促進體系。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匈牙利自 2016 年起,就在制定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不僅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還通過立法規定新建的住宅樓和商業體必須提供充電車位。
近期,匈牙利政府最近又拿出一項價值 600 億匈牙利福林(合 12.42 億人民币)的電動汽車補貼計劃,用于普及電動汽車。匈牙利計劃未來兩年半,在全國公路網興建 170 個大容量充電站,并為購買經營性質電動車的群體等提供補貼。同時,到匈牙利投資的新能源汽車領網域的企業也将獲得匈牙利政府的補貼。寧德時代不僅獲得了匈牙利 2020 年度投資者獎,還獲得了 135 億福林(約合人民币 2.3 億元)的政策補貼。
中國制造企業落子匈牙利
在各種利好因素下,中國制造企業在匈牙利的投資可以劃分為兩個模式:第一種模式以收購匈牙利當地企業現有業務為主,均勝電子、美的集團、 鄭煤機集團和萬華等企業都曾通過在匈牙利收購當地企業,來落地自己在歐洲的業務。
其中,萬華在 2011 年收購了匈牙利最大的化工企業寶思德 96% 的股權,成為當時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地區最大的投資項目。利用 3 年時間,萬華幫助陷入經營困境的寶思德實現了扭虧為盈。到 2017 年,寶思德年營收達到人民币 131 億元,淨利潤為人民币 30.2 億元,一舉成為中東歐百強企業。
第二種模式則是當前寧德時代、聯想、比亞迪、蔚來等中國制造企業所采取的綠地投資模式,直接到匈牙利買地建廠。這些企業的到來,為匈牙利帶來了產業更新所需的先進制造體系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機遇,有助于匈牙利把握住產業更新機會,完善國内產業鏈布局,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加持續的動能。
就像媒體人駱驿航所説,匈牙利是寧德時代、蔚來和聯想們将自己在中國形成的技術壁壘、產能優勢和供應鏈經驗對外輸出,将匈牙利作為樞紐,将中國與歐洲的供需更無縫通暢連接為一個整體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它一次供應鏈的更新:将 " 先進制造 " 的中國經驗,復制到那些适合它落地生根,轉化為自身競争優勢,符合自身全球化戰略意圖的地方,進而提升一家有技術壁壘的中國科技公司供應鏈的韌性。
在電子制造領網域,華為、中興、海信、TCL、創維、聯想等中國企業都在匈牙利建設了生產線或代表處。2023 年 6 月,聯想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市郊古鎮于勒鎮的工廠正式投產。這個工廠引入了聯想集團南方基地其他成熟的數字化、信息化、綠色制造等技術,擁有高水平的數字化信息系統 " 生產控制塔 ",能讓生產管理人員看到實時預測數據,即使調整生產策略。
西雅爾多曾表示,匈牙利政府選擇聯想建廠是希望能夠有一些增值,而不是簡單的加工。所以他們期待能夠引入的企業是有技術的,有創新性的。同時,這些企業對環境也是友好的。目前,聯想匈牙利工廠已成為匈牙利政府及其投資機構吸引投資的經典案例,并嘗試參照這個工廠,吸引更多優質投資。
新能源汽車方面,比亞迪、中國中車分别在 2017 年和 2018 年開始在匈牙利生產電動大巴。其中,中國中車選擇與匈牙利知名汽車制造商伊卡魯斯公司合作,一方面讓自身的電動大巴技術在歐洲實現了落地,另一方面幫助匈牙利啓動了民族品牌電動汽車的整車制造。
中國新造車勢力蔚來汽車 2022 年 7 月宣布在匈牙利建設海外第一座工廠,成為其充換電站產品的歐洲制造中心、服務中心和研發中心。2023 年 9 月,蔚來汽車在歐洲的第一座工廠已經投入使用。這座工廠的投產将提升蔚來歐洲市場能源布局與服務的效率,為歐洲用户帶來更好的用車體驗。
電池方面,寧德時代、恩捷股份之外,億緯锂能在 2022 年 3 月與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政府子公司籤署意向書,向其購買土地,并建設電池工廠,生產新型圓柱形動力電池。華友钴業将在匈牙利建一座價值 15 億美元的正極材料工廠。欣旺達也将在匈牙利投資約 19 億元建設其第一個歐洲工廠。
廣發證券分析稱,匈牙利新能源車產業集群已逐漸形成,包括億緯锂能、科達利、恩捷股份等中遊企業和沃爾沃、蓮花、smart、蔚來、比亞迪、上汽名爵等國内外車企陸續布局基地,同時匈牙利的人工、電費等屬于歐洲較低水平,寧德時代等電池企業在此地設廠有望進一步降低歐洲基地平均生產成本,受益產業集群紅利。同時,歐洲訂單加速放量,有望帶動寧德時代全球市占率進一步提升。
面向未來,上汽集團、長安汽車、長城汽車等中國企業都在将目光轉向海外,尋求靠近歐洲這個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目标市場,建立自己的工廠。一方面,工廠接近市場,能夠獲得更大的效率優勢,另一方面,在歐洲建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遭到歐盟的本土保護措施的限制,為自己争取更大發展空間。
擁有諸多優勢的匈牙利則是這些企業的首選建廠地點之一,這也将迎來中匈之間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