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重磅!浙江宣布: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杭州市區除外…,歡迎閲讀。
據浙江省人民政府網消息,浙江省政府官網日前公布該省《推動落實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施方案》(下稱《方案》),要求進一步暢通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渠道,全省(杭州市區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确保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户标準統一,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户口制度,落實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落户及配偶等直系親屬随遷政策。《方案》将于 7 月 22 日起施行,有效期 5 年。
此外,杭州市區進一步完善積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保繳納年限和連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逐步取消年度落户名額限制。推行全省範圍内社保繳納、居住時間等户籍準入年限累計互認,逐步拓展到長三角區網域内累計互認。
同等享受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
随遷子女納入義務教育保障範圍
據介紹,去年,浙江農業轉移人口數量約 1749 萬人,占常住人口的 26.6%。據《方案》,到 2027 年該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将達 76%,農業轉移人口人均收入增長率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基本同步。
堅持尊重意願、存量優先,推動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户,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依法保障進城落户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得以退出上述權益作為農民進城落户的條件。
健全新型居住證制度方面,推行電子居住證,全面施行電子居住證網上申領、核發、籤注、使用,努力實現有意願且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證。
探索開展居住證跨區互認轉換制度。完善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逐步推進居住證與身份證功能銜接,拓展居住證持有人可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範圍,提高服務标準。探索緊缺優質公共服務梯度供給制度。
進一步強化農業轉移人口的公共服務保障,浙江将落實優化就業創業服務、加大住房保障力度、保障随遷子女受教育權利、完善醫療衞生服務、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優化公共文化服務 6 項任務,如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
将随遷子女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保障範圍,建立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教育資源機制。加大公辦學校學位供給力度,增強居住證持有人随遷子女進入公辦學校就讀保障能力。公辦學校學位不足的地區,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安排随遷子女在依法成立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就讀。
完善基本公共衞生服務與常住人口挂鈎機制,推動居住證、身份證信息與電子健康檔案互通共享,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同等享受 0~6 歲兒童、孕產婦、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結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推動住院費用、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擴大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範圍,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異地就醫便利度。
政策解讀:提升農業轉移人口的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認同感。
《方案》共有六個部分,内容包括:
(一)總體要求。包括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标兩個方面。指導思想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需求導向,突出重點、找準切口,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縣城承載能力提升和深化 " 千村示範、萬村整治 " 工程、公共服務 " 七優享 " 工程有機結合,圍繞共建共享城市發展成果、齊心奮鬥走向共同富裕的總目标,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标志性成果。主要目标是到 2027 年,農業轉移人口落户城鎮渠道進一步暢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更加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就業更充分、居住更安定、教育更優質、醫療更便捷、保障更有力、文化更豐富。圍繞 " 六個更 " 目标,提出了 12 個具體指标。
(二)進一步暢通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渠道。包括放開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户條件、健全新型居住證制度等 2 項任務。
(三)進一步強化農業轉移人口公共服務保障。包括優化就業創業服務、加大住房保障力度、保障随遷子女受教育權利、完善醫療衞生服務、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優化公共文化服務 6 項任務。
(四)進一步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能力。包括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勞動技能素質、營造開放包容的城市氛圍等 2 項任務。
(五)打造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核心業務的數字化應用。包括建立統一積分制度、打造 " 浙裏新市民 " 應用場景等 2 項任務。
(六)強化組織實施。包括建立工作體系、加強要素保障、健全分析評價等 3 方面内容。
《方案》的亮點特色包括:
(一)堅持系統思維、加強頂層設計。《方案》明确了今後一個時期我省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目标、任務和保障措施,是我省首個系統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實施方案,也是全國層面走在前列的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的省網域實踐。
(二)找準謀實切口、明确工作重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是一個聯動城鄉、事關民生的復雜系統。《方案》緊扣我省實際,把工作側重點放在城市端,并将切入口放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上,聚焦教育、住房、就業、社保、文化等事關農業轉移人口切身利益的重點領網域,明确具體任務和關鍵舉措,解決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農業轉移人口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認同感。
(三)聚焦根本問題、推進集成改革。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表面上是公共服務保障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但其根本上是資源要素配置體制機制問題。《方案》明确提出,要進一步完善 " 人地錢挂鈎 " 激勵政策,建立健全财政轉移支付、城鎮建設用地、教師醫生編制等公共資源配置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挂鈎機制。同時,堅持小切口大牽引、可復制可推廣的原則,分類開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改革試點,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的标志性成果。
全國各地 " 砍門檻 " 舉措加速
以省份為部門全面放開落户條件的,浙江并非首個。
2021 年 1 月,江西省宣布全面放開全省城鎮落户條件,全面取消城市落户限制,以具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或合法穩定就業為户口遷移的基本條件,取消參加社保、居住年限、就業年限等限制。
2021 年 6 月,湖北省發改委印發《2021 年全省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工作要點》,深度放開放寬城市落户限制,取消除武漢市外全省其他地區落户限制,進一步降低武漢市落户門檻,實行省内户口遷移一地辦結機制。
今年 6 月 1 日,黑龍江省公安廳在其官網發布《黑龍江省公安機關户籍管理再推新舉措》(以下簡稱 "《舉措》"),對該省落户相關政策進行了調整。《舉措》中提到,群眾在經常居住地有落户需求,本人提供相關證明,憑申請即可落户。有固定住房(含租賃)的落房屋所在地,沒有固定住房的,落派出所社區集體户口,全省城區(鎮)實現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户口的目标。
去年 7 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 十四五 " 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户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 300 萬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户标準一視同仁。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 300 萬至 500 萬的 I 型大城市落户條件。完善城區常住人口 500 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户政策,精簡積分項目,确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鼓勵取消年度落户名額限制。
2022 年 9 月," 特大城市 " 身份的鄭州市即發布了落户條件放寬政策,打響了當年大型城市落户政策放寬的 " 第一槍 ":凡在鄭州市中心城區具有合法穩定就業或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的人員,不受社保繳費年限和居住年限的限制,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可以在鄭州市申請登記城鎮居民户口。
随後,政策放寬的城市逐步增加。今年 4 月 12 日,泰安市全面取消城區、城鎮落户的條件,以群眾申請為主,不附加任何條件,按照自有住房、近親屬房屋、部門(人才)集體户、租賃房屋、社區集體户的順序分類進行登記常住户口。5 月 27 日,沈陽市發布新政,新畢業的高校畢業生,在省内其他市就業并繳納社會保險的,可以将户口落在沈陽市。
可以看到的是,落户政策放寬的趨勢已經覆蓋幾乎所有城市,一線城市也不例外。5 月 20 日,上海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市委人才辦常務副主任曹遠峰在上海創業青年 50 人論壇上提到,上海市近年來一直在優化人才落户政策,這樣來提高對青年人才開放度和集聚度。其中包括留學生直接落户、博士生直接落户、優秀人才直接落户等政策。
不過,部分城市在放寬落户條件時,仍保留了繳納社保、租房、學歷等門檻條件。
編輯|段煉 蓋源源
校對 |王月龍
封面圖片: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浙江省人民政府官網、中國經營報、湖北發布、公開資料等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