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小米車禍,最猛烈的鬥争在雷軍身外,歡迎閲讀。
撰文 | 孫 玥
編輯 | 龔 正
雷軍不語,鬥争在網民身上猛烈進行着。叫嚷最兇的是這兩撥人:認為雷軍該站出來發聲的;認為小米不該亂負責的。
從目前網絡輿論可以看出,現下,比雷軍本人更在乎其口碑的是米粉。小米官方賬号的評論區,任由米粉衝在最前面,讓人不禁懷疑是競對趁機出手,火上澆油做空小米口碑。
在每個人的朋友圈裏,某個普普通通的小米用户,可能就會在談及雷軍時突然變得極端和猙獰。這些米粉感受到的危機來源,是不容許自己的信仰被否定。
沒人願意否定自己,對于使用小米產品懷有優越感的群體尤甚。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鬥争中,雷軍 IP 的抽象存在卻逐漸變得清晰。他代表着某種至高無上的、充滿旺盛集體意志的标籤。個人無足輕重,只有融入它、支持它,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3 月 29 日晚小米 SU7 發生車禍;3 天後,微博賬号 " 小米公司發言人 " 公布了車輛智駕系統在事故前後的警示操作及觸發時間點;再 10 小時後,雷軍個人賬号發聲。
直面是他唯一的選擇,因為雷軍的影響力——讓人信仰和跟随的能力——是小米品牌的一切和唯一。
過去幾年間,網上關于雷軍的文章都是誇贊他的溝通之道。從做軟體到做手機的創業路上,雷軍一步步構建創始人影響力,靠的便是溝通,能把自己放在低位,把優越感交給對方。
現在媒體人們集體敦促雷軍發聲,還是站在側面支持的一方,希望他給個好的溝通态度,就像 4 月 1 日在 " 大湖北科技群 ",秒回那位吐槽試駕擺渡車服務、最後委屈步行了 300 米的大廠高管一樣的态度。
在商界,凡被尊為神的企業家,終将會辜負信眾的期待,沒有例外。捧與殺,在粉絲心中就是一念之隔。互聯網充斥着兩極化的言論,但有一點是統一的,所有人都會僥幸自己不是當事人。
小米 SU7 車禍事故十分復雜,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來看,每個環節和每個參與者的 " 錯誤 " 因素疊加到一起,最後釀成悲劇。
宏觀因素,包括整個電車產業的結構問題,以及小米作為網紅車企的智駕技術缺陷、電池安全、虛假宣傳,雷軍的企業家飯圈化運營等。
具體到此次車禍事件,事故發生時正值黑夜,且安徽高速路段正在修路,路障設定不合規,加上司機對車輛真實性能的不了解,進一步加劇了風險。
僅 3 月份至今,就有小米、問界、蔚來、極氪等至少 6 起新能源汽車事故見于報道。其中,重慶的問界 M7 高速追尾工程車事故,跟小米 SU7 一樣造成 3 人死亡。
其實新能源汽車產業智駕教育的風向,在今年央視 "3 · 15" 晚會就有迹可循。
晚會曝光了包括比亞迪、特斯拉、廣汽豐田、保時捷等汽車品牌,存在電池安全、智能駕駛失靈等問題。而小米成為推動產業合規的靶子,意料之外也情理之中。
智駕技術在車企方宣傳中被毫無敬畏地吹捧,且不論宣傳中的參數信息是否為實,有選擇性地傳播優勢信息,對大眾消費者來説就是欺騙。而在這場騙局中,每個狂熱的米粉也都是雪崩中的一片雪花。
在這場針對小米和雷軍的論戰聲中,更有意義的探讨還應回歸到新能源汽車智駕產業的發展方向。
首先是車企盡快提高智駕技術安全性。盡管小米宣稱其智駕技術已進入 " 第一陣營 ",但實際表現卻暴露出許多隐患。這是整個電車產業的問題。
除生命安全保障外,更重要的是刹住車企宣傳的歪風邪氣。
比如事故車型小米 SU7 标準版使用純視覺智駕系統,其搭載的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有限,理論上只适用于自動泊車,和高速智駕場景中檢測與前車的距離。該智駕系統搭配的高德輕數據地圖,在黑暗環境條件下對于實時路障的識别能力也很弱。
在此次車禍中也明顯體現出,這些重要信息在用户層面是被隐藏的。車企必須改正為了培養智駕科技心智而虛假宣傳的趨勢。
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上下遊供應商也是關鍵。
在小米事件上了熱搜後,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因推诿事故車型使用的并非自家電池,先後上了熱搜。
由于歸因時很多落點放在純視覺智駕系統的弊病上,中國激光雷達第一股禾賽科技股票随後上漲 10%。未來智駕產業中,激光雷達上車的需求可能會進一步提高,從而提升整體智駕安全水平。
小米車禍,目前太多的米粉與非米粉之争,掩蓋了理性的讨論。中國新能源車如果想要繼續向上,相關的安全風控必須要進一步提到 " 智能 " 的前面,保護每一個駕駛者的利益,我們的新興產業才能真正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