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這種看似自由的生活态度,正在殺死你的“活人感”,歡迎閲讀。
周末醒來的早晨,手機彈出了健身教練的課程邀請。猶豫一下,想起要找裝備換衣服就覺得好麻煩,于是順手劃掉通知,想着 " 算了算了,下周再説 ";
對話框好友發來消息,邀約去探一家新的咖啡廳。狠狠地心動後,想到要坐七八站地鐵,出門的動力就一下子消失了。于是回復:下次吧 ......
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雖然動了心想去做,最終還是被 " 怕麻煩 " 的心理按在原地,回避掉本可以跨出的那一小步,也與一點新奇、新鮮的生活樂趣擦肩而過。久而久之,連動心都少了,整個人陷入消極停滞,覺得周圍的一切好沒意思,更加不想去嘗試新事物。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網友無奈自嘲,這種狀态無異于 " 活人微死 "。
圖源:某社交平台
當代年輕人困在了
" 想要 " 與 " 害怕 " 的跷跷板上
其實,在這種矛盾心态的背後,暗藏着心理學中經典的趨避衝突機制。
當人們面臨一個可能帶來收益但也伴随風險或成本的選擇時,趨避衝突便悄然產生。當個體對同一事物同時存在趨近(渴望)和回避(擔憂)兩種動機,就會陷入決策困境。很多人把這種内心拉鋸戰稱為 " 糾結 ",因為糾結而選擇放棄的例子比比皆是。
" 怕麻煩 " 心理的形成還與大腦的損失厭惡機制密切相關。研究顯示,人們對潛在損失的敏感度是同等收益的 2.5 倍。因此,當我們預判某件事需要付出認知資源、時間成本或情緒投入時,前額葉皮層會提前拉響警報,杏仁核則像過度敏感的煙霧報警器,将 " 麻煩 " 識别為某種生存威脅。
因此,當人們評估覺得某個目标很難實現,或者追求這個目标可能帶來超出承受力的潛在風險時,往往會更誇大不利因素,而忽視了目标帶來的積極影響。這種認知偏差使得人們在決策時更加傾向于選擇保守、無需過多努力的方式,即表現出 " 怕麻煩 " 的态度。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比如職場人想學習新技能提升競争力(趨近動機),卻被 " 課程太耗時間 "" 可能學不會 " 等擔憂拖住腳步(回避動機)。這種心理狀态就像同時踩着油門和刹車,能量在内耗中消磨殆盡。而在認知行為療法(CBT)的視角下,總是因為 " 怕麻煩 " 而采取回避的态度,是一種适應不良的應對策略。
CBT 将個體的認知分為自動思維、中間信念和核心信念三個層次。習慣于因為怕麻煩而放棄的人,在其回避模式中,表面是 " 怕麻煩 " 的自動思維(如 " 處理這事太費勁 "),深層則可能關聯功能失調的核心信念(如 " 我無能 "" 必須完美 ")。
當人們面對一種焦慮或恐懼的情緒時,會觸發回避行為(如拖延、拒絕社交等)。這種行為雖能暫時降低不适感,但會通過認知強化循環鞏固負面認知。例如,個體可能将 " 回避麻煩 = 安全 " 内化為 " 我必須逃避才能避免痛苦 " 的信念。
當心因 " 怕麻煩 "
陷入惡性循環
需要特别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有因為犯懶和權衡成本而主動放棄的經驗,這無需苛責。
可是如果泛化到用 " 放棄 " 和 " 回避 " 來應對生活中的多數挑戰、衝突和可能性,那無異于放棄追求實現自我價值。這樣的惡性循環久了,會讓人淡漠、退縮、空虛,充斥着無意義感。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這種以回避為代價的 " 舒适陷阱 ",本質是通過犧牲長期功能發展來換取短期的情緒緩解。長期重復回避行為,會強化這些扭曲認知,讓人在類似情境中啓動更強烈的焦慮反應,并發展出更僵化的行為模式。
在認知層面,總是重復 " 怕麻煩 " 的模式會削弱人的問題解決能力,減少認知靈活性;
在行為後果上,各種回避行為更容易導致人際關系疏離和降低職業效能,拖延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情緒層面就更不必説了," 焦慮——回避——更焦慮 " 的惡性循環,甚至會讓個體陷入習得性無助。
怕麻煩帶來的損失遠不只錯過 deadline。根據自我決定理論,當人長期依賴外部理由行動(如 " 必須做完否則會被罵 "),會逐漸喪失内在動機——那種 " 我想做 " 的天然驅動力。就像被家長用獎勵哄着練琴的孩子,一旦獎勵消失,彈琴立刻變成 " 麻煩事 "。
根據班杜拉 " 自我效能感 " 的理論,面對麻煩人們選擇的應對方式與他的自我效能感有關。每次因怕麻煩而放棄,都在無聲強化 " 我無法應對挑戰 " 的信念,傷害自我效能感。而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完成任務的時候相信自己的能力,表現出更多的自信心,他們通常會直面問題,采取積極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很有意義的一個結論是:通常情況下,适度的較高的自我能力預判,會指向更積極的表現結果。在一項研究中,具有相同數學能力的孩子,卻呈現出了在數學實際問題解決方面的顯著不同,關鍵因素便是孩子們自我效能感的差異。
因此,那些看上去能夠輕松順利解決麻煩的人,往往都更加自信,相信自己能以積極的态度去搞定問題。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改變 " 怕麻煩 " 心态
并沒有想的那麼困難
很多人認為,不去觸碰麻煩,就能給自己建立起一個舒适區,安全地生活在裏面。但實際上,通過積極的行為策略和認知調節,讓自己對 " 不安 " 和 " 不可控 " 有更好的耐受能力,才是更深層次安全感的來源。
改變 " 怕麻煩 " 的心态,也并不是那麼困難。
1
策略一:前進一小步
不要想一口吃個胖子,可以先試試 5% 甚至 1% 的改變。這種 " 微量開始 + 超額完成 " 的模式,能激活大腦的獎賞回路。
這種啓動方式的具體操作,就是将目标分解為 " 不可能失敗 " 的最小單元:
想健身?那就從每天 5 個深蹲開始,然後再逐漸增加;
要讀書?先翻開目錄頁讀 3 分鍾,哄哄自己:" 開卷有益 ";
想學技能?那就先每天觀看一個 5 分鍾的教學視頻。
2
策略二:想要的未來
當遇到一項可能讓自己感到麻煩的任務時,先不去理會困難和障礙,而是把注意力聚焦在 " 想要的未來 " 上面,對達成目标的描述越具體越好。
例如,想要一個陽台花園,那就先充分地想象花開時節的美好景象,想象親朋好友會如何豔羨和誇贊,想象身處其中時的快樂 ......
當這種 " 想要 " 的動機足夠強,畫面足夠真實,也就積攢了足夠的動力和勇氣,去應對過程中的種種困難。
3
策略三:找幾個搭子
無論是活力四射,總能拉着自己去嘗試新餐廳、新電影的好朋友,還是每天短信郵件不斷,催命般拽着自己 " 打卡 " 的學習軟體,其實都是能幫助克服 " 怕麻煩 " 心态的好搭子。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适當引入一點獎懲措施也是不錯的主意。
例如,一些學習社群會要求參加者交納小額押金,完成學習任務才能退還押金。在這樣的機制下,不少人順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4
策略四:來點儀式感
通過增加儀式感打破 " 怕麻煩 " 的怪圈,本質上是利用心理暗示和行為強化機制,從内心需求和外在行動兩個層面重建對生活的掌控感。
低自我效能感容易将任務災難化(如 " 寫報告太費勁,我做不來 "),而儀式感通過拆解目标和即時反饋逐步建立信心。
例如,寫報告前先備好茶水,換上工作專屬的電腦桌面,甚至給自己放幾分鍾固定的 " 啓動音樂 "......
這些儀式行為會暗示大腦進入工作狀态,就像運動員比賽前的熱身動作,通過固定流程強化 " 我能行 " 的信念。
結語
也許,試着接納自己當下是一個 " 怕麻煩 " 的狀态,是覺察和發生改變的第一步。當我們把 " 怕麻煩 " 視為心理免疫系統的正常反應,就像理解運動後的肌肉酸痛,反而能獲得破局的力量。
那些看似麻煩的事情,往往是生活設定的成長關卡——就像遊戲中的 Boss 戰,戰勝後總能解鎖新技能。下次當 " 好麻煩 " 的念頭浮現時,不妨對自己説:" 這是個值得攻克的副本,通關獎勵是更新版的我。"
策劃制作
作者丨窦媛媛 心理咨詢師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策劃丨一諾
責編丨一諾
審校丨徐來、林林
相關推薦
2. 這種 " 紅包 " 又痛又腫,硬擠真的很危險!了解這些少跑醫院→
4.口腔内出現這 5 種情況,很可能是癌症來臨的警報!有一種很常見,千萬别忽略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