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学经验:这种看似自由的生活态度,正在杀死你的“活人感”,欢迎阅读。
周末醒来的早晨,手机弹出了健身教练的课程邀请。犹豫一下,想起要找装备换衣服就觉得好麻烦,于是顺手划掉通知,想着 " 算了算了,下周再说 ";
对话框好友发来消息,邀约去探一家新的咖啡厅。狠狠地心动后,想到要坐七八站地铁,出门的动力就一下子消失了。于是回复:下次吧 ......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动了心想去做,最终还是被 " 怕麻烦 " 的心理按在原地,回避掉本可以跨出的那一小步,也与一点新奇、新鲜的生活乐趣擦肩而过。久而久之,连动心都少了,整个人陷入消极停滞,觉得周围的一切好没意思,更加不想去尝试新事物。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无奈自嘲,这种状态无异于 " 活人微死 "。
图源:某社交平台
当代年轻人困在了
" 想要 " 与 " 害怕 " 的跷跷板上
其实,在这种矛盾心态的背后,暗藏着心理学中经典的趋避冲突机制。
当人们面临一个可能带来收益但也伴随风险或成本的选择时,趋避冲突便悄然产生。当个体对同一事物同时存在趋近(渴望)和回避(担忧)两种动机,就会陷入决策困境。很多人把这种内心拉锯战称为 " 纠结 ",因为纠结而选择放弃的例子比比皆是。
" 怕麻烦 " 心理的形成还与大腦的损失厌恶机制密切相关。研究显示,人们对潜在损失的敏感度是同等收益的 2.5 倍。因此,当我们预判某件事需要付出认知资源、时间成本或情绪投入时,前额叶皮层会提前拉响警报,杏仁核则像过度敏感的烟雾报警器,将 " 麻烦 " 识别为某种生存威胁。
因此,当人们评估觉得某个目标很难实现,或者追求这个目标可能带来超出承受力的潜在风险时,往往会更夸大不利因素,而忽视了目标带来的积极影响。这种认知偏差使得人们在决策时更加倾向于选择保守、无需过多努力的方式,即表现出 " 怕麻烦 " 的态度。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比如职场人想学习新技能提升竞争力(趋近动机),却被 " 课程太耗时间 "" 可能学不会 " 等担忧拖住脚步(回避动机)。这种心理状态就像同时踩着油门和刹车,能量在内耗中消磨殆尽。而在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视角下,总是因为 " 怕麻烦 " 而采取回避的态度,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策略。
CBT 将个体的认知分为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三个层次。习惯于因为怕麻烦而放弃的人,在其回避模式中,表面是 " 怕麻烦 " 的自动思维(如 " 处理这事太费劲 "),深层则可能关联功能失调的核心信念(如 " 我无能 "" 必须完美 ")。
当人们面对一种焦虑或恐惧的情绪时,会触发回避行为(如拖延、拒绝社交等)。这种行为虽能暂时降低不适感,但会通过认知强化循环巩固负面认知。例如,个体可能将 " 回避麻烦 = 安全 " 内化为 " 我必须逃避才能避免痛苦 " 的信念。
当心因 " 怕麻烦 "
陷入恶性循环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有因为犯懒和权衡成本而主动放弃的经验,这无需苛责。
可是如果泛化到用 " 放弃 " 和 " 回避 " 来应对生活中的多数挑战、冲突和可能性,那无异于放弃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恶性循环久了,会让人淡漠、退缩、空虚,充斥着无意义感。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这种以回避为代价的 " 舒适陷阱 ",本质是通过牺牲长期功能发展来换取短期的情绪缓解。长期重复回避行为,会强化这些扭曲认知,让人在类似情境中启动更强烈的焦虑反应,并发展出更僵化的行为模式。
在认知层面,总是重复 " 怕麻烦 " 的模式会削弱人的问题解决能力,减少认知灵活性;
在行为后果上,各种回避行为更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疏离和降低职业效能,拖延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情绪层面就更不必说了," 焦虑——回避——更焦虑 " 的恶性循环,甚至会让个体陷入习得性无助。
怕麻烦带来的损失远不只错过 deadline。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当人长期依赖外部理由行动(如 " 必须做完否则会被骂 "),会逐渐丧失内在动机——那种 " 我想做 " 的天然驱动力。就像被家长用奖励哄着练琴的孩子,一旦奖励消失,弹琴立刻变成 " 麻烦事 "。
根据班杜拉 " 自我效能感 " 的理论,面对麻烦人们选择的应对方式与他的自我效能感有关。每次因怕麻烦而放弃,都在无声强化 " 我无法应对挑战 " 的信念,伤害自我效能感。而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完成任务的时候相信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心,他们通常会直面问题,采取积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很有意义的一个结论是:通常情况下,适度的较高的自我能力预判,会指向更积极的表现结果。在一项研究中,具有相同数学能力的孩子,却呈现出了在数学实际问题解决方面的显著不同,关键因素便是孩子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因此,那些看上去能够轻松顺利解决麻烦的人,往往都更加自信,相信自己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搞定问题。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改变 " 怕麻烦 " 心态
并没有想的那么困难
很多人认为,不去触碰麻烦,就能给自己建立起一个舒适区,安全地生活在里面。但实际上,通过积极的行为策略和认知调节,让自己对 " 不安 " 和 " 不可控 " 有更好的耐受能力,才是更深层次安全感的来源。
改变 " 怕麻烦 " 的心态,也并不是那么困难。
1
策略一:前进一小步
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可以先试试 5% 甚至 1% 的改变。这种 " 微量开始 + 超额完成 " 的模式,能激活大腦的奖赏回路。
这种启动方式的具体操作,就是将目标分解为 " 不可能失败 " 的最小单元:
想健身?那就从每天 5 个深蹲开始,然后再逐渐增加;
要读书?先翻开目录页读 3 分钟,哄哄自己:" 开卷有益 ";
想学技能?那就先每天观看一个 5 分钟的教学视频。
2
策略二:想要的未来
当遇到一项可能让自己感到麻烦的任务时,先不去理会困难和障碍,而是把注意力聚焦在 " 想要的未来 " 上面,对达成目标的描述越具体越好。
例如,想要一个阳台花园,那就先充分地想象花开时节的美好景象,想象亲朋好友会如何艳羡和夸赞,想象身处其中时的快乐 ......
当这种 " 想要 " 的动机足够强,画面足够真实,也就积攒了足够的动力和勇气,去应对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3
策略三:找几个搭子
无论是活力四射,总能拉着自己去尝试新餐厅、新电影的好朋友,还是每天短信邮件不断,催命般拽着自己 " 打卡 " 的学习軟體,其实都是能帮助克服 " 怕麻烦 " 心态的好搭子。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适当引入一点奖惩措施也是不错的主意。
例如,一些学习社群会要求参加者交纳小额押金,完成学习任务才能退还押金。在这样的机制下,不少人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4
策略四:来点仪式感
通过增加仪式感打破 " 怕麻烦 " 的怪圈,本质上是利用心理暗示和行为强化机制,从内心需求和外在行动两个层面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
低自我效能感容易将任务灾难化(如 " 写报告太费劲,我做不来 "),而仪式感通过拆解目标和即时反馈逐步建立信心。
例如,写报告前先备好茶水,换上工作专属的电腦桌面,甚至给自己放几分钟固定的 " 启动音乐 "......
这些仪式行为会暗示大腦进入工作状态,就像运动员比赛前的热身动作,通过固定流程强化 " 我能行 " 的信念。
结语
也许,试着接纳自己当下是一个 " 怕麻烦 " 的状态,是觉察和发生改变的第一步。当我们把 " 怕麻烦 " 视为心理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就像理解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反而能获得破局的力量。
那些看似麻烦的事情,往往是生活設定的成长关卡——就像游戏中的 Boss 战,战胜后总能解锁新技能。下次当 " 好麻烦 " 的念头浮现时,不妨对自己说:" 这是个值得攻克的副本,通关奖励是更新版的我。"
策划制作
作者丨窦媛媛 心理咨询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策划丨一诺
责编丨一诺
审校丨徐来、林林
相关推荐
2. 这种 " 红包 " 又痛又肿,硬挤真的很危险!了解这些少跑医院→
4.口腔内出现这 5 种情况,很可能是癌症来临的警报!有一种很常见,千万别忽略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点亮 " 在看 "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