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130億,家電巨頭收購了汽車媒體,歡迎閲讀。
家電巨頭跨界收購新動作
近日,海爾集團宣布通過旗下子公司卡泰馳控股以 18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130 億元)收購汽車之家 41.91% 的股權,正式成為其控股股東。交易完成後,平安财險仍将作為汽車之家的重要股東之一,通過雲辰資本間接持有剩餘股份。
此次收購使卡泰馳控股成為汽車之家的最大股東,持股比例達到 41.91%。與此同時,中國平安将繼續通過間接方式持有汽車之家約 5% 的股份。海爾集團在聲明中表示,汽車之家将成為其汽車產業生态的重要一環,未來将在海爾與平安的共同支持下,進一步鞏固和拓展現有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 2024 年 12 月,市場上就有傳聞稱海爾将跨界收購汽車之家,這一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如今,交易塵埃落定,标志着海爾正式進軍汽車行業,展現了其在該領網域的戰略決心。
此前,有傳言稱海爾收購汽車之家後可能進行大規模裁員,但汽車之家 CEO 楊嵩通過内部信向全體員工明确表示,此次交易不會導致裁員,公司業務将保持正常運轉。
事實上,海爾近年來在汽車產業鏈的布局不斷加深。早在 2017 年,海爾旗下的工業互聯網品牌卡奧斯成立,其服務範圍涵蓋汽車行業,提供包括新能源電池管理解決方案、新能源模組 PACK 線解決方案等在内的多項服務。2022 年,海爾集團進一步成立了汽車工業互聯網平台卡泰馳,并在二手車業務領網域持續擴張。目前,卡泰馳已在全國範圍内開設了 40 多家中高端二手車直營連鎖店,旗下 9 家企業入選了 2023 年度中國汽車流通行業二手車經銷商百強排行榜。此外,卡泰馳還涉足充電樁業務,進一步豐富了其汽車產業鏈布局。
随着卡奧斯、卡泰馳、汽車之家與海爾家電業務的深度融合,海爾有望在智能出行領網域實現更廣泛的布局,進一步拓展其產業生态。
海爾接手汽車之家
回顧汽車之家的創業歷程,不得不提及其創始人,也就是如今在新能源汽車領網域赫赫有名的李想。早在創辦汽車之家和理想汽車之前,李想就已是 IT 行業一位小有名氣的創業者。憑借對電腦的深厚興趣,他在高中時期便創建了顯卡之家網站,後更名為泡泡網,成為其創業生涯的起點。
2004 年,泡泡網發展遭遇瓶頸,李想決定尋求新的創業方向。
彼時,中國汽車市場正處于快速增長階段,消費者對汽車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當時互聯網上的汽車信息分散且質量參差不齊。李想敏鋭地察覺到這一市場空白,決定創辦一個專注于汽車信息的垂直網站,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務。汽車之家應運而生,旨在通過專業的内容和便捷的服務,滿足消費者對汽車資訊的需求。汽車之家成立初期,主要以汽車資訊、車型庫、用户口碑等内容為核心,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2007 年,秦致加入并擔任 CEO,進一步推動了公司的商業化進程。通過精準的用户定位和高效的運營策略,汽車之家逐漸在汽車垂直領網域占據領先地位。
2008 年,汽車之家因金融危機影響導致資金鏈緊張,公司引入澳洲電訊作為投資者。此後在 2013 年,汽車之家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當時中國互聯網企業海外上市的典型案例之一。上市後,汽車之家加快了業務擴張步伐,逐步涉足汽車電商、金融、二手車等領網域。
2015 年,彼時國内新能源汽車產業萌芽已生,汽車媒體環境也開始發生巨變,從傳統媒體時代開始向自媒體轉變。同年,李想卸任汽車之家總裁,保留董事股東一職,後于 2016 年 9 月辭去汽車之家董事職務,全面投入理想汽車的創業進程中。
最終,實力雄厚的中國平安成功完成了對汽車之家的收購。據了解,中國平安在 2016 年 4 月以 16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汽車之家 47.4% 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截至 2023 年底,中國平安仍通過其子公司 Yun Chen Capital Cayman 持有汽車之家 44.13% 的股權。
在平安入主後,迅速對汽車之家的創始團隊進行了調整,任命平安系高管陸敏為董事長兼 CEO,并引入具有平安信托背景的康雁、王俊朗等高管,全面接管公司管理權。平安的意圖非常明确,即通過汽車之家這一平台,将平安產險、平安銀行等業務滲透到汽車市場。為此,平安大力推動汽車之家從 " 内容垂直平台 " 向 " 一站式汽車生活服務提供商 " 轉型,提出了 " 生态化 " 戰略,目标是覆蓋 " 看車 - 買車 - 用車 - 換車 " 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具體措施包括構建 " 内容生态 + 工具平台 + 交易平台 " 的閉環,并将其融入平安車生态圈,與平安產險、平安銀行等業務形成協同效應。
在中國平安控股期間,汽車之家在 2020 年達到了業績巅峰,營業收入高達 90.86 億元,淨利潤更是創下了 34.05 億元的歷史新高,并于 2021 年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21 年 3 月,汽車之家的總市值一度逼近 1000 億元,達到歷史最高點。
然而,盡管雙方經過了 8 年的磨合,但在 " 汽車 + 金融 " 的商業化協同效應上進展有限。平安時代的汽車之家更像是一個流量工具,而非戰略核心。随着公司重心的變化以及媒體平台競争的加劇,作為汽車之家流量基石的媒體業務也開始面臨挑戰。2024 年第三季度,汽車之家的媒體收入同比驟降 31.7%,淨利潤縮水 23.9%。此外,2024 年汽車之家的員工總數減少了 1096 人,部分業務線如天天拍車被整合。這些因素為平安的退出埋下了伏筆。
家電巨頭劍指汽車行業
作為國内領先的家電制造商,海爾集團近年來将自身定位為 " 美好生活與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服務商 ",并在汽車行業展開了多項布局。
事實上,早在三年前,業内就曾傳出海爾計劃造車的消息。盡管海爾最終明确表示 " 不造整車 ",但這并未阻礙其在汽車產業鏈上的深入布局。
早在 2015 年,海爾旗下的 HOPE 開放平台與佛吉亞籤署合作協定,旨在整合用户、需求、創意和技術資源,實現全創新鏈的共享。随後,海爾于 2017 年成立了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台,并于次年與房車品牌康派斯達成合作。2020 年,海爾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向上海博泰車聯網注資,進一步拓展其在汽車領網域的布局。
2021 年,海爾與國内知名汽車品牌奇瑞汽車合資成立了安徽海行雲物聯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以卡奧斯平台為基礎,專注于存儲支持服務、信息系統運維、數據處理、物聯網技術服務以及人工智能公共數據平台等領網域,致力于打造大規模定制化的工業互聯網平台。
2022 年,海爾成立了卡泰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定制化商用車、二手車交易及充電樁等業務。此外,海爾資本還投資了多家汽車相關企業,包括汽車互聯網科技公司飛馳鎂物、汽車監測設備制造商賽赫智能以及汽車零部件生產商彤明高科等。
2024 年 1 月,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周雲傑進一步強調,公司戰略将聚焦于智慧住居和產業互聯網兩大領網域。在產業互聯網領網域,海爾計劃做強三大平台,并深耕四大垂直行業,分别是大健康產業互聯網、城市治理產業互聯網、汽車產業互聯網和新能源產業互聯網。
從行業趨勢來看,近年來家電行業與汽車行業的跨界合作持續升温。
事實上,海爾并非唯一涉足汽車行業的傳統家電制造商。早在 2016 年,格力電器就計劃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最終聯合萬達等公司通過增資協定獲得珠海銀隆 22.388% 的股權。2021 年 8 月,格力電器以 18.28 億元競得銀隆 30.47% 的股權,實現控股并将其更名為 " 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2023 年 12 月,格力電器再次斥資 10.15 億元收購格力钛 24.54% 的股權,使其表決權增至 72.47%。
另一家電巨頭美的也早早布局汽車行業。2003 年,美的曾嘗試收購多家商用車公司,并在昆明和長沙設立客車生產基地,但由于經營不善,最終于 2009 年退出整車制造,轉而專注于電機、汽車空調壓縮機等零部件的研發與生產。2017 年,美的收購了工業機器人供應商庫卡的多數股權;2018 年,美的成立了威靈汽車部件公司,主要生產驅動電機、電子水泵、電子油泵、電動壓縮機和助力轉向電機等零部件。
此外,家電巨頭創維也選擇了與海爾、格力、美的不同的路徑,更傾向于整車制造。2010 年,創維創始人黃宏生在南京成立開沃新能源汽車,主要生產新能源巴士和卡車等商用車。2017 年,開沃獲得乘用車生產資質,并于 2019 年發布天美汽車品牌,首款車型天美 ET5 于 2020 年 10 月上市。2021 年 4 月,天美汽車更名為創維汽車,天美 ET5 也先後更名為創維 ET5 和創維 EV6。然而,創維汽車的市場表現并不理想,2023 年全年銷量僅為 1.86 萬輛,僅完成全年目标的 46%。
随着傳統家電市場逐漸飽和,海爾、格力、美的、創維等行業巨頭正在積極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智能電動汽車作為依托龐大產業鏈的大宗消費品,被視為未來的朝陽產業。
小米 SU7 的發布及其與米家智能家居的聯動功能,如隔空操作家電等,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好評。這一跨界成果也為傳統家電制造商展示了智能汽車與家電產業聯動的巨大潛力。
收購 + 投資,海爾打造新生态
在宣布收購汽車之家的同時,海爾集團還完成了另一筆重要交易。
2 月 16 日,海爾集團與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紀德法、劉麗萍、紀翌籤署協定,收購其持有的上市公司 10% 的股份及 19.24% 的表決權。交易完成後,海爾旗下的卡奧斯工業智能有限公司将成為新時達的控股股東,海爾也将間接成為新時達的實際控制人。此外,海爾還計劃認購新時達定向發行的股票,完成後将合計持有上市公司 26.83% 的股份。
公開資料顯示,新時達成立于 1995 年,2010 年在深交所 A 股上市。公司最初以電梯控制系統為核心業務,随後逐步擴展至運動控制、工業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等領網域。在當前熱門的機器人賽道,新時達已深耕多年,其機器人業務涵蓋機器人本體、控制系統及系統集成,主要產品包括關節型機器人和眾為興 SCARA 機器人兩大品類。
這一交易标志着海爾正式進軍機器人領網域。長期以來,大眾對海爾的認知主要停留在空調、冰箱等家電產品上。然而,通過一系列跨界收購,海爾已構建了智慧住居生态、大健康產業生态和數字經濟產業生态 " 三駕馬車 " 并行的格局。
在大健康產業生态方面,海爾的表現尤為突出。同樣在今年 2 月,海爾集團宣布以 125 億元巨資成功收購上海萊士。上海萊士自 1988 年成立以來,一直是血液制品領網域的領軍企業,業務涵蓋原料血漿采集、血液制品研發、生產及銷售等環節。其核心產品包括人血白蛋白、靜注人免疫球蛋白、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及凝血因子類產品,廣泛應用于醫療領網域。
通過收購上海萊士,海爾不僅填補了其在血液產業鏈上的空白,還進一步打通了 " 血液制品、血液低温存儲、物聯網血液解決方案 " 的全產業鏈條,完善了其在大健康領網域的布局。類似的案例還包括 2019 年收購星普醫科(後更名為盈康生命)。
如今,随着海爾入主汽車之家,其生态布局更加完善。海爾創始人、董事局名譽主席張瑞敏曾表示:" 只有忘掉海爾,才能成就生态。" 這句話深刻诠釋了海爾打造產業生态的理念。
目前,海爾重點發展的三大賽道中,僅有智慧家居與其傳統家電品牌高度相關。大健康產業和產業互聯網則分别以 " 盈康一生 " 和 " 卡奧斯 " 為核心品牌。其中," 盈康一生 " 旗下擁有海爾生物、盈康生命和上海萊士三家上市公司,而 " 卡奧斯 " 則統領卡泰馳、海納雲、納晖等數字經濟產業板塊。
這種跨界布局不僅有助于海爾在不同業務板塊中 " 因地制宜 " 地制定品牌策略和重構產業生态,還為其在資本市場的靈活運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跨界收購,在投資上海爾也是頻頻出手。
故事最先開始于 2010 年,彼時海爾資本正式成立,為海爾金控旗下的產業全生态投資平台。作為海爾旗下 CVC 平台,海爾資本肩負着為集團充當 " 前瞻性系統化布局的觸角 " 的重要職責。海爾資本的投資領網域聚焦醫療健康、智能科技以及集團持有產業等。除關注科技項目技術含量外,更看重產業應用。
2015 年起,随着國内人民币基金的飛速發展,海爾資本也憑借自身優異投資業績,獲得外部 LP 認可,成為市場化的基金管理人。
截至目前,海爾資本管理投資資產超 300 億,總投資額超 100 億,共計 130 餘個投資項目。
在跨界收購和對外投資的布局下,海爾打造的生态景象終将浮現在消費者面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融中财經 "(ID:thecapital),作者:王濤,編輯:吾人,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