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騰訊雲,支棱起來了嗎?,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硅基研究室,作者 | 山核桃
大模型的競逐戰中,雲服務商們正在乘勢講述新故事。
8 月 16 日,騰訊披露 2023 年 Q2 财報,除了備受關注的視頻号、遊戲等明星業務外,騰訊雲與大模型則成為了騰訊管理層口中的高頻詞。
五月中旬的股東大會上,對當時的大模型進展,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還顯得頗為低調:" 我們也一樣在埋頭研發,但是并不急于早早做完,把半成品拿出來展示。" 三個月後,馬化騰顯然底氣更足了,他明确表示:" 未來,騰訊将繼續推動創新,包括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打磨自研的專有基礎模型。"
借力大模型,騰訊雲真的支棱起來了嗎?
「瘦身」增效,To B 業務回暖
自 2020 年起,騰訊不再單獨披露騰訊雲的收入,因此騰訊雲具體收入和增長情況依舊屬于未知。
騰訊雲所屬的 To B 業務板塊為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上一季度,收入為 487 億元,同比增長 14%。Q2 财報顯示,騰訊 To B 業務實現收入 486 億,已連續九季度占比超過 30%。上一季度,騰訊在财報中透露了企業服務業務營收同比增速轉正,毛利率顯著提升。二季度延續了增長态勢。騰訊在财報中強調,企業服務收入雙位數增長,毛利率顯著改善。
毛利率的提升,與騰訊 2021 年的戰略轉型相關。一是聚焦高附加值的自研產品,轉向利潤更高的标準化業務 PaaS 和 SaaS 業務。二是從集成到被集成,持續瘦身,縮減開支,砍掉一些不必要的項目,退出一些不适合的領網域。
連續兩季度的正向增長與毛利改善印證了上述戰略已有所成效,瘦身後的騰訊雲成功增效。
MaaS 唱主角,自研產品占 C 位
大模型依舊不出意外地成為騰訊雲的新叙事。
騰訊在财報指出:" 我們将繼續推動創新,包括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我們正在以騰訊雲模型即服務(MaaS)為合作夥伴提供模型庫,同時也在打磨我們自研的專有基礎模型。"
模型即服務(MaaS)的概念最早來自阿裏雲,目前已成為國内雲計算廠商的新故事。但與阿裏、百度等不同,騰訊雲一開始并沒有公布一個基礎的通用大模型,而是直接瞄準「行業」。騰訊雲副總裁、騰訊雲智能負責人吳運聲此前對此解釋為:" 和成本、投入沒什麼關系,寧可 100% 解決客户的一個問題,也不要 70%-80% 地解決客户的 100 個問題。"
騰訊雲主動選擇走上這種差異化的路徑,背後的原因可能有三:
首先,騰訊雲在明确了 " 健康可持續 " 的戰略後,其打法更加務實,而通用大模型被視為燒錢的業務,騰訊雲錨定行業背後,更關注的是商業化的落地。
其次,這與騰訊雲自身的定位有關。阿裏雲背負獨立上市的目标,百度本身就定位為一家 AI 企業,而騰訊對 AI 的研發力量分散在微信、AI Lab 和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等各部門中,需要時間形成合力,這其實也延續了馬化騰此前的 "AI 戰略 " ——AI 是基礎能力,長期投入,不急于短期回報。
換言之,騰訊雲固然需要大模型講述新故事,但未必是騰訊生态内最好的選擇。
最後,搭建模型超市,騰訊雲本身走的是平台化路線,既能夠鼓勵第三方大模型做大生态,對騰訊自身而言,對智能算力需求的提升,帶來更大的算力租用,進而帶動雲的增長。
财報發布的同一天,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 CEO 湯道生在 2023 中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大會上也官宣了騰訊雲 MaaS 的最新更新。騰訊雲 TI 平台已全面接入 Llama 2、Falcon、Dolly、Vicuna、Bloom、Alpaca 等 20 多個主流模型,雖然此前阿裏雲、百度智能雲均完成了上述更新,騰訊雲還是稍顯滞後。
與此同時,騰訊雲通過将底層基礎能力產品化的形式,高性能計算集群 HCC、向量數據庫等自研產品也能打包提供給生态方,進而提升利潤表現。
騰訊雲的「遠慮」與「近憂」
基本面的改善,對騰訊雲而言,只是短期的勝利。事實上,騰訊雲的「遠慮」與「近憂」也橫亘在眼前。
騰訊雲曾是國内僅次于阿裏雲的第二朵雲。如今,在 IaaS+PaaS 市場,騰訊雲市場份額已從 11.1% 減到 了 9.9%。不僅被華為趕超,也被中國電信天翼雲趕超。
「近憂」是指,盡管大模型的商業模式還未跑通,但看得見的行業客户争奪已經開啓。阿裏雲憑借品牌優勢與服務大客户的經驗,除了将模型能力陸續接入全線產品外,已在油氣、電力、交通、金融、酒旅、工業、政務等領網域推動大模型的落地。百度智能雲在近期完成與興業銀行、中國石化、中電互聯、金蝶等客户的戰略合作,其生态圈進一步擴大。
此前,不同雲廠商的優勢陣地不同。随着互聯網行業客户雲計算滲透率達到相對高位,雲廠商們的行業增量主要來自金融、政務、制造等行業。騰訊雲主攻金融、泛娛樂、教育等領網域,阿裏雲的優勢在電商零售、金融和政務,華為則為政務、金融、工業等市場。
騰訊雲此前的優勢在于入口價值。騰訊在 To C 上本身就具備天然的互動入口優勢。微信是目前國内用户規模最大的應用,能高頻觸達用户,大模型能力接入產品後,借助公眾号 、小程式、支付、企業微信等組件,完成生态内服務閉環。
但上述優勢是騰訊借助微信這一超級 APP 所形成的固有優勢。在智能化時代,一切都可能發生重構與變化。釘釘總裁葉軍提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 智能時代可能會帶來一個新趨勢,連 App 也沒有了,智能時代會繞過 App 的邊界,直接觸達數據。"
如何守住已有的入口優勢,進一步與 AI 能力結合,這同樣也是騰訊雲需要思考的事。
「遠慮」則是看不見的戰略與資源抉擇。百度、阿裏等大廠所形成的共識是,盡早搶占生态位,盡快将大模型的飛輪轉起來,形成先發優勢。但騰訊雲在此輪角逐中,依舊顯得十分佛系。
「不急」是騰訊雲的姿态,但在瞬息萬變的大模型熱潮中,大廠們都沒有地圖,只聽得見發令槍響。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説,快就是一種優勢。對保守的騰訊雲來説,在遠慮與近憂前,或許是時候加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