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番禺行動”,廣汽要革自己的命,歡迎閲讀。
番禺行動,決定了廣汽集團未來 3 年的方向。
為期三年的 " 番禺行動 ",計劃通過四大改革措施、五大保障手段,在 2027 年實現自主品牌 200 萬輛,占集團銷量 60% 以上。注意,這裏面并沒給出廣汽集團的整體銷量目标。
原因很簡單,廣汽集團長期依賴的合資模式,已然靠不住了。當然,不是今年才靠不住,而是今年壓力到了臨界點,模式不改,就很難保持經營的持續性了。
10 月 30 日深夜,廣汽集團發布 2024Q3 财報——集團營收 285 億元,同比降 21%,淨利潤為 -14 億元,扣非歸母為 -15 億元,銷售淨利率 -0.67%,庫存 67 天。唯一的好消息是資產負債率 45%,仍然不高。但流動比率 1.25,為 2023 年初以來新低。
簡言之,主營業務框架還在,但盈利能力明顯惡化,賣車總體賠錢。這對于一家業務成熟、產品序列完整的老牌國企來説,情況非常不妙。
" 兩田 "(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對集團的利潤貢獻,從去年同期的 70.7 億元下滑到 22.6 億元。這意味着自主機板塊雖然虧損減少,但合資現金奶牛當季縮水近 50 億的情況下,還是由盈轉虧。
因為結算體系慣例,Q4 收益會比較集中,雖然全年不至于虧損,但盈利逐季下滑的趨勢,預示着現有經營模式已經不适應當前市場的競争形勢了。
這是廣汽集團管理層下決心啓動史無前例改革的重要誘因,也是業内普遍能看到的現象。
" 番禺行動 " 目标
" 誤判 " 華為不是主因
廣汽今年業績不理想,有輿論嘲笑源于廣汽誤判了與華為的合作。誤判是存在的,廣汽也間接承認了,否則就不會有和華為的重新合作。
但與華為合作,是否就能避免當前的困難?還真未必。戰略困境不可能通過單一戰術手段解決。除非能像賽力斯那樣,業務盤子全鏈交給華為定義,即智選車模式。
任何國企當時都不可能這麼做,特别是 2021 年還相當強勢的廣汽。華為車 BU 擴張的一個重大障礙,就是與強勢 OEM 夥伴,往往談不攏。上汽、廣汽都是如此。大家是看手裏牌決定如何行事的,很難把未來變化考慮在内。
華為的合作風格是強勢的(無論對技術路線、報價,還是具體對接上),這一點所有和華為合作的企業都有共識。主機廠不可能像對待供應商那樣對待華為,這讓主機廠非常不适應。這就注定了華為很難通過與業内頭部 OEM 合作,打開新業務局面。
誰能站在 2021 年,預見到華為智駕變成業内流量擔當(ADAS 方案占有率仍是博世居首),那麼就真的具備中央國資委推崇的 " 戰略前瞻力 "。事實上非常難,因此責怪當時廣汽 " 沒眼光 " 有點苛求。
廣汽與華為合作雖遲但到
集團主戰
改革分短期手段和長效手段。
立竿見影的短期手段,即總部從廣州搬遷到番禺,與旗下品牌生產線在一起,一個月就做到了,确實神速。管理層從西裝改穿工裝,這也是一個姿态,用來宣示戰略決心。傳遞的信号,是集團要親自出來抓具體業務了。所以,不能簡單認為這是作秀。
長效手段,即從戰略管控轉變為經營管控,實施自主品牌一體化運營和自主品牌研產供銷統一調度。
什麼叫 " 戰略管控 "?以前旗下各自主品牌,都有一班管理層,也各自有研產銷服,雖然有一些資源重復配置,但也并非全是弊端,起碼能分清楚責權利,内部劃線清晰,自然能帶來各自較強的積極性,内部賽馬取得優勢。
集團不直接管品牌,只通過戰略規劃來遙控經營行為,屬于間接管理。當然也會從 KPI 角度評價高管工作,但屬于事後評價。這種管理體系下,集團很難對具體經營行為進行視窗指導,除非各品牌要求集團領導出面,協調關鍵資源。
" 經營管控 " 的意思,則是集團管理層一杆子插到品牌價值鏈上,甚至介入到每一個經營環節當中。集團直接管理品牌經營,可能帶來的結果是,品牌管理層被虛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合理猜測一下,可以分為日常運作和重大事項決策兩條線,但這樣又會帶來權責邊界不清晰的新問題。
可以确定的是,廣汽集團已經下決心統一調度自主品牌的研產銷服,推動資源向一線傾斜。
集團将成為番禺行動的主導者
剛剛鋪開的改革
如此,廣汽集團旗下的自主品牌,傳祺和埃安的獨立性提升還是削弱了?從旗下資源的掌握程度來看,權限确實削弱了,很多權限都收歸總部。品牌經營權限更多給到前台和總部,物流、采購、研發、财務,都被削權了。
廣汽計劃将廣汽研究院、傳祺、埃安的職能部門與廣汽國際的部分職能部門合并,實現資源集中管理。在 " 保證獨立 " 的前提下,埃安的職能部門要最大程度整合。可以這樣理解,凡是和埃安品牌運營沒有直接關聯的部門,大概率被歸并到集團,剩下的全是 " 一線戰鬥部隊 "。
為了充實埃安的技術資產,廣汽給埃安增投近 10 億元,這筆錢用于埃安子品牌(即昊鉑)的新項目投入,理論上歸埃安管理層支配。這無疑向内部表明,供應鏈和後台業務被拿走後,埃安的獨立性沒有被削弱,至少資金支配權增加了。
不過,埃安謀求上市,從 2023 年推到推到 2024 年,眼下 2024 年僅剩 5 周的時間,尚未公開披露 IPO 進展……埃安上市後,獨立性就很難被質疑了。眼下集團改革,和埃安的戰略訴求需要做一個精妙的平衡。眼下改革剛鋪開,評價 " 平衡 " 做得好不好,為時過早。
廣汽研究院應是改革的重點之一。以前的模式,任務需求的產生來自廣汽研究院,但對市場感知最清晰的無疑是品牌營銷端。感知和決策不一致,必須要改。這也是廣汽集團成立 " 產品本部 ",打通從產品定義、開發到上市的全流程的初衷。
研究院當然掌握研發團隊和資源,但決策這一塊要讓位于產品本部。目前不清楚的是,產品本部由哪些 " 條線 " 構成。如果是委員會體制,那麼集團、品牌方、研究院都有高管出任(委員),理論上決策由集團拍板。實際上,集團可能不會插手這麼具體而專業的業務。產品經理這個角色,由誰出人,就能知道誰實際掌握了決策權。
廣汽埃安 IPO 上市尚未有新消息
國資委 " 督戰 "
10 月份,廣州市紀委第一巡察組進駐廣汽集團。當月底,巡察組官員反饋了廣汽集團黨委發現的問題——主要是 " 居安思危、二次創業識不強,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存在差距;戰略前瞻性思維不強,解困破局力度不足,科技創新驅動後勁不足,制造業立市主力軍作用逐步減弱…… "。
" 解困破局 "、" 二次創業 "、" 戰略前瞻性 " 都指向了同一點,即要求廣汽必須做出重大戰略調整。作為廣州市國資委控股企業,面對如此清晰且包含不滿和鞭策的 " 督戰 ",不可能視而不見。
巡察組的鞭策同樣是一種 " 勢 ",此時改革,管理層的服從度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換言之,改革的阻力會小。因為任何改革,都必然打破利益格局。改革的本質,有關權力和資源的再分配。這無疑是 " 番禺行動 " 的真正目标。
" 番禺行動 " 相當于在集團内部推行了 " 二次混改 "。資源打散,在管理架構上重構。效果如何,3 年後能否翻身(盈利水準回到 2021 年),至少擺脱對合資業務利潤的依賴是金标準,屆時會很容易判定。
為了和外界溝通方便," 番禺行動 " 有了銷量、技術發展等具象化的數據。雖然幾乎每一家主機廠都會發布未來規劃,但廣汽集團此舉,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戰略規劃,而是在巨大經營壓力下做出的一攬子自我改革決策。在所有傳統汽車集團共同面臨合資崩盤的困境下,收縮之勢在汽車行業正在開始,唯有廣汽集團在聚光燈祭出了革命大旗。當前能确定的是,廣汽不會再擁有第二次戰略轉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