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比“油電同價”更狠的是“兩驅價買四驅”?,歡迎閲讀。
長城與比亞迪,兩家車企最近鬧得是沸沸揚揚," 高壓油箱 " 也成為了車圈焦點熱詞。比起這場紛争明面上的你來我往,我更注意的是事件背後所折射的意義。
北有新長城、南有比亞迪,兩家車企都是中國混動技術的代表,實力上都足以承擔得起 " 世界混動看中國 " 的重任,這次事件不過是兩家争做 " 混動第一人 " 的小小一環而已。成功與否,最終看得還是兩家的技術硬實力。
AutoLab 近期剛好對這場事件的主角 - 比亞迪 DM-i 混動和它的強勁對手 - 長城 Hi4 混動進行了對比測試,看看南北雙雄誰能棋高一招?
四驅車純電能耗持平兩驅車,長城 Hi4& 比亞迪 DM-i 誰更高效
基于真實的用車環境和經濟性上的考慮,大部分用户都會選擇純電模式用以日常出行,相信 100KM 以上的續航裏程足夠解決一天的路程。本次 Lab 測試的第一環節模拟了這類用車場景,搭載了長城 Hi4 技術的枭龍 MAX 與搭載了比亞迪 DM-i 的宋 PLUS,在同一駕駛員、同樣行駛了 20KM 的城市擁堵路況後,兩者得出了近似一樣的成績。
長城 Hi4 - 實際行駛裏程 20KM - 表顯續航裏程 23KM - 續航折扣率 86.9%
比亞迪 DM-I - 實際行駛裏程 20KM - 表顯續航裏程 24KM - 續航折扣率 83.3%
兩者的純電續航表現基本持平,續航折扣率相差 3.6%,也就 1 公裏的事情。筆者看到這個測試結果後是感到震驚的,要知道長城 Hi4 明面上有着先天劣勢,一是長城 Hi4 的功率較比亞迪 DM-i 大了很多,電機總功率是 220kW、總扭矩是 450N · m,哪怕是純電兩驅模式用的也是功率較大的 P4 電機,最大功率 150kW、最大扭矩 350 N · m,超過了比亞迪的最大功率 145kW、最大扭矩 325N · m。好馬需要多吃草,這是每個人的常識。
此外,枭龍 MAX 标注的純電續航為 105KM,也是略微小于宋 PLUS 的 110KM。為何最終成績出現了意外反轉?筆者認為答案就在長城 Hi4 的雙電機結構優勢。比亞迪 DM-i 兩驅雖然也是雙電機,但是一個 P1 電機 + 一個 P3 電機,驅動電機始終只有一個。而這個結構的問題是電機工作點沒法調節,加速時一直處于低效工作區間,這個特性導致它在一會加速、一會減速的走走停停擁堵路況中較為不利,最終導致了電耗增加。
長城 Hi4 是 P2 電機 +P4 電機,雙電機雙軸輸出,可以根據前後電機高效動态來自動調節。通俗點説,不管是高速還是低速,大腳油門還是輕踩油門,長城 Hi4 都會根據實時工況自動切換,單電機驅動更省,那就用後驅,雙電機更省,那就用四驅。長城 Hi4 的調教邏輯就是永遠将兩個電機工作點調節至綜合效率最佳區間,保持整體的高效率。另外一點,長城 Hi4 可以做到雙軸能量回收,在長時間的走走停停下,回收效率必然與單軸回收拉開一定差距。
用一句話來總結,長城 Hi4 憑借雙電機驅動的結構優勢,相較于比亞迪 DM-i 的單電機驅動有着更高效的電耗表現。
結構優勢再度放大,饋電油耗上長城 Hi4 力壓比亞迪 DM-i
如果説純電是一輛混動車最經濟的狀态,那麼,饋電就是一輛混動車最不經濟的狀态。并不是所有車主都有每天充電的條件,饋電狀态也是絕大多數混動車的日常。本次 Lab 測試的第二環節模拟了這類用車場景,同一個人、同一段路、同樣 20KM,這次長城 Hi4 與比亞迪 DM-i 之間的差距更大了。
長城 Hi4 - 百公裏油耗 5.2L
比亞迪 DM-I – 百公裏油耗 6.1L
差距進一步拉大原因仍然是兩者之間的結構差别導致的,對比亞迪稍有了解的人應該知道,DM-i 這套混動的調教是以電為主、以油為輔,主要依靠大功率的電機驅動。即便進入較大負荷的工況,急加速超車、80KM/H 以上的高速巡航、上坡路等用車場景,以及電量完全不足的情況下,比亞迪 DM-i 的邏輯依然是加大發動機的負荷,優先充電 + 供電,采用串聯模式進行驅動,油耗自然做不到最低。
長城 Hi4 優勢仍然在于結構上,由于雙電驅動和 2 檔 DHT 的緣故,多了純電四驅、并聯四驅和 1 檔直驅、2 檔直驅多個模式,即便在較大負荷的工況下也能找到最優解。同樣是急加速超車後,進入 80KM/H 的高速巡航(高架路況),長城 Hi4 先是進入并聯四驅模式,發揮出混動全部功率來滿足性能。然後,再進入 2 檔直驅模式,由發動機直接輸出動力,這時的直驅往往比串聯更加省油。
根據長城官方公布的信息,在較大負荷工況下的發動機直驅,相比單擋串并聯 & 串聯增程的油耗最多可降低 18.07%,這個差距大小與我們的測試基本相符合。
用一句話來總結,長城 Hi4 憑借并聯四驅、2 檔直驅等多種模式智能切換,綜合能耗經濟性更有優勢,實際油耗優于比亞迪 DM-i。
在低附着力路面下,混動四驅必然優于兩驅!
泥濘、冰雪、陰雨天,在日常用車中碰見低附着力路況的場景,其實比我們想象中要多得多。本次 Lab 測試的第三環節模拟了這類用車場景。不出意外的是,測試中的比亞迪 DM-i 表現得相對掙扎,打滑也較為明顯。相比之下,長城 Hi4 駛入濕滑路面時完全沒有打滑,四驅的介入幾乎是一瞬間的事情。
即便是燃油車的四驅系統也沒法做到這樣的表現,對于大多數多片離合器的适時四驅來説,無論四驅系統的反應有多迅速,也都是先檢測到輪胎開始打滑,再進行動力分配的,多多少少都有一定時間差。
而長城 Hi4 四驅可以做到主動介入,其 iTVC 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統可對前後橋扭矩 100:0-0:100 動态分配,且能夠做到每 10 毫秒傳遞一次路面信息,相當于有一個主動探測的雷達不停在監測,一旦檢測到了就會主動分配動力。這就是為什麼視頻中長城 Hi4 一點點打滑都沒有的原因。
説到底比亞迪 DM-i 的問題是兩驅的先天劣勢所造成的,并且由于兩個電機都在前軸上,宋 PLUS 的車頭會非常重,低附着力路況時的操控也比一般前驅車表現更差。長城 Hi4 的雙電機則是前後布局,軸荷分配接近 50:50 的完美比例,操控表現也遠勝過兩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長城 Hi4 有着四驅性能的同時,并不需要更高的成本和售價來作支撐,這一點也是以往傳統雙電機混動車無法做到的。
比傳統四驅更優異的性能、比混動兩驅更出色的操控、以及和混動兩驅持平的價格,無疑長城 Hi4 對比亞迪 DM- i 使出了一招 " 降維打擊 ",且效果十分顯著。
寫在最後
長城 Hi4 和比亞迪 DM-i 兩者之間的勝負實在過于明了,在性能、安全等維度上,四驅永遠都比兩驅表現得更加出色,這是先天架構就注定的結局。
而在成本和價格方面,長城 Hi4 又硬生生做到了與兩驅的比亞迪 DM-i 相同的水準,當那一位腦子比你靈活、長相比你好、身高比你高的别人家孩子,居然和你站在同一起跑線,去應聘同一個職位的時候,公司選誰已經不言而喻了。哪怕閉起雙眼不經細思,相信 99% 的人也都會選擇四驅。
<
詳細的解讀視頻請點擊下方鏈接
>
都是兩個電機,為何有車兩驅、有車四驅?
我知道你在看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