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豐田反對放棄燃油車,網友:算了吧.,歡迎閲讀。
在新能源汽車不斷席卷全球的大環境下,還有車企要求不放棄燃油車嗎?
這不,豐田就是其中代表," 豐田再次呼籲不要過早放棄燃油車 " 的話題,也因此衝上熱搜。
近日,豐田首席科學家、豐田研究院首席執行官 Gill Pratt 表示:燃油車向純電動車的過渡時間要比預期更長,并呼籲目前不要放棄燃油車。
豐田的大聲疾呼,引起不少議論,有網友調侃:" 為什麼要給你時間要等你?"
不過,燃油車是否退出,一直有争議,有經濟學家在社交媒體發文稱 " 建議推出五年内燃油車禁售時間表。" 不少網友表示反對。
由媒體發起的 " 你目前買車更傾向買新能源車還是燃油車?" 的投票中,選擇 " 燃油車 " 的網友占比接近七成。
支持燃油車的網友表示," 等新能源車解決了裏程焦慮再來説這個問題。"" 沒有基礎設施的同步推進,就别扯什麼禁售燃油車。"
支持新能源車的網友則認為," 新能源是趨勢,誰也阻擋不了。"
網友的立場通常是搖擺不定的,但車企就不一樣了,豐田的做法,倒可一探究竟。
豐田不喜歡純電車,這算是汽車行業的共識了,剛剛卸任豐田社長的豐田章男就曾多次怒噴純電車,他曾表示純電車是被過度炒作。
不止豐田,幾乎所有日本車企對純電車都非常排斥,本田、日產和馬自達目前都只出產了一款純電車型。
為什麼這些日本車企不願意做純電車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燃油車銷量,以豐田為代表的日系車企,是當之無愧的燃油車行業老大。
2022 年全球銷量,豐田大獲全勝,以 960.98 萬輛的成績,再次刷新了豐田燃油車銷量的歷史紀錄。
其中豐田 RAV4 和卡羅拉則以 101.57 萬輛和 99.16 萬輛衞冕全球車型榜單的冠亞軍。
此外,在全球銷量 TOP10 内,還有排名第五的豐田凱美瑞、第六的皮卡 Hilux 以及第八的豐田 Corolla Cross。
這個數據説明,在現階段的全球範圍,燃油車還是主流,市場規模依然很龐大。
幾十年的燃油車市場,家大業大,現在别人準備革你的命,你能不急?肯定要在輿論上造勢,為燃油車呐喊助威。
其次是電力成本問題,日本的電力資源非常匮乏,2022 年 8 月,日本平均用電價為 9189 日元,約 478 塊人民币。
人們購買純電車,其中一個原因是其使用成本低于燃油車,但在日本,純電車的使用成本,恐怕不會比燃油車低多少。
這也是日本本土純電車發展,一直不如人意的原因,既然在本土銷售不佳,車企又何必費力去研發?
第三是混合動力汽車,豐田一直不看好純電車,而是将精力放在研發油電混合動力,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燃油的經濟性。
只是純電車的迅速發展,打破了豐田的混合動力設想,豐田能不着急嗎?
第四,除了混合動力,豐田還致力于氫能源汽車的研發,2020 年,豐田氫燃料車 Mirai 二代正式上市。
不過,因為氫的運輸、儲存等等原因,這款車未能推廣,豐田在氫燃料上的沉沒成本太高,也是其轉型困難的重要原因。
最重要的一點,是豐田在純電領網域的投入和布局,相對其他競争對手,要晚很多。
起步晚,技術水平自然不如對手,這已經影響到豐田自家純電車的工藝水平。
豐田自己不是沒有生產純電車型,被人戲稱為 " 驗證碼 " 的 bz4x 和 bz3,就是豐田的主打產品。
但豐田純電車的技術積累,真的太少了,bz3 不僅直接采用了比亞迪整套電動技術,還需要比亞迪代工生產。
而且,豐田這倆純電車,還丢掉了傳統的 " 一車傳三代 " 特性,品控問題層出不窮。
性能弱,品控差,反映在銷量上的數字,就是最直接的體現。
乘聯會數據顯示," 驗證碼 " 自去年 10 月在中國上市以來,豐田系兩家合資公司的累計銷量分别為 4231 輛和 3353 輛,合計銷量不到 8000 台。
這個數字,和豐田燃油車在國内的銷量,形成鮮明對比,甚至豐田高層也被迫承認,開發純電車失敗了。
但是,站在另外一個角度,豐田對燃油車的呼籲,也不能完全徹底否定。
在全球很多地方,很多國家的電力設施并不完善,甚至連工業用電和居民用電都沒有辦法保證,更别説純電車了。
所以豐田在這些國家持續推出燃油車的戰略,其實是适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因此不能一概而論。
但在環保能源不斷發展的形勢下,燃油車的逐步式微,是一個趨勢,但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和新能源汽車長期共存。
因此,盡管豐田對純電車一直嘴炮個不停,但對純電車的研發,并沒有因此停下。
豐田最近宣布計劃投資 350 億美元,并計劃 2026 年推出 10 款純電車型,嘴上説不要,身體還是很誠實。
現在的豐田,很像 2010 年的諾基亞,同樣面臨大環境的變革,在十字路口前徘徊不定。
諾基亞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但汽車行業不同于手機,豐田還有時間進行調整,只是已經不多。
豐田以後會是什麼樣子,就得看他們的造化了。
參考資料:
新汽車志:豐田再次呼籲:不要過早放棄燃油車
GO 車情報員:燃油車霸主豐田,為何失寵于新能源時代?
網絡圖片
編輯:陳展翔
看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