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4個六旬汽車“狂人”的快打與慢回,歡迎閲讀。
守擂者,必受其重,4 個 60 後皆在其中。
翻開中國汽車過往的故事,就像翻開了一本狂人日記。這本日記,貫穿 30 年,抒寫着四個大字,瘋狂,執著。指向了 4 個人,都是 60 後。
李書福被稱為 " 狂人 ",因為他曾言 " 汽車就是一個沙發加四個輪子 ",王傳福雖然是技術流出身,狂言并不少,比如," 我們造車像造玩具一樣,很快,一輛接着一輛 "。
雖然,有着 " 狂人 " 之稱,但造車是認真的。如今的比亞迪和吉利,就是最直接的明證。
長城的魏建軍,喜歡玩漂移,得了一個好聽的外号,叫 " 保定車神 "。但熟悉魏建軍的人都知道,他骨子裏野心勃勃,又是一個低調務實的激進派。他説,因為敢説真話," 現在我快成憤青了 "。
比起前面三個,來自奇瑞的尹同躍,低調穩重,他的故事説起來或許就沒有那麼 " 跌宕起伏 "。不過,這是表象。他是一個極其矛盾的人,自诩 " 理工男 " 的标籤,但又有着極大的感性。
30 年前,中國的造車故事,這四個人性格迥異的 60 年寫下了新的開始。30 年後,又刻寫了不同的華章。
2024 年銷量 3143.6 萬輛,同比增長 4.5%,新能源滲透率 47.5%,全球第一出口量 585.9 萬輛,這些數字是他們的勳章。與此同時,4.3% 的汽車行業利潤率、身處產業革命中的他們,也都在感受的跌宕起伏。
2025 年的車市更加跌宕,從三人行到二人轉,市場倒逼着汽車央企合并,出于集中優勢兵力,提高經營效率的考慮,央企之間加速整合、把手裏的資源進行優化,成了必然。
" 在新能源時代要重奪話語權 ",是國家隊的重要目标,也是合資品牌的反攻方向。守擂者,必受其重,4 個 60 後皆在其中。
王傳福,繼續做證明題
第一位守擂者,必然是王傳福。
2024 年,比亞迪以 427 萬輛的年銷量,登頂中國市場榜單第一名,全球市場第五名的位置。眾所周知,榜一,就是要接受所有人的挑戰。掌門人王傳福,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 " 守擂者 "。
顯然," 狂人 " 王傳福并不打算只是守,他還要帶着比亞迪繼續攻。
于是,前腳説着 " 自動駕駛是資本的裹挾,是忽悠,是‘皇帝的新裝’ " 的言論,後腳就選擇以 " 科技平權 " 的名義發起 " 智駕戰 "。
2 月 10 日,比亞迪官宣全系上車高階智駕以後,把高階智駕的主戰場從 20 萬元卷到了 10 萬元,王傳福稱," 智駕平權 " 搭載的高階智駕将成為未來的标配。
沒有人敢小瞧比亞迪所謂的 " 标配 "。因為,2023 年油電同價、2024 年電比油低,到 2025 年智駕平權,比亞迪每一次出手,都會 " 把價格打下來 "。
一夜之間,智駕的定義權,好像就落在了比亞迪手裏。不過,在智能化的 " 下半場 ",暫時領先一步的是華為,比亞迪掀起 " 智駕戰 ",餘承東坐不住了,直言," 智能駕駛,能湊合用與好用且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業内人士也表示," 兩年前王傳福説智駕是扯淡,現在比亞迪全系上車高階智駕,智駕反而成了标配,王傳福的激進做派不像是個 60 後。"
不管王傳福像不像個 60 後,實際上他的風格是一脈相承的。30 年前,拿着燃油車入場券來造車的王傳福,就公布了他的雄心:" 要成為國内最大的電動汽車企業,我對電動汽車有 200% 的信心。" 當時,很多人笑他 " 痴人説夢 "。
在《工程師之魂》這本書裏,有句話很好地總結了比亞迪的 30 年。"30 年,比亞迪都在做一道證明題,證明技術可以改變世界,證明再難的東西都能學會,沒有攻不破的堡壘。"
所以,從開始造車起,王傳福就執着于 " 技術立身 "。他表示," 誰是技術的領導者,往往就是這個行業的領導者 "。在產業上,比亞迪打造了整車制造、電池制造、芯片制造等一整個電動、智能汽車產業鏈。
2021 年,比亞迪 DM-i 插混技術正式發布,在專用功率性刀片電池、EHS 系統和骁雲插混專用發動機的合力之下,DM 系統迎來爆發。
王傳福説," 我們要讓這一技術進入傳統燃油車占據主導的市場,在紅海中殺出一個藍海 "。于是,由王傳福牽頭的 "DM-i 昆侖戰役 " 打響,目标是做到 A 級市場的冠軍。昆侖戰役告捷。第五代 DM 技術發布會上,王傳福説,第四代 DM 技術讓比亞迪打赢了這場翻身仗。
後來,比亞迪發布純電專屬平台 -e 平台,從底盤、動力、智能、車身四個維度,釋放了智能電動化的潛力。王傳福稱之為 " 從上半場電動化轉向下半場智能化的關鍵布局。"
王傳福做對了 " 電動車 " 這第一道證明題。如今,他開啓了第二道證明題,智能化之戰。
和以電池起家,在電動化技術已有 30 年之功去打赢上半場的戰役不同,下半場的戰役,早已被華為、特斯拉、小鵬等企業占據先發優勢。
雖然,打出科技平權的旗幟來搶占用户 " 心智 ",對比華為鴻蒙智行的豐富實戰經驗,比亞迪智駕起步較晚," 天神之眼 " 還未經真正的考驗。與此同時,如何全系擁抱高階智駕,對成本控制帶來了巨大挑戰。
不過,王傳福認為,比亞迪能做好這道證明題。所以,在高階智駕的發布會後,比亞迪的銷量預期進一步調整,從确定上車高階智駕 250 萬輛提高至 500 萬輛。
李書福,繼續不做簡單的事
李書福從來不做簡單的事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
雖然説,這個放牛娃開始造車的時候,就口出狂言 " 汽車不過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 ",引來一片嘲笑和奚落。你看,到現在提及過往,還是會把這一段拿出來再説上一回。
不過,如果只看到表面上的吉利,你就輸了。
在吉利的造車之路上,李書福的目标是打造一個務實的、理性的吉利。他最初為吉利選擇的路,是造 " 老百姓買得起的汽車 ",将對标對象選定為當時銷量最好的低價轎車天津夏利。
" 低價策略 ",讓吉利成功積累了自主創新的資本。李書福并沒有滿足于此。因為,他還有個執念," 讓中國汽車跑遍全球 ",打造出一個豪華高端的中國汽車品牌。
2007 年,吉利發布《寧波宣言》,做出了戰略轉型的決定,在保持價格優勢的前提下,吉利轉向 " 打技術戰、品質戰、品牌戰、服務戰和企業的道德戰 "。
之後的十幾年,吉利提出了打造精品車、培養人才體系、推出高端品牌等一系列舉措。不過,技術戰,品質戰,靠當時的吉利很難有本質的進階。于是," 蛇吞象 " 的故事,輪番上演。
無論是收購沃爾沃、蓮花汽車,入股戴姆勒,還是打造領克、極氪等品牌,李書福的目的非常一致:品牌向上,造高端車,讓中國車以技術和品質為标籤,跑遍全球。
《寧波宣言》之後的吉利,一切都是 " 快 " 的。帝豪家族與領克品牌的崛起,極氪與領克的高端化探索,讓吉利在經歷了 2017 年至 2023 年,連續 6 年未能完成年初公布的銷量目标之後,終于在 2024 年以 217 萬輛的成績完成目标收官。
之後,吉利決定 " 慢下來 ",去解決快速發展中潛藏的問題。吉利需要找到更穩當的路線,以應對全球經濟不确定性、技術變革和行業競争壓力。
所以,吉利在 2024 年 9 月發布了《台州宣言》,宣布進入戰略轉型的全新階段,從此前的擴張戰略轉向更加聚焦的整合與穩健增長。
這是繼 2007 年的《寧波宣言》後,吉利的又一分水嶺。《台州宣言》宣布将通過 " 戰略聚焦、戰略整合、戰略協同、戰略穩健、戰略人才 " 五大舉措,聚焦汽車主業,提升競争力。
領克與極氪的合并,是這場宣言主導下的一次會師。即便抛開《台州宣言》來看,中國汽車行業也走到了需要聚焦的十字路口。如今的市場,產品差異化低,打造爆款產品越來越難。
" 沒有爆款,就無法打造全球車,在全球市場去競争難上加難 ",業内人士表示。所以,極氪和領克的合并,被視為吉利在世界市場中蹚出高端競争之路的一記重拳。
極氪和領克合并後,兩個品牌均減少了 20% 以上規劃的車型。未來,極氪品牌将聚焦 30 萬元以上中大車型,領克則主打 20 萬元以上細分市場。合并之後,能夠在研發、平台、零部件采購等層面形成更多合力。
《台州宣言》之後,吉利控股集團将 2025 年銷量目标定為 271 萬輛。其中,吉利汽車目标 200 萬輛,吉利銀河挑戰年銷 100 萬輛,極氪科技集團目标 71 萬輛,未來兩年将成為年產銷百萬級、定位全球領先的高端豪華新能源汽車集團。
目标是美好的,過程是充滿不确定的。吉利目前產品價位涵蓋 6 萬元 -60 萬元整個中高低端區間,但在細分市場,缺乏爆款車型的吉利,仍面臨跟其他新能源品牌一樣的競争壓力。
與此同時,《台州宣言》以聚焦為核心,就意味着冗餘品牌的收縮,手起刀落的產品線調整,都将是陣痛的。
吉利,走得并不會舒服。
" 不客氣 " 的尹同躍
2023 奇瑞科技 DAY 上,掌門人尹同躍放話," 奇瑞明不會再像之前那樣客氣了,要進入新能源汽車排行榜的頭部位置。"
然後,他在各種場合都表示," 奇瑞已經準備好了。" 這個準備,尹同躍認為有三點,也就是奇瑞多年以來都在幹的三件事。
" 第一是技術創新。做出來别人做不到的東西,就能夠壟斷技術、壟斷定價。第二是品牌向上。第三是去别人不敢去的市場,别人攔不住的市場。"
在奇瑞,有種精神被诠釋為 " 幹不成,跳長江 ",這個精神來自于尹同躍濃厚的工程師思維。技術出身的尹同躍為奇瑞汽車塑造了 " 技術崇拜型 " 企業的性格,他所敬畏的也都是大眾汽車的費迪南德 · 皮耶希、豐田汽車前前任社長豐田章一郎這類工程師出身的企業家。
在他看來,奇瑞就是吃技術飯、吃手藝飯的,再硬的骨頭也要自己啃下來。燃油車時代,奇瑞在業内有了 " 技術奇瑞 " 的美譽。
因為對技術的偏執,在尹同躍掌舵奇瑞的二十多年裏,曾占據自主品牌銷量冠軍位置長達 10 年之久,也曾經支離破碎到站上崩潰的邊緣," 奇瑞,待價而沽 ",司空見慣。
尹同躍曾坦言做奇瑞太難了。他認為自己計劃性不太強,性格并不适合做企業領導人,他甚至私下對朋友感嘆:" 有時候真是有一種要被累死的感覺。" 這種壓力也讓尹同躍不得不停下來思考,反省自身原因。
不過,也正是尹同躍的反思和不服輸,帶領着奇瑞走過了那段黑暗的歲月。在采訪時,尹同躍曾被問到,奇瑞能從 " 賣自己 " 到 " 賺美元 " 之間的變化,奇瑞做對了什麼?
也是三件事。
一是產品開發調整。不斷進行完善,提高效率。二是體系流程的優化。集成產品開發,學華為的做法,就是把體系打開了。三是優化創新體系。哪些東西必須出來,哪些技術必須出來,5 年、10 年後必須實現哪些技術,都要有規劃。
説完 " 不客氣 " 之後,奇瑞就像擺龍門一樣,把火星架構、鲲鵬動力、雄獅智艙、大卓智駕、銀河生态等 5 大技術領網域的技術,一一擺給市場看。
已過耳順之年的尹同躍,也決定把自己從标準的 " 理工男 ",完善為能多維度思考的 " 全科生 "。他曾笑稱," 我 60 歲老漢都被車企卷出來賣萌直播。"
市場也給予這個 "60 歲老漢 " 一份配得上的成績單。2024 年,燃油 + 混動 + 純電 " 全面發力,奇瑞全年銷量 260.3 萬輛,同比增長 38.4%,創造了年銷量的歷史新高。年營收首次達到 4800 億元,同比增長超過 50%,實現了年增長超 1500 億元的跨越。
前不久,在奇瑞第 1500 萬輛下線儀式上,尹同躍説," 很多人和我一樣,黑發變成了白發,小夥變成了大叔,大叔又變成了老漢。但是,我們的公司變‘年輕’了…… "
拿到成績之後的尹同躍,再次説了第二個 " 不客氣 "。在 2024 奇瑞全球創新大會上,尹同躍表示," 明年,奇瑞的智能化也要不客氣了,必須進入行業頭部。"
" 奇瑞要做汽車界的華為。" 尹同躍給奇瑞制定了目标,在智能電動化時代,成為芯片、軟體等領網域的專家和領導者。
2 月 20 日,尹同躍在《封面》對話節目中透露,奇瑞正全力投入智能化研發,将覆蓋傳感技術、算法和芯片等核心領網域,并基于規則與大模型端到端的方式同步開發低、中、高階自動駕駛技術。
" 這是史上最好的奇瑞嗎?"
尹同認為,還不是。
從銷量衡量,奇瑞的新能源銷量與比亞迪相比差距巨大,并且缺乏爆款車型。和華為合作的智界 S7,雖然銷量有所向好,但依然處于 " 賣得越多虧得越心痛 ",目前仍未找到 " 成本和售價打平 " 的解決方案。
奇瑞的新能源轉型任到重遠,在中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争力不足,奇瑞必須補齊短板。
" 奇瑞 PHEV 已經實現每月銷量穩定在五萬輛,我們希望盡快每月穩定在十萬輛。" 奇瑞汽車執行副總經理李學用説," 2025 年和 2026 年,核心是混動之戰,奇瑞希望用兩年時間打赢混動這場仗。"
但是,随着智駕戰的開啓,奇瑞補齊短板的動作來得及嗎?
" 憤青 " 魏建軍
或許,比起其他三個人,最難的是魏建軍。
長城汽車 2024 年定下 190 萬的銷量目标,實際完成率只有 64.91%,累計銷售僅有 123.33 萬輛。其中,五大品牌中,僅有坦克和 WEY 取得增長,其中承擔新能源轉型重任的 WEY,全年總銷量不足 5.5 萬輛,只占總銷量的 4.5% 不到。
銷量完成率,長城汽車做得不好。不過,盈利卻爆了。長城 2024 年的财報預告,預計淨利潤 124-130 億元,同比大漲 76.6%-85.14%。魏建軍很自信," 如果長城汽車都不賺錢,那麼就沒有賺錢的企業了 "。
此話,并不假。
雖然利潤數據亮眼,但燃油車份額被大量搶占,新能源轉型又未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困境,卻已經無法掩藏。今年 1 月份的成績,再次展示了長城的這一危機。
1 月份銷量數據,長城跌幅超過兩位數,銷量達到 80933 輛,同比下降 22.20%。從細分品牌來看,哈弗品牌風光不再,魏牌需要有一款有競争力的車型 " 站出來 ",只有主打硬派越野的 " 坦克 " 和聚焦皮卡細分的 " 炮 " 暫時領先。
這個局面之下,長城出現了兩個待解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連續四年未能完成銷量目标,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造車 41 年的魏建軍,更願意做一個技術工程師,堅持 " 我只管把車做好 "。只要不出差,每周四魏建軍都會準時出現在技術中心,參加產品評審會。
他堅信,品質能夠帶來銷量。他提出,長城致力于實現 " 高質量的市場占有率 " 的主張,即不以追求數量為唯一目标,而是強調產品質量和經營質量以及多維度健康發展。
這個主張,是正确的,是長期主義。只是,焦灼的價格戰之下,長城拒絕低價求量的做法,與市場表現發生了衝突。" 要價,還是要量 ",成為一個難題。
不過,魏建軍并未因這個問題困擾。
" 重要的是不盲目跟跑。要有戰略定力和自己的節奏 "。
讓他難以理解的是," 先談規模再談盈利 " 已經成為共識,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各路車企寄出降價大殺器,虧本賣車者大有人在。在他看來," 如果説高質量發展就是幹死一個算一個,血淋淋的,那今天就不要談了。于是,他多次在公共場合斥責同行破壞行業規則與秩序。
全新的競争方式,和魏建軍執拗但并無錯誤的觀念產生了衝突。于是,一些聲音指責魏建軍是 " 憤青 "。" 我不是憤青。" 在一次訪談中,他解釋自己發聲是因為對這個行業有感情," 把造車看作人生中最大的事 "。
魏建軍飽含委屈,但他不後悔。
他曾表示,哈弗 H6 銷量下滑的原因在于市場上充斥着無序和惡意的競争," 雖然哈弗 H6 目前失去了冠軍寶座,但我們對此并無遺憾。"
遺不遺憾,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建軍需要想辦法緩解利潤頂梁柱坦克所面臨的競争壓力。從去年開始,比亞迪方程豹和奇瑞捷途逐漸分食坦克在越野市場的份額。
魏建軍還需要解決第二個問題,如何在全新競争格局,做到堅決且快速轉身?很難。
仔細説來,長城的轉型速度其實不慢。2018 年就推出了純電品牌歐拉及專屬純電平台 ME 平台,檸檬混動 DHT 技術在 2020 年底發布,領先比亞迪一個月。
還建立了電池廠蜂巢能源,攻克了高速疊片工藝,研發出了覆蓋無钴、三元、磷酸鐵锂全網域化學體系的短刀電池。還有自己的智能駕駛公司毫末智行,建立了國内首個數據智能體系 MANA。
可以説,長城手上是 " 餘糧豐富 ",他對轉型的态度也曾十分堅決過。
2021 年,魏建軍對外發布長城 2025 年戰略時,曾堅定提出長城要在 2025 年實現全年銷量 400 萬輛,其中 80% 都是新能源車。這是他向新能源轉型最堅定的一次。他説," 死也要轉型,不轉型就得死,死了也在所不惜。"
随着價格戰的深入,價格戰砍到大動脈,新能源銷量增長了,利潤卻大幅下滑。所以,去年,魏建軍直截了當地表示,長城有所為有所不為。
利潤第一,銷量第二的理念是長城的印鈔機。不過,高毛利、少賣多賺的模式還能保持多久?
再加上,随着智駕平權的戰役開啓,在 2011 年就已經開始布局智駕領網域的長城,仍然沒有為自己貼上明顯的科技标籤。魏建軍認為,這是沒能有效地将智駕的優勢和特點傳達給用户。
長城智能駕駛采用的是眼下最熱的 " 端到端方案 ",内部訓練出 SEE 端到端大模型,實現感知、決策、規控等環節的全鏈路一體化整合。做智駕,魏建軍心裏一直有一根安全底線。
因為謹慎,又回到那個老問題,藏着一堆技術的長城,如何将技術儲備轉化為銷量?對于長城汽車而言,魏牌藍山和高山,則是智能化轉型的關鍵落子。
魏建軍選擇親自出馬,以 60 歲 " 高齡 " 發視頻、做直播,也意味着長城轉型的堅決一戰。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