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外貿格局再洗牌:深圳突破,杭州進位,蕪湖飙漲,歡迎閲讀。
2023 年,面對外需疲弱、價格下行等多重挑戰,我國外貿仍然保持增長态勢,成績好于預期。
1 月 18 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各地去年進出口成績悉數出爐。總的來看,在全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 0.2% 的情況下,多座城市外貿處于調整、轉型階段。比如,鄭州等過去的外貿增長明星城市,因訂單減少、產業轉移等原因出現明顯下滑;蘇州等則在一系列全球形勢變化的疊加影響下,謀求新一輪轉型。
變局育新機。不能忽視的是,仍然有省市在逆勢之下實現外貿突飛猛進。從省份看,沿邊的廣西、新疆、黑龍江、内蒙古等省份進出口均實現大幅增長;而從城市看,杭州、深圳兩市分别以 6.1%、5.9% 的增速居于前十名城市前兩位,杭州更是連續超過重慶、成都、天津三市跨入前十門檻;在其之後,金華、連雲港、蕪湖等也畫出亮眼的增長曲線。
從 " 增長明星 " 身上,兩個問題值得深究:為什麼其外貿能逆勢而行,仍然保持較高增速?世界局勢風雲際會,又如何在變動中找到穩中求進的 " 鑰匙 "?
全面開花的 " 優生 "
去年,深圳外貿增長呈現出明顯後半程發力态勢。
上半年,深圳外貿增速 3.7%,遠低于 " 外貿第一大市 " 上海的 11.4%,總量也被北京反超。不過,到前三季度,深圳就以 7.3% 的增速,從北京手中奪回第二把交椅。最終,深圳全年外貿增速定格在 5.9%,位居 7 個萬億外貿大市之首。相比之下,第一城上海也保持增長态勢,但增速僅為 0.7%。
深圳 " 愈戰愈勇 " 的殺手锏,在于其最具優勢的出口。截至去年,深圳已連續 31 年外貿出口額居于全國首位,并且自 2022 年超過 2 萬億規模後,去年再大增 12.5%,逼近 2.5 萬億關口。相比之下,去年其進口額則出現了 4% 的下滑。
在全國出口增速僅為 0.6% 的情況下,深圳出口為何能再創佳績?
圖片來源:攝圖網 _501647501
細看去年 1-11 月數據不難發現,機電產品仍是深圳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其以占深圳出口總值 72.6% 的規模,實現了 7.9% 的增長。而在細分品類中,無論是深圳過去一直占優的傳統電子產品,還是近幾年全國均大力發展的 " 新三樣 ",去年無一例外都出現高速增長勢頭,可謂全面開花。
傳統消費電子產品是深圳出口的大頭,也是帶動增長的 " 主力 "。前 11 個月,深圳既有出口規模居于前列的電腦及其零部件、手機和集成電路三個品類,出口額分别達到 2284.5 億元、1656.9 億元和 1293.5 億元,增速分别為 4.8%、3.9% 和 21%。
去年,全國消費電子行業受多重因素影響,電腦、集成電路同期都出現出口額下降,同類消費電子大市到年末都未能扭轉逆增長的趨勢,為何深圳仍能實現上漲?
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看來,與東莞等一些城市高度依賴某一家公司的產品出口不同,深圳產業結構更為完整,不過于依賴一兩家企業,在信息科技領網域不僅頭部公司數量較多,近年來還不斷湧現出新的亮點,可能是其逆勢而上的原因。
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傳音。國際數據中心(IDC)數據顯示,去年,傳音以 9490 萬台出貨量拿下全球智能機市場 8.1% 的份額,居于全球第五,比 2022 年再進一位,而去年第四季度更是超過 vivo 跻身前四位,僅次于蘋果、三星和小米。
圖片來源:IDC
在全球智能機版圖趨于穩定的情況下,作為 " 後起之秀 " 的傳音在非洲 " 殺出一條血路 ",并轉戰東南亞等新興市場,2022 年在非洲以及南亞、巴基斯坦等國的市占率均居第一。而根據此前信息,傳音在深圳全資投運的泰衡諾工廠,正是傳音中高端機型試、量產的研發制造中心,產品 100% 外銷。
另一方面,在 " 新三樣 " 上,深圳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
去年 1-11 月,深圳锂離子蓄電池、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分别出口 602.4 億、190.8 億、30.9 億元,合計 824.1 億元,增速分别為 19.4%、273.9% 和 32.1%。這一規模與上海同期 1593.2 億元尚有距離,但與其他城市相比優勢明顯。去年全年,深圳锂電池出口規模僅次于寧德,電動汽車出口則僅次于上海、台州。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能源與低碳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韋福雷曾在采訪中表示,雖然 " 新三樣 " 在出口總值占比并不算高,但對產業鏈上下遊的影響非常積極。此外,其增長潛力也被外界看好,比如電動汽車領網域,據此前國金證券預計,明年比亞迪出口銷量有望達到 60 萬輛。
跨境貿易的 " 風口 "
如果説 " 新三樣 " 是傳統制造業大市外貿轉型更新的重頭戲,那對于電商大市杭州來説,近年來突飛猛進的跨境電商則是不能錯過的 " 風口 "。
圖片來源:新華社
去年,被外界稱為中國 " 出海四小龍 " 的速賣通、SHEIN、TEMU、TikTok,不斷刷新全球各大購物平台的用户、月活數據;在國内 " 雙 11" 購物節靜悄悄之時,跨境電商 " 雙 11" 卻迎來 " 增長神話 ",甚至有跨境賣家直言," 終于在海外感受到了雙 11 的氛圍 "。從數據上亦可見一斑:去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為 2.38 萬億元,同比增長 15.6%。
從杭州外貿數據來看,跨境電商已然成為最強動能之一。2023 年 1-11 月,杭州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 1248.05 億元,同比增長 20.55%;出口額 1082.00 億元,同比增長 25.75%。
入局早、產業适配度高,是杭州接下跨境電商 " 潑天富貴 " 的兩大原因。
杭州跨境電商正式起步于 2016 年,當時,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僅 1.2 億元的杭州,迎來全國首個跨境電商綜試區獲批。同年,杭州與亞馬遜、谷歌、eBay、樂天、Shopee 等企業達成合作,并拉開跨境電商迅速增長的序幕。到現在,杭州集聚全國三分之二以上跨境電商平台,全球物流巨頭、世界 500 強馬士基去年亦将中國首站選擇落地杭州。
而杭州當地各類產業集群,又為跨境電商的發展源源不斷輸送血液。有報道顯示,如今杭州形成了 16 條特色明顯的跨境產業帶,比如位于蕭山的 " 新塘羽絨跨境產業帶 ",就曾在綜試區落户第一時間拉開外貿轉型熱潮。到去年,杭州規模 2000 萬元以上跨境電商品牌企業達 832 家,跨境電商企業注冊商标數 4371 個,跨境電商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 46 家。
當然,跨境電商并非唯一潛藏增長空間的貿易新模式。同樣在浙江,金華則是依靠義烏的市場采購模式闖出一片天。
近年來,金華外貿增長可謂 " 一騎絕塵 ",且到去年連續跨越 3 個千億台階。在《中國海關》雜志不久前公布的 2022 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中,金華位列第 7,與 2019 年相比排名躍升 14 名,直逼廣州、北京。
圖片來源:海關發布
金華突圍,義烏作用頗為突出。從義烏占金華進出口比重來看,從 2020 年的 64.3% 到去年前 11 月份的突破 75%,是毫無疑問的增長引擎;而從增速來看,義烏去年前 11 個月進出口增長 16.9%,領漲金華各區縣,超過金華全市增速 2.2 個百分點。
将全球商品的價格 " 打下來 ",是以小商品市場聞名的義烏 " 出海法寶 "。
2013 年,義烏獲批試行市場采購貿易方式。這個又被稱為 "1039 模式 " 的新型貿易方式,使單票報關單商品貨值 15 萬美元(含)以下小貨值商品得以通過 " 集貨拼箱 " 式出口。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金華以 "1039" 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實現出口額 2972.1 億元,同比增長 23.4%,占全市出口 58.7%;其中義烏為 2970.6 億元,占其自身出口總值比重 77.5%。
主導產業的 " 春天 "
縱觀去年各市的外貿增長,除了以新模式、新品類尋求 " 超車 " 的頭部城市之外,一些腰部城市也逆勢呈現高速增長。這些城市的一個共同點,則是靠某一主導產業的爆發而坐上外貿增長 " 快車 "。
作為外貿前 50 名城市的 " 增長冠軍 ",蕪湖以 40.6% 的增速推動進出口總額達到 1274.8 億元,其中出口額增速更達到 63.7%。超高的增速讓蕪湖從 2022 年的 53 位猛升 7 位,一腳邁入前 50 名。
放眼安徽全省,同樣出現類似的高速增長。數據顯示,去年安徽進出口總值增長 7.8%,達到 8052.2 億元,距離中部外貿第一大省河南僅差 53.7 億元。
正是蕪湖汽車產業的出海進程,推動了全省的外貿增長。
數據顯示,2023 年 1 至 11 月,安徽汽車出口 104.5 萬輛,占全國總量 23.7%,幾乎每出口 4 輛汽車就有 1 輛 " 安徽造 ",而蕪湖汽車出口占到全省 80% 以上。蕪湖汽車出口的核心,則是當地整車制造龍頭企業奇瑞。根據中汽協數據,去年前 11 個月,奇瑞集團累計出口銷量 83.7 萬輛,同比增長 1.1 倍。
值得注意的是,從奇瑞的表現看,蕪湖選擇的并非是大熱的電動汽車出海賽道,而是傳統燃油車。在外界看來,這一方面緣于奇瑞在新能源汽車領網域存在短板,另一方面則如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曾對媒體分析,其前期戰略布局比較充分,在海外建立了大量 KD 工廠,同時海外市場也擁有良好的運作經驗,現在又抓住了俄羅斯及一些南半球市場。
以俄羅斯市場為例,去年奇瑞累計銷量為 11.89 萬輛,以 11.2% 的份額在當地居于汽車品牌銷量第二。
以 27.2% 的進出口增速居于外貿前 50 城市第二的連雲港,則得益于當地石化產業的發展。
事實上,被定位為連雲港十大產業鏈之首,石化產業去年已對連雲港帶來全方位提升。特别是去年,盛虹煉化一體化等多個重大項目相繼投產,推動前三季度石化化工產值同比大增 94.4%。也讓連雲港經濟總量、規上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分别實現 11.9%、30.1%、19.2% 的增長,三項指标均居全省之首。
原油進口是連雲港外貿增長的關鍵。一個原因是,去年,連雲港盛虹煉化取得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格。而從數據上看,連雲港在全年出口下降 8.6% 的情況下,憑借 48.0% 的進口增速挽回局面。
總的來説,對于不同城市而言,產業發展仍能成為外貿的增長點。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所説," 新三樣 " 可能是變化的第一波,未來還可能變成 " 新五樣 "" 新八樣 ",出現更多 " 數實融合 " 的新實體經濟產品出口。
對于眼下的 2024 年,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此前給出預判:雖然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同時更要看到,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趨勢不僅沒有改變。對于城市而言,關鍵在于能否發揮自身優勢,找到破局之鑰。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