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車内打傘”名場面再現,汽車全景天窗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歡迎閲讀。
1932 年,一家偉大的車企,在一輛汽車的 " 腦門 " 上鑿了個洞,人們第一次從通過車頂獲取到了陽光。
那一輛由 Austin Seven Box Saloon 打造的車,成為世界上第一台配備 " 天窗 " 的汽車。但嚴格上來説,它只是單純的 " 腦洞大開 ",一切都比較簡陋,説 " 窗 " 還不一定算得上。直到 1936 年,一家名為 Webasto 的汽車天窗生產商,取得了第一個天窗專利,硬頂汽車便迎來了 " 天窗時代 "。1941 年上市的林肯大陸 Derham,是最早一批配備全景天窗的汽車。
21 世紀,汽車市場爆發式增長,人們對汽車全景天窗早已習以為常,但關于它的吐槽卻越來越多,特别是夏天到來之後。
早期的汽車都是拉風的 " 敞篷 " 造型,還沒有所謂的 " 天窗 " 概念。後來車企加了一個硬邦邦的車頂,汽車也就成了一個封閉空間。采光不好、壓抑的内部空間,讓人萌生了給車頂開洞的想法。
開了天窗的車盡管沒有敞篷車那麼拉風,但是後者并不存在所謂的 A、B、C 柱,理論上安全性不如前者。考慮到這一點,天窗反而是兼顧透光性、安全性的最優解。關于汽車天窗最近的一次 " 進化 ",就要追溯到 1973 年,約翰 · 福特 · 阿特金森率先在福特林肯大陸 Mark 上安裝了電動天窗,從此讓天窗告别 " 手動擋 "。
起初汽車天窗可不是用來看風景賞月的,這項功能本身就存在實用價值,是為了滿足部分車主移動攝影的需求。攝影師通過天窗将半個身體伸出車外,舉着攝影機拍攝,而汽車就成了一個可靠的移動平台。
(圖片來自 Pixabay)
如果是關注一些大自然紀錄片的小夥伴,也可以看到攝影師在車上拍攝的畫面。
随着時間推移,人們對 " 汽車天窗有什麼用 " 的理解也有不同,除了小通(ID:dianchetong233)剛才説到的拍攝,汽車天窗還是一種不錯的通風手段。但更多的,普通消費者只是希望自己的汽車有一個看起來采光性很好、空間寬敞、可以賞月的全景天窗。
小通(ID:dianchetong233)前面説了這麼多,大家也有所察覺了,汽車全景天窗一般是高端汽車的專屬。在當年汽車功能還不是那麼豐富時,車企往往會用高級的生產工藝與時下最先進的技術,來凸顯一輛汽車的 " 豪華感 "。而對于大部分車企,天窗則是高配車型才有,以此拉開高低配之間的差距。
以前真的有不少人為了一個天窗加錢上高配。
但這幾年汽車市場瘋狂内卷,中國制造、國產自主品牌強勢崛起,令人刮目相看。伴随着激烈的競争,車頂上的這塊玻璃逐步 " 下沉 ",在部分車型中做到了标配,并且在玻璃制造工藝進步的影響下,全景天窗也玩出了很多花樣。
(圖片來自雷科技攝制)
電動車代表特斯拉,就嘗試過将前擋風玻璃與前部車頂,用一塊完整且有完美弧線的玻璃融為一體,從而提供更寬廣的視野,看起來也更符合我們對 " 未來汽車 " 的想象。
從無到有,再從有到好,汽車全景天窗經歷了多次更新與進化,更新形态的同時解決一些防曬、隔熱方面的問題。按理説,天窗已經是一種沒有缺點且能顯著提升汽車體驗的設計,但近年來,全景天幕更是新能源汽車極為普遍的賣點,高大上的配置甚至成為了許多車型的标配。
(圖片來自特斯拉)
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廠商為了所謂的炫技、科技感,毫不猶豫在車頂安裝了一塊工藝難度極高且面積巨大的全景玻璃,采光極好,晚上還能把整篇星空裝進車裏。消費者一看頂部視野這麼好,再加上銷售人員一波 " 助推 ",别説是他們,小通(ID:dianchetong233)也心動了。
如果你是一輛擁有全景天窗汽車的車主,現在可能正在為炎炎夏日而發愁,正午的烈日透過汽車全景天窗向汽車内部無限輸送熱量。不做任何防曬、遮擋措施,你的愛車恐怕會在短時間内成為一個 " 移動汗蒸室 "。車外 40 多度的氣温,在車内可能有 60 度,這并不是小通(ID:dianchetong233)開玩笑。
這還不止,部分不帶遮陽簾的全景天窗車型,乘客坐在車裏,享受着 " 全日制日光浴 ",這畫面,小通(ID:dianchetong233)已經不忍直視了。網上許多人對這一類設計的車型展開了密集的 " 攻擊 ",吐槽全景天窗中看不中用。那些在車内打傘、戴帽子、在車頂灑水降温,甚至因為車内温度過高導致車機當機的情況比比皆是。
簡單點説,這一類毫無遮擋措施的全景天幕,是典型的 " 實用為設計讓路 " 的例子。百般無奈的消費者不得不去考慮遮陽用的遮陽簾配件,想方設法給車内降温,為 " 高大上 " 付出的代價買單。
事實上汽車廠商有針對全景天窗在大太陽底下的場景提供對應的遮陽簾配件,但毫無疑問都要消費者額外掏錢。買還是不買,全景天幕背後的代價,都是消費者自己默默承受了。
要命的是,這些額外花錢購買的遮陽簾,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部分網友反映,即便加裝了遮陽簾,仍然無法阻擋暴曬,并表示下次不會再買這種全景天窗的車。
那麼問題來了,汽車廠商的設計師和工程師會開自己設計出來的汽車嗎?
4 月 21 日,有媒體報道,在貴州,幾名男子路上遭遇了特大冰雹,把汽車的天窗玻璃打碎,他們不得不用汽車上的抱枕保護頭部,稍有不慎恐怕就有性命之憂。相比被曬得欲仙欲死的車主,這則報道裏的主角更為狼狽。
(圖片來自 @夢想家)
一時間,曾經幻想着将天空收進眼底的全景天窗,成為了眾多車主高聲呼喊 " 淘汰 " 的功能。為什麼汽車廠商願意做這種看似高大上實際找罪受的設計呢?
一個發展了 80 餘年的全景天窗,好不容易從高端車專屬做到了全民普及,怎麼現在變成 " 人人喊打 " 了?
其實不然,如果給小通(ID:dianchetong233)選,汽車天窗最好還是有,前提是有幾個因素。第一是支持電動打開 / 關閉;第二是配備可活動的遮陽幕;第三是天窗玻璃強度足夠,并自帶紫外線遮擋。我知道近乎無邊框的全景天幕很高大上,但夏日炎炎,車内變成汗蒸室的感覺一點都不好。
很顯然,有的鍋不應該讓全景天窗來背,天窗在汽車身上出現了這麼多年,如果體驗不好,早就被市場淹沒。然而從新能源汽車的時代來看,全景天窗不僅沒有被淘汰,甚至還成為了主流的功能配置。
(圖片來自理想)
全景天窗使用體驗差,完全是因為車企沒有對用户的使用場景考慮周到,實用性過分讓路造成,遮陽簾不僅要讓車主掏錢買,效果還沒有自帶遮陽幕的車型好。南方的熱天少説也有差不多半年,這讓在全景天窗下 " 裸奔 " 的車主怎麼辦?
要我説,車企還是應該多考慮一下全景天窗帶來的問題,天空并非 24 小時皆是星空與圓月,人們也不可能白天不開車出門,不帶遮陽措施的全景天幕,可以説幾乎沒有考慮到實用角度,對用户很不負責任。
該淘汰的不是全景天窗,而是沒有任何防曬設計的全景天窗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