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重慶PK廣州,造車決定中國GDP第四城,歡迎閲讀。
GDP 排名,北上深廣要變北上深渝了。
賽力斯和華為攜手以後,不但讓公司董事長張興海成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座上賓,更讓重慶汽車產業找到了全新的增長極。
2024 年,重慶反超廣州成為中國 GDP 第四大城市,背後立下汗馬功勞的正是重慶汽車產業。
與此同時,以廣汽集團為扛把子的廣州汽車產業正在經歷至暗時刻,但是小鵬汽車的崛起,則讓廣州看到了新的希望。
2016 年,在使用全新 GDP 核算方法後,深圳不但歷史性地成為上海、北京之後第三個突破 2 萬億元大關的城市;也歷史性地超越廣州,成為中國 GDP 第三城。
那一年,深圳和廣州 GDP 分别為 20078.58 億元和 19805.42 億元,深圳只領先 273.16 億元。然而到了 2022 年,二者之間的差距已經拉大到:
3548 億元。
這種 GDP 體量上的差距,也反映在人們的觀念中。曾幾何時,耳熟能詳的四大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漸變為北上深廣。
可就在 2022 年,廣州作為中國 GDP 第四城的身份也變得岌岌可危。重慶以 29129 億元的成績超過了廣州的 28839 億元,不過讓廣州感到欣慰的是,在終核 GDP 調整後,重慶還是落後廣州 263 億元。
到了 2023 年,廣州以 209 億元的微弱優勢再次壓了重慶一頭。雖然與重慶之間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微弱,但廣州給外界的感覺依舊是 " 老錢終究是老錢 "。
反轉發生在 2024 年。重慶 GDP 達到了 31193 億元,正式超過了廣州的 31032 億元。經過多年的分庭抗禮後,重慶終于反超廣州。
在這個回合中,重慶不僅在 GDP 總量上領先了廣州 160 億元,更重要的是重慶 GDP 增長率高達 5.7%,比廣州 2.1% 高出近兩倍。
相比之下,廣州和重慶在 2023 年的 GDP 增長分别是 4.6% 和 6.1%,差距遠沒有 2024 年明顯。如果 2024 年的增速差距變成常态,那廣州的經濟規模恐怕将再難反超重慶,甚至有可能被重慶歷史性地甩在身後。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廣、渝兩地的 GDP 增長率有如此之大的差距?答案就是——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
官方數據顯示,作為重慶的主要支柱產業,汽車產業在 2024 年保持了高速增長,汽車產量 254.01 萬輛,同比增長 9.4%;其中,新能源汽車 95.32 萬輛,同比增長 90.5%,大幅領先全國增長率近 60 個百分點。
除了體量增長,重慶汽車產業的 " 質 " 也在提升。
重慶市經信委相關人士曾表示:"2024 年,‘重慶造’ 20 萬元以上的主流新能源車型占比已達到 48.3%,一年時間裏就提升了 21.6 個百分點。" 重慶汽車產業實現了 " 三個向上 " 的突破,即產品向上、品牌向上、產業鏈向上。
" 質 " 的增長和 " 量 " 的擴張,讓 2024 年重慶汽車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 26.7%,直接帶動重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 7.3%。
反觀廣州,作為 2019 年至 2023 年中國汽車產量最高的城市,在 2024 年實現產量 253.98 萬輛,以 300 輛的差距被重慶超越。
比 " 車都 " 旁落更難以接受的,是廣州汽車產業轉型帶來的陣痛。根據官方數據,2024 年廣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 3%,支柱產業中,仍處于動能轉換深度調整期的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
下降 18.2%。
如前文所述,重慶市的這兩項數據是增長 26.7% 和 7.3%。
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 年,廣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分别同比增長 2.3% 和 7.6%。可以説,汽車產業的一升一降正在決定中國 GDP 第四城的最終歸屬。那麼,重慶汽車產業究竟做對了什麼呢?
重慶:賽力斯成為新引擎
" 幹了汽車 20 年,第一次參加這種層級會議。"
2024 年 11 月,賽力斯董事長張興海在第三十一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上這樣調侃自己。作為這家重慶車企的掌門人,從曾經的邊緣到現在的 C 位,張興海的個人經歷也是賽力斯在中國汽車產業中的縮影。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之大的變化,根源就在于賽力斯和華為的攜手。
2021 年 3 月,賽力斯前身小康股份宣布正式與華為達成合作關系,成為華為智選車模式的首個合作品牌。此後,問界 M7 和 M9 先後成為爆款,張興海如同拿到了爽文劇本,銷量連年攀升,賽力斯一夜之間變鳳凰。
張興海(左),餘承東(右)
在剛剛過去的 2024 年,賽力斯新能源汽車銷量 42.6 萬輛,同比增長 182.8%。其中,問界新 M7 年銷量 19.7 萬輛 , 成為 2024 年新勢力車型年度銷冠;問界 M9 累計大定突破 20 萬輛,連續 9 個月成為中國市場 50 萬以上月度銷冠,改寫了由奔馳、寶馬和奧迪統治的豪華汽車市場格局。
如果以賽力斯前身小康股份進入汽車行業的時間計算,公司造車已長達 39 年。但在和華為牽手之前,賽力斯一直徘徊在微車市場,生產着幾萬塊錢的車,用張興海的話説就是:"(小康)只能造幾萬塊錢的車,更直接一點就是 3 萬塊錢的,再多一點(售價)乘以 3 就上不去了。"
可就是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裏,從賽力斯工廠下線的問界 M9 已經問鼎起售價 50 萬元市場銷冠,新問界 M7 在 25 萬至 30 萬元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
" 寶馬來跟我談合資造車的事,我都不幹。" 張興海曾非常堅定地表達了賽力斯和華為合作的意向。
大樹底下好乘涼,憑借着問界的強勢增長,賽力斯預計 2024 年度實現營業收入 1442 億元到 1467 億元,同比上升 302.3% 到 309.3%;同時終結連續四年的虧損,實現扭虧為盈,預計 2024 年淨利潤 55 億元到 60 億元。
作為對比,乘聯會在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披露:2024 年,中國汽車行業整體利潤 4623 億元,同比下滑 8%。
在全行業面臨嚴峻挑戰的今天,賽力斯憑借和華為攜手,實現了逆勢走高,這讓重慶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版圖中得到了一個全新的增長極。
同時,作為重慶汽車產業的另一大支柱,長安汽車的表現依舊穩健。2024 年,長安汽車銷量 268.3 萬輛,同比增長 5.1%,創下近七年來的新高。其中,自主品牌銷量 223 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 73.4 萬輛,同比增長 52.8%。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同樣也站在長安汽車的背後。作為長安汽車和華為、寧德時代合作打造的新品牌,采用華為 HI 模式的長安阿維塔銷量翻倍,達到 7.3 萬輛。
相比之下,廣州作為曾經的 " 車都 " 卻在經歷深度調整產生的陣痛。
廣州:廣汽雖苦,但小鵬漸佳
2023 年 10 月,重慶媒體報道市委書記袁家軍在 2023 年 10 月調研賽力斯後 " 十分高興,給予充分肯定。"
在地方官媒關于當地主政者的報道中," 十分高興 " 這樣的描述一般是很少出現的,這只能説明對于賽力斯的成績,重慶領導班子給予了百分之百的肯定。
作為對比,2024 年 11 月廣州市委書記郭永航在調研廣汽集團後強調的是:
"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然而就是在 2024 年,廣汽集團遇到了非常嚴重的挑戰。去年,廣汽集團銷量只有 200.3 萬輛,同比下滑超 20%,公司預計 2024 年淨利潤只有 8 億元到 12 億元,同比減少 72.9% 到 81.9%,這一利潤水平創下了廣汽集團子 2005 年上市以來的新低。
處于至暗時刻中的廣汽集團,甚至衝擊了廣州汽車產業。如前文所述,2024 年廣州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 18.2%,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 3%。
長期以來,廣汽集團一直是廣州汽車產業的頂梁柱。以 2023 年的數據為例,在廣州 318 萬輛的年產量中,廣汽集團就占據了 252.8 萬輛,占比超過 80%。正因如此,郭永貴在調研時稱 " 廣汽集團作為我市汽車龍頭企業。"
應該指出的是,在廣汽集團的銷量構成中,以燃油車為代表的合資品牌依舊是主力,新能源汽車銷量相對偏少。數據顯示,廣汽集團 2024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 45.4 萬輛,同比下滑了 17.2%,在集團銷量中占比 22.6%。相比之下,賽力斯和長安汽車的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 73.4 萬輛和 42.6 萬輛,占比分别為 27.3% 和 85.7%,均超過廣汽集團。
為了走出至暗時刻,廣汽集團在去年 11 月發布了為期三年的 " 番禺行動 ",計劃在未來三年内推出 22 款全新車型,包括全電動、增程及插電混合動力車型,以全面覆蓋主流新能源汽車領網域,力争到 2027 年實現自主品牌銷量 200 萬輛。
就在廣汽集團還在奮力求生之際,同在廣州的小鵬汽車為廣州汽車產業帶來了不小的提振和慰藉。
2024 年 8 月和 11 月,随着小鵬 MONA M03 和 P7+ 的先後上市,憑借着兩款新車的熱賣,小鵬 汽 車率先走出了自己的至暗時刻。
小鵬汽車吸取了以往的教訓,極大的改善了產能和交付效率,保證了 MONA M03 和 P7+ 在上市以後的第一個完整銷售月份就雙雙實現銷量破萬,這讓小鵬汽車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追捧,股價從去年 12 月 2 日 12.6 美元漲到了今年 2 月 18 日的 17.48 美元,漲幅接近四成。
2024 年,小鵬汽車實現銷量 19 萬輛,同比增長超三成。2025 年,随着全新小鵬 G7 和收款增程 SUV 小鵬 G01 的問世,小鵬汽車将挑戰 35 萬輛的銷量目标。
比銷量更重要的是,作為長期主打智能化的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在自動駕駛領網域已經有了深厚積累。
在 2025 年智駕平權的大潮之下,小鵬汽車預計将于 2025 年年中推出具備準 L3 能力的高階智駕,2025 年底推出真 L3 級别軟體和硬體冗餘能力的自動駕駛。
目前,廣州汽車產業雖然還在經歷廣汽轉型帶來的陣痛,但是小鵬汽車的快速崛起已經讓廣州汽車產業看到了曙光。
不同于重慶汽車產業需要依賴華為這個廣東外援,廣汽集團孵化的自主品牌本身就具備一定的競争力,小鵬的技術實力更是能讓大眾汽車集團掏出真金白銀。
相信假以時日,廣州汽車產業依舊能夠和重慶一較高下,而這也将決定中國 GDP 第四城的最終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