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正确對待資本市場“差等生”,歡迎閲讀。
經濟觀察報 社論 最近一周 A 股大幅波動,特别是一些市值小、業績差的公司,其股價顯著下跌。輿論将此歸結為對跨主業并購重組、市值小、業績差的公司的監管導向。這一現象引發了公眾對上市公司質量、市場監管導向以及投資者行為的讨論。
盡管監管部門澄清 " 退市規則修改主要針對小盤股 " 純屬誤讀,我們認為,仍有必要辨析相關問題,特别是資本市場績差公司的問題。在這些公司中,确實存在行為不法、數據造假的情況。毫無疑問,監管部門對此類行為必須零容忍。一些公司股價大幅下滑,正是投資者對其不端行為的直接反應。
不過市場競争有赢家,就必然有輸家,績差公司的存在是一種常态。市場的效率來源于優勝劣汰機制。市場上也沒有永恒的績優公司。在環境變化之後,某個時期裏有競争力的企業可能還不如原本處于劣勢的企業。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企業需要不斷地嘗試、學習和調整,業績也會随之波動。
相對于非上市公司,上市地位無疑會帶來諸多優勢,但這并不是競争力的保障。市場環境變化、管理層決策失誤、技術創新滞後、企業文化退化等,都可能導致一家原本績效良好的上市公司走向衰敗。上市公司需持續努力,不斷創新,鞏固和提升自己的市場競争力。
更何況,在企業業績爆發之前,具有高價值潛力的公司很難被識别。華為、阿裏巴巴和騰訊等公司的發展歷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任正非有段時間準備将華為賣掉,馬雲和馬化騰也一度為公司融資費盡心力。
績差公司的業績反轉經常發生,尤其是在數字經濟、創新藥、專門技術等領網域。平台公司網絡效應的發揮、創新藥獲批後的市場化、獨特技術在一個龐大市場的成功應用等,都會推動這些原本收入微薄甚至沒有收入的公司業績爆發。
若想實現企業業績的逆轉,行業選擇非常關鍵。我們有很多理由支持企業堅守主業,但這并不意味着跨產業戰略必須被批評。在跨產業戰略下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日本百年企業麒麟集團,基于釀酒過程中對微生物的認知和研究,它從啤酒產業成功跨越到藥品、保健品產業;面對攝影膠片市場的消失,富士膠片利用其技術積澱成功轉型,在醫療、高性能材料等領網域開創了新局面。
這些現象提醒我們,上市公司的戰略、業績問題非常復雜,不應簡單化理解。尤其是在當下的經濟環境裏,我們更不應盲目地将市值小、業績差的上市公司打入另冊,或者 " 一刀切 " 式地否定采取跨產業重組戰略的公司。
這意味着,從監管者的角度來説,我們對企業業績的波動要有寬容度,要能接受好公司變差甚至破產的可能;我們也要接受公司的各種發展戰略,即使其看上去可能有些難以理解。
以市值小、業績差為由阻止那些對公司生死攸關的關鍵交易,或者直接否定企業看上去有些奇怪的戰略,很可能阻滞了資本市場發揮創造價值的功能。資本市場點石成金,使績差公司涅槃重生,這正體現了資本市場的效率,也是資本市場創造價值的意義所在。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是充分尊重市場主體之間的博弈和選擇。
監管的任務,不是評估和幹預具體的企業戰略、交易細節和經營結果,而是設計并維護有激勵、有監督、有制衡的資本市場運行機制,讓市場參與者之間的博弈能夠公平地進行,讓資產優化重組順利發生,讓企業在快速迭代中持續成長,最終激發出中國經濟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