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超目科技」完成B輪融資,自研三類有源植入式眼部肌肉神經刺激器已遞交注冊申請,歡迎閲讀。
文|胡香赟
編輯|海若鏡
試想一種無法平穩地正視前方的人生:眼球總是在不受控制地左右擺動,雖然不至于眼盲,但也會對視力造成嚴重影響。臨床上,這種疾病被稱為先天性眼球震顫(Congenital Nystagmus,CN),被視為眼科領網域的 " 不治之症 "。相關統計數據稱,全球 CN 患者已有 700 萬之多;在中國,CN 患者的數量達到了百萬級别。
這類疾病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确,在過去的臨床實踐中,由于患者主觀上無法控制眼球震顫,治療目的并不在于 " 消除 " 眼震,而是通過各種方法減輕眼球震顫的程度,從而改善視覺質量。目前,一些眼外科手術雖可以做到這一點,但也存在手術效果有限或出現并發症的情況。
眼球震顫症狀示意(制圖:https://makeagif.com/gif/animation-of-right-upbeating-torsional-nystagmus-seen-in-bppv-yXwH0C)
為徹底解決這個世界醫學難題,超目科技公司于 2018 年正式創辦,精準定位高端眼科醫療器械和醫用芯片研發工作。超目科技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主任醫師王樂今教授、北京工業大學王文思教授等人發起設立,聯合創始人、CEO 王天放曾主導和參與多個醫療器械、醫藥類項目投資,在創業項目孵化和投後管理方面具備豐富經驗。
36 氪獲悉,超目科技現已完成 B 輪融資。自成立以來,公司累計融資達數億元,投資方包括愛博清石、復健資本、龍磐投資、昌發展集團、元培投資、水木創投等。
近期,由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全球健康產業創新中心(GHIC)聯合主辦的全球健康產業創新大會上,王天放向 36 氪分享了超目科技針對 CN 治療的醫療器械產品研發的最新進展。
目前,公司的核心產品是一款三類有源 i-NYS 植入式眼部肌肉神經刺激器,主要通過耳後皮下完成手術植入。該產品内含一套芯片系統,對眼外肌肌肉神經接口進行電刺激,幫助患者抑制異常神經衝動,從而解決眼球震顫問題。
相較于傳統手術治療,i-NYS 治療方案的優勢在于 " 不破壞患者的眼部神經肌肉,且治效穩定、長期預後效果好 "。在 2024 年美國小兒眼科與斜視協會年會上,超目科技曾披露相關數據:71 例臨床試驗驗證,經 i-NYS 治療後,可降低 80% 左右的震顫頻率和幅度,提高約 4 倍注視時間,并大幅度改善患者的視覺質量,提高生活品質。
基于現有臨床試驗效果,i-NYS 于 2024 年 1 月獲批進入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特别審查程式;2024 年底,i-NYS 正式向國家藥監局提交注冊申請并獲得受理。
在傳統神經調控醫療器械(比如心髒起搏器、人工耳蝸、迷走神經刺激器等)的開發上,體積大、創傷重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往往會導致手術創口大、預後差,體内排異等臨床難點。因此,當前國際主流的研發趨勢是開發更小型化的醫用芯片方案。
" 我們研發了一款 3mmx3mm 的超小型醫用神經調控芯片。除我們的產品外,這款芯片理論上可以适用于所有醫療器械的小型化研發工作。今年 1 月,該芯片已完成第二次流片。我們未來的目标之一,是打造一個基于神經調控醫用芯片的研發平台,将這項技術應用于行業内更多神經調控產品的開發中。" 王天放表示。
據了解,除 i-NYS 植入式眼部肌肉神經刺激器外,超目科技還圍繞眼科醫療器械賽道布局了多項產品管線,覆蓋近視防控與矯正、斜視診斷、青光眼、老花眼等多個适應症。其中,用于近視治療的產品将于今年内啓動臨床試驗,預計未來 2-3 年内上市。
伴随着核心產品研發工作基本完成,超目科技針對 i-NYS 植入式眼部肌肉神經刺激器的市場推廣工作也在同步推進中。目前,公司主要采取線上新媒體平台引流、搭建私網域患者社群,線下與醫療機構合作建立創新診療中心等方式,拓展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
i-NYS 植入式眼部肌肉神經刺激器(圖源:超目科技)
此外,談及近兩年來醫療器械企業出海熱潮,王天放表示,作為全球創新醫療器械研發企業,出海始終是超目科技的核心戰略方向之一。2022 年,超目科技就已經在美國成立子公司,通過連續幾年參加美國專業眼科會議和拓展商務資源,已經匯聚了一批海外專家和合作夥伴,共同助力產品在北美地區的注冊申報工作。" 未來,超目科技子公司将進一步通過資本化方式獨立發展,讓 " 中國芯 " 走向世界,服務全球更多患者。"
據王天放觀察,美國醫療器械企業的創業、投資、經營邏輯清晰,退出渠道多樣。" 在美國,醫療器械行業早期融資的估值普遍比較透明,總體來講,退出周期和退出價格水平較高。由于首創類的國產醫療器械在美國申報臨床上市的資金成本比較高,如果可以海外獨立發展,那麼成功概率更高,同時也是對北美乃至全球市場價值的提前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