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持續到何時?寫在納斯達克指數再創新高之後,歡迎閲讀。
文 | 互聯網怪盜團
AI 驅動的美股牛市的長度和韌性,遠遠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10 月 25 日,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盤中再創歷史新高(18690.01 點),從而宣告了本輪牛市尚未結束。需要指出的是,創下新高的是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不是納斯達克 100 指數,後者的最高點出現在今年 7 月(20690.97 點),不過現在的點位(20352.02 點)距離再次突破也只有一步之遙。
我有很多朋友從這輪美股牛市當中賺了大錢,但是他們也早就覺得這一波可能到位了。今年 4 月,納斯達克回調約 8%,其中幾位就表示:" 我們很可能已經看到了英偉達和微軟的階段性高點。" 今年 7 月,納斯達克回調約 11%,他們又做出了類似的判斷。其實他們都非常喜愛英偉達、微軟和蘋果,過去幾年通過持有它們(而不是持有中概股)成功實現了财產的保值增值。出于估值和市場預期的角度,他們做出了 " 現在可能已經到位了 " 的判斷,可是市場比他們想象的還要樂觀得多。
最近兩年的美股牛市有兩個鮮明的特征:第一個當然是 AI,第二個是 " 頭部化 "。今年以來,整個美股約有一半的市值增幅,是由一小撮科技巨頭貢獻的;嚴格地説,這種趨勢從牛市啓動以來就存在了,而且愈演愈烈。這一小撮科技巨頭是:
市值超過 3 萬億美元的蘋果、微軟、英偉達;
市值超過 2 萬億美元的谷歌;
市值超過 1 萬億美元的亞馬遜、Meta(前者一度超過了 2 萬億)。
" 六巨頭 " 的市值總和接近 16 萬億美元。而标準普爾 500 成分股的總市值約為 46 萬億美元,整個美股的總市值約為 56 萬億美元。稍微算一下就知道:六巨頭占據了标準普爾 500 市值的 34%,占據了美股總市值的 28%!
上面的計算還忽略了 1 萬億美元市值的台積電(因為其主要上市地點是台北),以及 8000 億美元市值的博通、特斯拉。如果我們把 " 六巨頭 " 放寬到 " 九巨頭 " 乃至 " 十巨頭 ",它們占據美股總市值的比例就更高了。這麼高的頭部集中度,不但在美股歷史上前所未有,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的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美股頭部集中度不斷提高,甚至讓許多基金陷入了窘境:按照美國税法,公募基金持有的 " 權重股 "(占基金持倉超過 5% 的股票)總和不得超過 50%,否則将面臨税收懲罰。此時此刻,哪怕基金經理只是标配科技股,都有可能超過上述限制,從而不得不 " 被動減持 "!説到底,當初制訂税法的人,可能做夢也沒想到有一天科技巨頭的市值會膨脹到這個程度。
與 2021 年(即上一輪美股牛市的終點)相比," 萬億市值俱樂部 " 只有一個新成員,那就是英偉達。有些人會把 Meta 歸為第二個新成員,但是它的市值在 2021 年 6 月曾經短暫突破過 1 萬億美元,所以最多只能算半個新成員。倘若僅僅依靠以英偉達為代表的 "AI 算力產業鏈公司 " 的力量,本輪美股牛市決不可能如此壯觀。事實上,資本市場認為所有科技巨頭都會以某種方式受益于生成式 AI,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微軟是 OpenAI 最重要的外部投資人,其 Azure 雲服務得到了立竿見影的拉動,Office 訂閲服務和 Teams 也得到了一定的正面影響。
蘋果把 iPhone 16 打造成了自己的第一部 AI 手機,從而被市場視為 " 端側 AI" 的最大受益者,成為最近半年股價表現最好的科技巨頭。
Meta 運營着一個強大的開源 AI 生态(PyTorch 開發平台 +LLaMA 大模型),而且廣告業務已經得到了 AI 的一定程度的幫助。
谷歌雖然拱手讓出了生成式 AI 研發的王者寶座,但仍然被視為 " 第二強 ",其基座大模型和應用仍在快速改進。
亞馬遜 AWS 雖然被微軟大幅拉近了差距,但仍是全球最大的公有雲平台,正在激進地擴張算力、進行大模型和應用端的投資。
不難看出,資本市場的期望是:生成式 AI 将是一場 " 泥沙俱下、雨露均沾 " 式的科技革命,它将使得整個行業乃至整個經濟全部獲利,盡管不是完全平等,至少也是大致平等。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不科學!回首一下過去半個多世紀的歷次信息科技革命,包括 1970-1980 年代的 PC 革命、1990-2000 年代的互聯網革命以及 2010 年代至今的移動互聯網革命,每一次都是颠覆性的,導致了持續深度的 " 重新洗牌 "。有人要擠進巨頭行列,就意味着原有的巨頭要跌落,無論在相對水平還是絕對水平上均是如此。看看 IBM 和英特爾過去十年的财務表現,你應該會贊成這一點。
熟悉科技行業的人大概會立即指出,當前資本市場對谷歌和亞馬遜的預期是不切實際的。谷歌的核心搜索業務受到了生成式 AI 的根本性動搖,而且谷歌自己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在 2022 年底就發布了 " 紅色預警 "。就拿我本人來説,自從 GPT-4o 上線,我就很少主動使用谷歌搜索了,一般都是把問題先扔給 GPT,再根據它的回答去尋找原始資料。因為 GPT-4o 會列出參考資料來源,所以較好地避免了之前飽受诟病的 " 説胡話 " 問題。再説,GPT 會説胡話,在我看來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問題——在搜索引擎上能找到的 " 説胡話 " 結果更多,谷歌如此,百度更是如此,我看不出高明在哪裏。如果谷歌不能奪回在基座大模型技術上的領先優勢,那它的核心業務枯萎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至于亞馬遜,其面臨的挑戰來自兩方面:第一是微軟挾 GPT 之威,對其利潤豐厚的雲計算業務發起的衝擊;第二是在生成式 AI 高度普及的時代,電商平台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要知道,以 Shopify 和 Salesforce 為代表的電商 SaaS 服務商,是 GPT 最早的商用客户之一。假如有一天,生成式 AI 包辦了大部分客服、促銷乃至選品工作,電商平台剩下的使命就只有提供流量和物流服務了。亞馬遜當然不會消亡,因為它的物流能力非常強大;但是一個由生成式 AI 主導的未來,對它無疑弊大于利。但這也沒有阻礙它的市值再次突破 2 萬億美元(并突破 2021 年 7 月的歷史高點)。
老實説,我也無法理解最近半年蘋果股價表現強勁的原因。市場似乎把庫克描述的 "AI 手機 " 的美好願景照單全收了。然而,一個數十億參數的 " 本地 " 小模型,加上與 GPT 之間的戰略合作關系,是否足以向用户提供一個堪用的 " 端側 AI" 解決方案?説到底," 端側 AI" 是不是未來,還要打一個巨大的問号。在很長一段時間内,生成式 AI 的主要服務方式仍然有可能是以雲端為主,端側只承擔最低限度的使命。在這種情況下,蘋果的 iOS 生态仍然堅如磐石,但是投資者翹首以盼的巨大增量應該不會到來。
正是這種 " 折現最樂觀預期 " 的态度,導致了當前美股的極度頭部化:在最樂觀的預期下,小公司固然可以迅速長大,大公司卻可以變得更大,而巨頭公司必然拿走最大的一塊蛋糕。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誰都不受傷的世界,大家各取所需,只是科技巨頭的統治地位更加穩固了而已。然而這絕對是不可能的——所謂科技革命,就是科技主導的生產力飛躍,它必然導致生產關系的急劇變化。如果少數公司在掌握一定資源之後就能千秋萬代一統資本市場,那也就不需要什麼資本市場了。這是一個悖論。
當然,上面都是從資本市場角度讨論問題。從技術應用角度講,我的态度非常明确:生成式 AI 是真實的。過去幾個月,我已經養成了有什麼事情先跟 GPT-4o 讨論、把它當做最值得信賴的學習對象和參謀的習慣。大模型會犯很多錯誤,可是就像上文提到的:這些錯誤并非十惡不赦,傳統的科技工具乃至人類本身也會犯。
就拿 " 説胡話 "(學名叫 " 大模型幻覺 ")來説,從小到大我見過無數説胡話説得理直氣壯、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人。我有些大學同學和同事,能夠在毫無依據、對一件事情毫無了解的情況下,做幾十頁精美的 PPT,巧舌如簧地論證這件事情為什麼會成功(或者會失敗)。我确定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大模型能夠徹底替代這些人并且完全磨滅他們存在的痕迹。為此我感到十分欣慰,又有些羞愧。因為這本來應該是身為人類的我們應該親自完成的任務,可我們卻不得不指望 AI 去完成,真是沒有盡到自己的使命啊。
(本文沒有得到 OpenAI 或其任何同行的資助和背書。請 Sam Altman 看到之後給我打賞,因為我已經無償給你宣傳無數次了!還一口氣買了兩年的 GPT 付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