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特斯拉淨利潤腰斬:馬斯克徹底坐不住了,歡迎閲讀。
特斯拉今年首季度财報來了。
不及預期," 災難 " ——這就是被分析師給出的評價。
但這份苦果也并非沒有鋪墊,更早披露的季度交付數據,已經預示這份财報數據不會多好看:
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交付創 2022 年以來新低,全球總交付 33.7 萬輛,比上一季度少賣 16 萬輛,相對比亞迪純電少賣了 8 萬輛。
銷量失速,汽車整體業務表現也就失速,汽車營收下跌 20%,淨利潤大跌 71%;更糟糕的是,如果沒有出售碳積分的純利潤,特斯拉這一季度實際就是虧損的。
然而,這樣一份财報發布後,特斯拉的股價沒有一瀉千裏,反而盤後股價一度漲超 5%。
因為美利堅 DOGE 部長馬斯克,一字一句官宣:我的重心,會重新放在特斯拉。
馬斯克回來了,特斯拉就有希望了。
特斯拉 " 災難 " 财報:交付創三年新低,淨利縮水七成
披露 2024 年全年财報時,面對 13 年來首次下滑的全年交付,當時的馬斯克仍保有信心,認為 " 到 2025 年汽車業務将恢復增長 "。
因為去年第四季度創新高的 47.6 萬銷量,算是給今年銷量市場一個積極的信号。
但當一季度财報真正擺在面前時,事實并沒有他預想得那麼樂觀,甚至被知名特斯拉多頭分析師 Dan Ives 稱為 " 災難 "。
從產銷量來看,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共生產 36.3 萬輛車,同比下降 16.3%。
同時,總交付量為 33.7 萬輛,遠低于分析師預期,比下滑 13%,環比下滑 32% ——比去年一季度少賣 5 萬輛,比上一季度少賣近 16 萬輛。
這不僅是特斯拉 11 個季度以來的最低交付水平,也遠不及同期比亞迪純電車型銷量,後者今年一季度純電車型的銷量達到 41.7 萬輛,同比大漲了 38.7%。
特斯拉把這一表現," 甩鍋 " 給了產線調整和政策影響,表示四大工廠為調整新 Model Y 產線,導致損失了 7 周左右的產量。
同時由于政治及政策原因,市場需求因歐洲消費者的抵制情緒而疲軟。
正因如此,特斯拉沒有如期給出全年目标,而是表示将重新審視形勢,到第二季度再給出 2025 年的指引。
一同受到影響的,還有特斯拉的營業收入,特别是在汽車業務上。
今年一季度,特斯拉總營收 193.35 億美元(約 1411.5 億元),同比下降 9%,比分析師預期的 211.1 億美元(約 141 億元)少了将近 130 億。
細分各業務部門收入:
來自于汽車相關業務的總收入為 139.67 億美元(約 1020 億元),同比大跌 20%。
其中,賣車的直接收入為 129.25 億美元(約 944 億元),同比下降 21%,算下來單車均價在 28 萬元左右,比去年同期的 31 萬元下降了近 10%。
汽車租賃業務的營收為 4.47 億美元(約 32.6 億元),同比下降 6%;唯一增長的是出售汽車碳排放積分業務,今年一季度收入為 5.95 億美元(約 43 億元),同比增長 34.6%。
這裏簡單解釋下,為鼓勵低碳發展,包括美國在内的許多國家都實施了碳排放限制。
特斯拉因為只有純電車型,因此有多餘的碳排放積分,可以賣給市場上有更多碳排放需求的企業,這項業務幾乎沒有任何成本,完全是額外的純利潤。
除去汽車業務,總營收中也有表現亮眼的部分,特别是發電和儲能業務,一季度實現營收 27.3 億美元(約 199 億元),同比大漲 67%。
在汽車相關業務收入的占比達五分之一,比去年同期上漲 2.3 個百分點。
來自服務及其他業務的營收,達到 26.38 億美元(約 193 億元),同比增長 15%。
利潤方面,特斯拉一季度的表現同樣不算樂觀。
公司一季度毛利為 31.53 億美元(約 230 億元),同比下降 15%,總毛利率為 16.3%,比去年同期下降 1.1 個百分點。
同時運營費用卻在增長,特别在研發方面,一季度研發支出為 14.09 億美元(約 103 億元),同比增長 22.4%。
因此,在 GAAP 準則下,特斯拉營運利潤降到 3.99 億美元(約 29 億元),同比下降 66%;淨利潤為 4.09 億美元(約 30 億元),同比大幅下跌 71%。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前面提到,特斯拉還有 5.95 億美元的碳積分純利潤,也就是説,如果不包含碳積分收入,那麼特斯拉将交出一份虧損的财報。
不過,盡管交出了一份令投資者擔憂的财報,股價盤後一度漲超 5%。
其中一部分原因,來自特斯拉堅實的現金儲備,截至一季度末,公司賬上還有 369.96 億美元(約 2700 億元)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
不過更多原因,還是因為特斯拉首腦馬斯克終于松口,給出了投資者一直想聽到的承諾。
馬斯克 " 收心 " 回歸特斯拉
這次的财報電話會議上,馬斯克宣布将從 DOGE 事業中抽身,将重心重新放回到特斯拉上,承諾優先解決特斯拉在供應鏈效率、工廠產能利用率等關鍵問題。
因為現在,特斯拉今年一季度在股價、交付上的種種問題,已經再也無法被忽視——從年初到現在,特斯拉股價已下跌 40%,近乎腰斬,市值蒸發近 3.6 萬億元。
不過,他也特别強調不會完全退出公共事務,而是僅保留每周 1-2 天處理相應工作。
也是在這次财報會議上,馬斯克以坦誠的姿态,在 " 最新動向 " 模塊,罕見詳細地公布了接下來,特斯拉的多項戰略調整和技術進展——
盡管此前他常説," 特斯拉的财報電話會議,不是發布產品的地方 ",也拒絕在發布财報時披露公司的新信息。
這些新信息可以分為兩大方向:產品和 AI。
具體來看,新車方面,就是市場期待已久的平價車型計劃,在眾多分析師看來,是接下來提振特斯拉銷量的關鍵產品。
這款車型被外界稱為 "Model 2",馬斯克稱預計今年上半年,開始在現有生產線上進行生產。
他還表示,這是現有產品的一個 " 降本但不降品質 " 版本,但具體售價并沒有透露。
與此同時,需求大漲的儲能業務,也在特斯拉内部被提升至戰略級地位,其單季度毛利率創下新高,已達到 29%,未來規模将擴大至萬億瓦時(TWh,TeraWatt-hours)級别。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儲能電池供應鏈依賴于中國,關税政策帶來的影響還需要時間協調。
而特斯拉一直加碼的 AI 方面,主要分為 FSD、Robotaxi 和擎天柱三部分看。
首先看機器人方面,特斯拉計劃,今年年底将有數千台擎天柱,被送到奧斯汀工廠工作,并計劃 4~5 年内達到 100 萬台水平。
接下來是無監管 FSD(完全自動駕駛),馬斯克表示目前還處于測試階段,預計将在今年年底前,在私家車上使用。
同時,其 Robotaxi 車隊,今年 6 月會先在奧斯汀啓動試運營,采取 " 漸進式技術滲透 " 策略——
初期先投放 20 輛,通過真實路況數據持續訓練算法,在 2026 年投入大規模生產。
馬斯克還 diss 了一波 Waymo,認為 Waymo 的成本太高:
(因為)除了攝像頭之外,Waymo 還需要激光雷達和雷達才能自動駕駛,而特斯拉只用攝像頭就能實現。
不過,部分機構仍對其技術落地速度提出質疑。
摩根士丹利在會後報告中指出,特斯拉仍需克服監管審批、保險責任劃分等非技術障礙,其 Robotaxi 商業化時間表,還存在 6-12 個月的潛在延遲風險。
但不管怎麼説,馬斯克終于 " 聽勸 " 一次,不管是否是 " 畫餅 ",這幾針強心劑下去,總算能讓投資者看到特斯拉不再下滑的前景。
畢竟,馬斯克就是特斯拉,特斯拉就是馬斯克。
如今,特斯拉已在不敗的神壇上搖搖欲墜,急需馬斯克用一場勝利扭轉。
特斯拉再一次需要馬斯克來扭轉乾坤。
One More Thing
事實證明特斯拉真的拼了,連煥新版 Model Y 都變相降價了。
在披露财報一天前,特斯拉中國宣布,6 月 30 日前,煥新版 Model Y 首次全系推出 5 年 0 息,首付 7.99 萬元,月供低至約 3060 元。
同時,Model 3 仍保持 2 月推出的 5 年 0 息,疊加 8 千元補貼和充電權益,不過這次充電權益,比上次新增了第三代家庭充電服務包。
在競争最激烈的 5 座 SUV 市場,特斯拉這是祭出大殺器了。
而且特斯拉的輔助駕駛系統 FSD 也已經初步獲批,應該能帶來進一步的訂閲收入,穩固特斯拉的業績和未來。
而上一次特斯拉同樣的核心汽車業務危機、業績危機,還得追溯到 2018 年之前。
那一次,上海用中國速度和中國智造拯救了特斯拉,馬斯克也親口表達——沒有中國就沒有特斯拉。
而這一次,特斯拉的危機,希望依然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