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晚上尾款人,白天打工人,為什麼我們每年雙十一都“剁手”失敗?,歡迎閲讀。
這年頭為啥連花錢都這麼難?
優惠滿減總是算不明白,大額優惠券還要各種湊;付尾款的時間從半夜 12 點半調到了 8 點,尾款人卻還是湊不明白 ... 買東西像偷東西,掩耳盜鈴的偷兒都沒尾款人辛苦。
更慘的是,小偷半夜幹完活,第二天休息,你半夜付完錢,還得早起去打工,真是破大防了。
為啥每年雙十一,我們都守不住自己的錢包?明知道都是商家促銷的 " 花招 ",為啥總是次次 " 中招 "?
無法自控的購物行為是種病
每年雙十一期間,我們都能看到某人一夜花費 10 萬元、快遞填滿快遞櫃之類的新聞,諸如此類的購物行為,或許是患有" 強迫性購物障礙 "。
雖然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制定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 5 版)未将 " 強迫性購物障礙 " 列入精神疾病診斷條目,但心理學家普遍認為," 強迫性購物障礙 " 也是一種精神障礙。
" 強迫性購物障礙 " 是指由于反復進行網購而形成的一種周期性或慢性的沉迷狀态,并產生無法抑制的上網購物的願望;同時伴随着購物時間和頻率的張力與耐受性現象,在心理和生理上對網購帶來的快感有持續性的依賴。
" 強迫性購物障礙 " 的典型表現包括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欲、每次購物後都有強烈的負罪感、巨額負債消費、每天花大量時間浏覽購物網站等。
心理學家傾向于将上述行為歸為成瘾行為,而具有高孤獨、高焦慮和高抑郁人格特質的人群,更容易出現強迫性購物行為,他們往往具有低自尊、缺少動力、渴望認可、害怕被拒等心理特征。 如果你或者親朋好友已經出現了無法自控的衝動購物行為,并由此背負了債務危機,引發了家庭矛盾,自身非常痛苦又難以擺脱,建議尋求專業心理醫生進行治療。
心理效應在作怪
不過,大多數人的衝動性購物行為,都是被商家 " 拿捏 " 了心理特點。
比如入冬了想給你買一條圍巾怕眼光不行……(不是,串頻道了)
比如入冬了你想買一條圍巾,加完購物車後系統又給你推送了一件很搭的外套,你覺得哎呦不錯哦,也一起加購了,接着又來了條搭配的褲子、鞋子……最後從帽子到襪子都買了一整套。
· 背後的心理效應
這就是狄德羅效應,該效應由 18 世紀法國哲學家丹尼斯 · 狄德羅發現,是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會不斷配置與其相适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韓非子》中也記載了一則關于 " 象箸之憂 " 的寓言,説當年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見了覺得害怕。因為箕子認為,用了象牙筷子,必然會不用陶杯,改用犀角做的杯子;用了象牙筷子,玉杯,必然不會吃粗糧菜蔬,而是去吃山珍海味;山珍海味必然不能穿着粗布短衣,坐在茅屋中吃,一定要穿着華貴的衣服,坐在寬廣的屋子,高高的亭台上吃。 當然,在歷史記載中,纣王也沒有辜負箕子的 " 期望 ",五年後,纣王造了酒池肉林,設了炮烙的酷刑,并因此而亡國。
此外,你添加購物車的過程,也會在心裏不斷為該商品賦值。禀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 某些平台的購物車功能之一便是如此,一旦某件商品進了購物車,你就會覺得它比購物車之外的商品更有價值,投以更多的關注,商家再打上個" 促銷 "标籤後,即使你不是特别需要,也會覺得買到就是賺到,從而 " 剁手 " 。
而除了商家的各種套路,購物本身也是令人愉悦的。 科學家們發現,購物的時候,大腦會持續分泌出讓人感到愉悦的多巴胺,特别是當我們情緒處于消極狀态時,會有更高的購物傾向,因此購物本身還具有舒緩壓力、放松心情的作用。
今年雙十一你都計劃買點啥?你猜最後你會不會額外購買一些不在計劃裏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