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全天下孩子都希望父母讀的書,只花了12天寫成,評分卻高達9.2,歡迎閲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這些年常有人問我,覺得做一個教育者(老師或父母)最需要具備的素養是什麼?
我的回答從沒變過,就是最簡單的兩個字:
温柔。
不是界面上的輕言細語,温和禮貌,是願意對孩子温柔相待的心。
這顆心比任何方法、技巧都更加重要。
而每當我回答讀者或訪談者的提問,從口中輕輕吐出這兩個字時,腦海裏總是會不由自主浮現出一本書的名字,它就是今天要分享的:
《我親愛的甜橙樹》。
▲
适讀年齡:7 歲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來源:當當
據説這個僅用 12 天寫成,豆瓣評分卻高達 9.2 的故事,是全天下孩子都希望自己父母讀到的故事。
有很多家長告訴我,他們之所以讀過這本書,是被自己孩子要求的。
它用一個五歲孩子的口吻,記錄下一段生活片段,告訴我們原生家庭對人一生有着多麼深刻的影響。
關于 " 原生家庭 ",研讀兒童心理學時,教授問大家有沒有比較觸動的記憶點,有同學就講了知乎上看過的一個帖:
晚上下班後,我買了一斤烤羊肉。
回到家裏,我爸開的門,我媽在浴室洗澡。
我爸抱怨我怎麼回來這麼晚,我笑嘻嘻地告訴他我給你們買了好吃的。
聽到這句話,浴室傳來蓋過我和我爸聲音的尖鋭叫喊聲:" 是不是又買垃圾食品了!辣條還是薯片!多晚了還吃這些東西,你不胖誰胖!"
我平靜地反駁:" 不是,是烤 ......"
我媽:" 從地鐵口買的烤冷面!家裏是沒飯吃了嗎!吃那些東西幹什麼!又浪費錢又不好吃!你不是從食堂吃了飯回來的嗎,怎麼還買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如果分貝可以制成炸彈的話,我想整棟樓的上空都已經升起了蘑菇雲。
我的臉陰沉下來,把聲音提到和她一樣的高度:" 我買的烤羊肉!"
我媽:" 我就知道你買的燒烤!那街邊烤出來的東西都不幹淨,致癌!花錢買罪受!"
一個半小時前,我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想起我爸最近念叨着想吃羊肉。
我拐到公司附近一個烤肉店買了一斤烤羊肉,他們家店面幹淨,用電烤爐,肉質軟糯不膩,肥瘦得當。
二老的牙口不好,但據我了解,應該能嚼得動。
我媽不愛吃辣,我爸喜歡有味的。于是我吩咐老板娘,烤半斤孜然的,半斤微辣的,還要多包一層錫紙。
因為我還要大概一個半小時才能到家,肉涼了就不好吃了。
老板娘打包好後,我把肉放進通勤的雙肩包裏,想到回家後我爸狼吞虎咽的表情和我媽説這肉烤得不錯的誇獎,我嘴角揚起了一個微笑,不由得加快了冷風中的步伐。
我到底在期待什麼 ......
最觸動我們是最後那句:
我到底在期待什麼。
它揭露了原生家庭問題,帶給人一生的影響并非現實缺陷。
即便出生在不好的家庭,拮據的物質條件,簡單粗暴的父母 ...... 也不會阻止一部分孩子生出克服困難的決心,為彌補童年自卑的陰影而更加拼命努力,他們甚至可能因為這種動力,成為社會意義上的佼佼者。
然而任何社會意義上的成功都無法滿足 " 對愛的期待 ",這是一種心靈缺陷,就像一個黑洞,需要你不斷用金錢、權力乃至無數次分分合合的戀愛去填充、遮蔽未曾被愛過的遺憾。
尤其看到那些被温柔相待過的孩子,也許沒有擁有那麼多物質,那麼高的地位,卻活得像個 " 人 ",能開心地笑,肆意地哭,心頭飄過那一絲絲難以言喻的痛總是會再次提醒:
" 你,到底在期待什麼。"
知乎上這個例子,大概能代表大多數人的原生家庭狀态。
在《我親愛的甜橙樹》裏,男孩澤澤的原生家庭比這更糟糕。
光看這些描述,就能窺見一二:
" 我決心以後要看别的電影,再也不看西部牛仔片或是印第安人那一類的東西。我要看浪漫愛情片,那種有很多親吻、擁抱的電影,每個人都深愛對方。我唯一的用處就是挨打,但至少我可以看其他人相愛。"
" 你説什麼啊,小男孩,你要殺了你爸爸?"
" 對,沒錯。我已經展開行動了,殺他并不是表示要拿巴克、瓊斯的左輪手槍‘砰!’的一下。不是這樣的,是在心裏殺了他。因為只要你停止喜歡一個人,他就會慢慢在你心裏死去。"
▲來源:電影《我親愛的甜橙樹》
你可能很驚訝,一個五歲孩子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覺得自己唯一的用處就是挨打,還知道用獨特的方式 " 殺人 "。
成人的感覺就是這麼自大,認為呵斥、挑剔乃至暴力留下的傷害,會随時間推移而消逝,這是 " 當權者 " 難以控制的盲目。
在家庭權力架構裏,身為權力絕對所有者的父母,總是容易忽視孩子的無力感。
孩子從出生就是弱小的,因為需要依靠父母給予其必需的生存資源。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比喻,在孩子的真實感受裏,體型高大的父母就像兩頭巨獸,而他只是充滿不确定、不安感的人間森林裏的一頭小獸。
試想,當巨獸用怒吼或打罵的方式對待小獸,無處逃脱的小獸該是多麼恐懼、無力。
這時,出于生存本能,孩子就會出現" 适應型自我狀态 "。
什麼意思呢,就是每個孩子本來都是出生時就擁有快樂、深情、憤怒等基本情感的自然型兒童,但當作為 " 當權者 " 的父母表現出令他們恐懼、無力的行為,為了活下去,就會變成做出同意、取悦、道歉、依賴等順從行為的适應型兒童。
就像故事裏的澤澤,雖然經常被 " 暴脾氣 " 的爸爸打,但他剛開始的反應并不是 " 讓爸爸在心裏慢慢死去 ",而是大熱天在馬路邊坐上一天擦皮鞋,只為了賺點錢買包煙讨好爸爸。
是後面發現讨好也沒用,一樣會挨打,才變成了人們口中的 " 惡魔之子 "。
澤澤燒過老三八家的籬笆,吹滅過教堂所有蠟燭,還把絲襪做成蛇吓倒了一個孕婦。
并不是澤澤真的喜歡幹壞事,他只是在尋求存在感。
越得不到關注的孩子,越渴望關注,如果正向的方式無法帶來關注,就會選擇用破壞的方式來獲取。
澤澤有一棵甜橙樹,這棵樹是别人不要的,但他還是給樹起了名字,把自己的心事告訴它。然而,這棵願意傾聽他内心的甜橙樹,也因為修建馬路馬上就要被砍掉。
▲來源:《老狐狸》電影截圖
就在這時候,澤澤的貴人出現了,他叫老葡,一個温柔的男人。
他們的相識并不愉快。
一天,澤澤告訴甜橙樹,要去一個葡萄牙人的車上玩 " 扒車 "。
他看上的車是老葡的,結果被老葡當場抓住,也算是不打不相識。
後來有一天,澤澤因為惡作劇被玻璃弄傷了腳,擔心爸爸知道會揍他,就一瘸一拐去學校。
路上被老葡發現,澤澤一見他就呲牙咧嘴,露出兇惡的樣子,老葡卻帶他去打了破傷風針,還帶他喝冷飲,吃點心,送他有明星照片的糖果。
老葡不相信 " 惡魔之子 " 的評價,他説澤澤是個聰明的孩子,貼心地為他處理傷口,開車帶澤澤兜風,一起去關渡釣魚 ......
這個小男孩人生第一次感受到無條件的温柔和關心。
之前的他,曾發出這樣的痛苦自述:
" 我什麼都不行,壞透了,聖誕節那天為我降生的肯定是個魔鬼,所以,我什麼禮物也得不到。我是害人精,是畜生、小狗、十足的小流氓,我姐姐説,像我這樣的壞東西根本不該出生 ......"
認識老葡後,澤澤開始變得懂事,他不再惡作劇,不再説髒話,甚至連 " 屁股 " 兩個字也不説了。
" 我想要表現好一點,不想讓老葡失望。"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改變呢?
在兒童心理學論述中,破壞力特别強的孩子和表現特别優異的孩子,内在訴求其實是一致的。
破壞并非孩子本意,只是一種被迫選擇的錯誤手段,渴望通過破壞來獲得他所期待的關注。如果我們能給予理解,用正向的方式滿足孩子渴望的關注度,目标的實現就會引發他的心靈習慣随之改變。
故事裏老葡就是用温柔的方式,滿足了澤澤對愛和關注的渴求。
他會平等地尊重這個男孩,耐心傾聽他、關心他,而不是用大人的情緒、期望去規訓他,慢慢地,澤澤也會開始嘗試用和老葡一樣的方式做出回饋。
可惜,不是每個孩子都像澤澤一樣幸運,能在童年遇到老葡這樣的大人。
更多孩子,是沒有遇見老葡之前的澤澤。
讀這本書之前,我沒有那麼深刻地意識到,父母其實擁有巨大的權力,在很長一段時間,可以對子女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他們可以愛孩子,也可以抛棄孩子,可以寵愛孩子也可以虐待孩子,能擁有怎樣的父母,就像買彩票一樣,得看走不走運。
所以,當我們自己成為父母後,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權力意味着什麼呢?在我看來,權力意味着更大的自律和自省。
就像一個手握利刃的人,正因為傷人更容易,才需要時時提醒自己,保持一顆温柔的心。
有媽媽問:
" 憑什麼啊,我自己從小都沒得到過多少愛,沒有被温柔相待過,現在卻要我對别人施予愛,憑什麼?"
是啊,憑什麼呢。
其實,沒什麼可憑。
之前也有人問過心理學家阿德勒同樣的問題,他的回答是:
必須有人先開始。
這世上有些路,總是需要有人先走的,與其陷在自怨自憐,等靠要的負面情緒裏,還不如鼓起勇氣從 " 我 " 開始。
因為只有開始,才會有傳遞。
就像長大後的澤澤,寫給老葡的這段話:
" 現在,我已經四十八歲了,可有時在思念中,我覺得自己好像仍然是一個孩子,總覺得你随時會出現在我面前,給我帶來電影明星的照片或者彈球。親愛的老葡,是你教會我生命的温柔。現在,換我送出明星照片和彈球了,因為我知道,感受不到温柔的生命并不美妙。"
今天分享的這部經典兒童文學作品有改編電影,評分也很高。
▲來源:豆瓣電影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