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賽博育兒,小心别中了AI的毒,歡迎閲讀。
AI 是把雙刃劍。
" 别不信,AI 真的是帶娃神器!"
2 月 17 日,在這個各大學校開學的第一天,今年的楊哥送自己的 " 神獸回籠 ",格外地 " 神清氣爽 "。
每逢寒假,楊哥自己不僅要在公司 " 更新打怪 ",到家還要跟熊孩子刷副本。一度他十分焦慮,并發出這樣的感慨," 誰能來拯救我?"
但今年,有了 AI 這個新的帶娃神器,他極大地釋放了自我,甚至在下班後也可以擁有自己 " 追劇時間 "。
一方面,孩子不僅喜歡跟 AI 聊天,學詩歌、打辯論賽;另一方面,AI 還能幫助神獸 " 寫作業 ",成為家庭協作組、托管班等傳統方法之外,又一個新的 " 按時交作業 " 神器。在開學前,#deepseek 趕作業 # 一度還衝上熱搜。
不過,AI 雖好,但也要防止沉迷。
比如,在享受到紅利的同時,有家長也發出這樣的擔憂,過度依賴 AI,孩子失去自我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更多的家長在擔心," 如果大模型對内容松綁,引入成人内容等,會擔心孩子誤入歧途。"
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對于市場而言,AI 的普及,已經勢不可擋,但對于青少年這個大市場,商家需要考慮的,可能遠比其他市場要多。
賽博父母熱衷 "AI 帶娃 "
在這個寒假,楊哥深度體驗了一把什麼叫 "AI 帶娃 "。
作為一名 " 超級奶爸 ",楊哥的身邊有一群娃友,在朋友的安利下,他開始教自己的孩子用 AI 學習。
實際上,每逢寒暑假,老師都會告訴楊哥,有條件給孩子提前準備新學期課本,提前預習課文。
今年,楊哥開始用 AI 來解決。
打開 AI,在語音輸入 " 打開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材,請幫忙梳理第一課文章的大概意思,以及主題思想 " 後,很快,AI 就給出了文章簡介、主題思想,甚至還有知識點和考點。
這對楊哥而言,簡直不要太方便," 過去,我在工作之餘,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候陪孩子一起學習,有了 AI,節省了我太多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楊哥的孩子非常喜歡跟着 AI 學習,遇到不會寫的作業,也向 AI" 發出求救 "," 看起來學的不亦樂乎 "。楊哥表示,自從孩子學會了 AI," 自己再也不用充當家庭老師,也有時間在下班後做點自己的事了。"
在 DeepSeeK 風靡之後,坐标北京的橘寶媽媽,也給自己的女兒安排上了 AI。
談及緣何讓小學生就接觸 AI,橘寶媽表示,一是擔心孩子跟不上時代的潮流,體會不到時代的變遷;二是自己本身就是做技術的,長期跟代碼和機器打交道,切身體會到了 AI 的強大。
又在聽從一位教育博主的建議後,橘寶媽開始嘗試使用 DeepSeeK。她從網上下載了新學期的英語單詞表,打開 DeepSeeK 并上傳圖片,發送提示詞,DeepSeeK 便化身 " 家教 " 講解單詞;她再次發送提示詞," 用現有單詞寫一篇 500 字數以内的兒童科幻作文 ",DeepSeeK 也能快速完成。
" 效率高、速度快,而且主要是孩子感興趣。" 橘寶媽感慨," 以前她在家學英語,都是被逼的。可能是我的方法不好。再有,有的内容連我自己都覺得枯燥,孩子更沒興趣了。"
橘寶媽發現,在教會自己的女兒使用 AI 後,孩子會自發并主動地去跟 AI 互動,每天上演 " 十萬個為什麼 ",AI 也不會不耐煩。橘寶媽竊喜,"AI 功能如此強大,又情緒穩定,我是不是可以結束陪娃學習的生涯了?"
在社交平台,AI 帶娃,也成了家長們讨論最為熱烈的事。在小紅書,關于 AI 帶娃的筆記,有超 5 萬篇;在抖音,關于 "AI 帶娃神器 " 話題,有超 93 萬次播放量。
圖:社交平台關于 "AI 帶娃 " 話題的相關讨論,來源:小紅書 《聽筒 Tech》截圖
有網友将 "AI 帶娃 " 譽為 " 賽博育兒 ",不僅有網友借助 AI" 帶娃 ",更有網友用 AI 生成 " 寒假帶娃規劃 ",實現 " 帶娃自由 ",在不少網友看來,AI 簡直就是一個妥妥的帶娃神器。
" 不愧是 AI 帶娃,運動飲食心理輔導,一應俱全 "、"AI 太超前,打開了我帶娃新思路 "...... 類似的評論,在社交平台随處可見。
在社交平台,一位六年級小學生博主曬出的與 AI 開展的一場辯論賽,更是引起了熱議。
該博主小學六年級在讀,在某社交平台發布利用 AI 學習的相關内容,擁有超 4 萬粉絲。在評論區,不少家長留言表示,"AI 學習太強了 "、" 我也要讓孩子去學習 AI" ……
小心孩子 " 沉迷 AI"
不過,盡管 AI 有諸多好,但仍有不少家長哭訴,"AI 帶娃,你要足夠小心!"
" 萬萬沒想到,我教會孩子用 AI,是為了方便學習,現在居然成了他抄作業的工具!"
坐标河北的楊女士告訴《聽筒 Tech》,臨近開學,自己在檢查孩子作業時發現,一向寫作水平只能算 " 中等 " 的孩子,這個寒假的作文居然能如此 " 有含金量 " 且 " 銜接絲滑 "。
" 一看就是 AI 寫的。" 不用過多思考,楊女士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對此,楊女士心情十分復雜,"AI 确實是個很好的工具,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能提供思路和靈感。但我擔心直接抄 AI 的内容,會讓孩子喪失了對文字的認知,以及寫作能力。"
在楊女士看來,當孩子習慣從 AI 獲取知識後,很有可能會產生重度依賴感,養成懶于思考的毛病,最終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圖:社交平台關于 "AI 帶娃 " 話題的相關讨論,來源:小紅書 《聽筒 Tech》截圖
很顯然,焦慮的不僅僅是楊女士一個人。
尤其是眼下正值開學,有媒體報道,今年的寒假作業完成方式與往年大不相同,不少中小學生沉迷 AI,正在用 AI 趕作業。
連日來,"DeepSeek 成趕作業神器 "、" 第一批用 DeepSeek 趕作業的小學生出現了 " 話題相繼衝上熱搜。為了按時交作業,有焦慮的爸媽聯手覺醒的娃,一起上演 " 寒假作業 AI 趕工大片 "。
不過,有網友熱評," 應付有什麼意義,騙來騙去還是騙的自己 "、" 説實話,有些東西還是要自己思考,不然腦袋空空,拿什麼考試。"
杭州一位老師表示," 寫作文、做數學題、整理實踐心得……這些寒假作業,的确有的出自 DeepSeek 手筆,一眼就能認出。"
AI 寫的作文,一般結構清晰、邏輯嚴密,用詞也很高級,但 " 一看就是假的 "。上述老師直言," 我對班裏同學的寫作水平還是比較熟悉的。不大可能在一個寒假裏,一個學生的結構和文筆就會有如此巨大的突破。"
AI 寫作業,還有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
郭老師是一位在職的數學老師,他便對《聽筒 Tech》坦言,AI 生成内容的質量取決于訓練數據,很有可能包含錯誤的信息,容易誤導學生。
郭老師表示,自己便曾收到一位學生的吐槽," 有位同學在做數學題時,詢問了 AI,但是自己做出來的答案和 AI 不一樣。經過一番考究,他發現,原來是 AI 将相關定理用錯了。看到 AI 犯錯,這位孩子表示,‘還是自己靠譜’。"
實際上,在一些地方,學生對 AI 的了解和使用已經比較普遍,特别是在這個寒假,又掀起了新一輪的讨論熱度,接下來,如何使用 AI,也成為全網值得讨論的一件事。
除 "AI 依賴 " 外,更多的擔憂則在于,AI 無法替代真實人際互動中的情感深度。長期依賴機器陪伴可能導致兒童共情能力下降,甚至產生社交障礙。
此前,有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度使用 AI 工具的兒童在團隊合作測試中得分低于對照組。此外,标準化反饋模式,确實很可能會抑制兒童的創造性思維。例如,AI 繪畫工具預設的模板,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藝術表達。
安全問題,也是家長頗為擔憂的。楊女士便坦言," 孩子防範意識差,在與 AI 交流的過程中,一些隐私信息也會交付到 AI。另外,各種人臉識别功能的使用,是否存在隐患?"
"AI 帶娃 " 是不是好生意?
不過,盡管 "AI 帶娃 " 存在争議,但在市場看來,這依然是一門好生意。
相關的資料便顯示,2025 年,全球 AI 育兒市場規模預計突破 500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35%。中國作為最大單一市場,貢獻超 40% 的份額。
事實上,近兩年來,國内 AI 教育市場規模增長快速。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預計 2024 年,中國 AI 教育市場規模突破 7993 億元,呈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增長空間。
而在 2024 年,AI 技術在教育領網域的應用日益廣泛,涵蓋了備課、教學、練習、考試、評價、管理等教育核心環節。
如猿輔導集團,便先後推出過教育智能硬體 " 小猿學練機 " 和教育 AI 應用 " 小猿口算 " 等全系列 AI 產品。而 DeepSeek 發布後,猿輔導、學而思等相關教育科技企業更是争相接入。
實際上,在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老師也嘗試借助 AI。
郭老師便坦言,自 2024 年下半年開始,他便會在課餘時間教學生 " 如何使用 AI"。在教育的過程中,他也會借助 AI 備課和批閲試卷。2025 年春季開學後,他甚至在教學過程中接入了 "AI 聊天機器人 ",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郭老師認為,随着 AI 的普及,接下來,AI 深度進入教育市場,勢不可擋。在郭老師看來," 随着 AI 技術的不斷進步,教育場景的應用将更加廣泛和深入,推動教育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更新。"
不過,郭老師承認,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确實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比如,AI 無法解決學生的個性化問題,某些時候,AI 也确實存在‘出錯’現象。"
當然,盡管仍處于 " 初試 " 階段,但對于市場而言,這一領網域仍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商家志在必得。
另一位教育企業從業人員小林便對《聽筒 Tech》直言,實際上,自 2024 年開始,他所在的公司便加大了對 AI 的投入,他表示,不管是 "AI 教育 ",還是 "AI 帶娃 ",随着 AI 的普及,在未來,都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誰也不想錯過。"
當然,小林承認,目前來看,這個千億級藍海,也考驗企業的技術責任感與社會洞察力。
楊女士亦表示,希望企業在市場開發的過程中,更多從家長的角度出發,推出更符合青少年應用市場的功能," 比如,像遊戲一樣,商家會啓動 AI 防沉迷系統。"
在小林看來,"AI 帶娃 ",本質上是技術進步對傳統育兒模式和教育模式的衝擊與重構,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存在博弈,有利有弊," 其利在于提升效率、擴展知識邊界,而弊端,則在于情感疏離與倫理風險。"
" 唯有在效率與温度、創新與倫理間找到平衡,‘ AI 帶娃’才能真正成為助力下一代成長的積極力量,而非冰冷的技術實驗。" 這顯然不僅僅是小林一個人的觀點,也是諸多家長所希冀的。
(文中均為化名。) (頭圖和部分圖片由 AI 生成。) (聲明:本文僅作為信息交流,不構成任何投資參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