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胡歌們,説話要算數啊,歡迎閲讀。
Sir 敢説,現在國產片最搶手的,不是哪個流量明星。
而是 ta ——
四川話。
廣義一點來説,是覆蓋 " 西南 F4"(雲貴川渝)的西南官話。
前不久剛上映的就有《想飛的女孩》《小小的我》和《哪吒》。
再往前幾年更是數不過來:《人生大事》《走走停停》《草木人間》《學爸》《八角籠中》《忠犬八公》《我的姐姐》《斷 · 橋》《風犬少年的天空》《無名之輩》《喬妍的心事》……
不數不知道,現在國產的方言電影已經這麼熱門了。
而西南官話為什麼又會成為方言電影的首選呢?
今天,我們編輯部的 @明焉過春天 來聊一聊這個有趣的現象。
以及國產片要怎麼説話,觀眾才愛聽。
文丨明焉過春天
現在的意見抽成兩派:
有的認為,電影説方言接地氣,有意思。
但也有人説,看了四川話電影太多,都看麻了。
不管你是哪一種。
都無法否認四川方言的超強滲透力。
就連國產動畫,也都是 " 老子 "," 勞資蜀道山 "(老子數到三),把 " 哪個 " 説成 " 啷個 "。
不來幾句 " 巴适 "" 要得 ",好像就差點意思。
好聽,好玩。
但電影中四川話(也包括其他西南官話)越來越多的同時,我也困惑——
是否真的有這麼多國產片的故事需要和西南地區綁定。
還是僅僅,把四川話當成了 " 有趣、生動、煙火氣 " 的 buff 加成?
四川話,包搞笑的
在四川話之前,上一代的暢銷款方言是——
東北話。
每年年夜飯的時候,電視裏總會為全國觀眾獻上幾個東北話的節目。
但問題是。
一來,東北話和普通話差别并不大。
二來,由于常年被當作 " 欽定方言 " 使用,它在大眾印象中逐漸帶上了官方氣息。
但方言的使用,不就是為了和廟堂上的主流叙事拉開一定的差距嗎?
于是,國產影視開始尋找更具 " 野生感 " 的方言。
确實有效。
一口純正的方言,會給角色來上畫龍點睛的那一筆。
成功的案例,比如《愛情神話》中的上海話。
一桌子人你來我往,唇槍舌劍,靈額。
或者《隐秘的角落》張頌文麻将桌上一氣到底説出的這句粵語台詞。
但不管上海話和粵語,有兩個 " 問題 "。
第一,地網域性太強。
只能限定是某個地區,而且外地人幾乎聽不懂。
第二,不小心就會有秀優越的嫌疑。
都是沿海發達地區,上海是國際大都市,粵語大眾第一時間會聯想到香港,説粵語的角色總會自動貼上高大上的标籤。
△ 來自香港的 " 專業 " 殺手
而説方言最大目的是什麼?
就是接地氣啊。
所以國產的商業片,需要的是一種既特殊化,又普遍化的方言。
他們也許説着重慶話,四川話,貴州話。
但絕不想説,自己是一個只能發生在這個地方的故事。
而是想要打通,在官方叙事的聚光燈之外,在一線大城市的下面,千千萬萬普通人真實的感受。
△ 《無名之輩》,片名就要強調 " 平凡 "
于是。
西南官話,成了最合适的選擇。
它和普通話的距離,不算太近,也不算太遠——多多少少都能聽懂一些。
它既有地網域特色,又足夠的 " 普通化 " ——範圍不僅限于 " 西南 F4",甚至包括陝西、湖北、湖南、廣西的部分地區的方言,也是屬于西南官話。
而且還有着超強的包容性。
不會像上海話、粵語或者北京話那樣存在 " 何為标準 " 的問題。
大家都不強調以自己為标準,每個地方都有口音,也彼此能聽得懂。
除了以上的外部因素。
西南官話的優勢在于自帶喜感。
喜歡説疊詞,罵人也有一種萌萌的感覺。
如果一部國產片需要現實感 + 喜劇性 + 人情味。
那麼西南官話一出,就是絕殺。
《無名之輩》(故事設定在貴州都勻)。
一部想同時滿足犯罪、喜劇、荒誕現實主義的電影,假如用普通話來拍,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比如,胡廣生(章宇 飾)這句 " 我愛你媽賣麻花情 ",用普通話根本説不出口。
就算説得出口,也不好笑了。
這兩個笨賊的看點當然不在于 " 笨 "。
而是讓觀眾從他們的 " 笨 " 中品出可愛,又從可愛中品出一絲悲涼。
所以,當結尾胡廣生得知威脅自己性命的武器,只是一把滋他一臉的玩具水槍時,他反復在喊一句 " 耍老子 "。
看到這,有人笑,也有人哭。
那是一種底層人尊嚴被踩在地上碾的心酸,也是會刺痛普通人的荒誕。
除了犯罪、喜劇片,西南官話還被廣泛運用于另一種類型——
家庭片。
理由很簡單,講方言,有一種生活的松弛感。
導演把拍攝地定在重慶,主角們坐纜車、打麻将、講重慶話。
教授是個 " 耙耳朵 ",他給撿回來的狗,起名 " 八筒 "。
而這一家真正的靈魂人物,是那個張口閉口 " 鬼迷日眼 "(不可理喻)、" 裝洋盤 "(裝能幹)的重慶妻子李佳珍(陳衝 飾)。
她是川渝地區常説的那種 " 歪婆娘 "。
性格潑辣、直爽,講話又毒又親,日常對丈夫、孩子、狗子毫不客氣。
但也正是這種 " 不客氣 ",襯出了生活的瑣碎和安逸。
包括去年的《走走停停》。
四川話一方面給影片營造了老百姓生活的煙火氣息,另一方面,又用松弛和戲谑的口音,消解了社會焦慮——
男主吳迪(胡歌 飾)回鄉找不到工作,父親想幫他托關系進國企,結果上門給熟人送禮時,對方正和老婆在家打架。
都頭破血流了,還一本正經地和老吳解釋:現在的就業形勢不好,部門僧多粥少 ……
父子倆一聽,覺得沒戲了。
但對方一邊上救護車,一邊還在招待他們:你們坐到起(坐下),我沒得事(沒事)。
把原本很嚴肅的事,變成了一種雲淡風輕的幽默。
方言,當然不能成為電影的主菜。
它就像調料,适量撒上一點,就能把味道提上一個等級。
可問題是。
一旦被濫用後,方言,也可能成為電影的 " 添加劑 "。
好用,濫用
别説國產片愛用了。
就連短劇都乘上了這陣風。
咪蒙最新短劇《家裏家外》,四川話台詞流暢地道,直接影響到了劇的整體氣質。
這也是它能被稱為 " 短劇天花板 " 的一大原因。
相對比其他短劇,《家裏家外》确實很良心了。
如果不細究劇情的可信度,倒也能美滋滋地追下去。
但方言真的是爆款密碼嗎?
成功的當然不少,《人生大事》《無名之輩》《追兇者也》……
但這不是決定性因素,從豆瓣評分就也看得出來:
甚至,不少人對方言已經產生厭煩。
尤其是當演員 " 硬 " 説方言的時候。
很多片子的演員都非川渝籍,基本上都是進組後才現學的。
天賦型選手一點就通,比如《無名之輩》裏的任素汐。
哪怕演了個全身癱瘓的角色,用貴州話罵起人來依舊狠辣夠勁兒。
説得不夠對味的,比如電影裏的陳建斌。(他媳婦兒蔣勤勤還是重慶人)
難怪每次回憶起《無名之輩》,都總會忘記男一号其實是他。
沒錯,口音的差異,很多時候也會導致一部電影的割裂。
就像《八角籠中》的王寶強。
在大家印象中,寶強日常講普通話本就帶有一點河北口音,在此基礎上再講四川話,就有種不倫不類的感覺。
△ 好恨圖片不能放聲音
包括《走走停停》。
尤其是在聽過《繁花》裏寶總流利悦耳的上海話之後,更是對胡歌的四川話感到尴尬。
更不用説土生土長的北京大妞高圓圓了。
不得不説,導演讓他倆湊一起時講普通話是明智之舉。
請注意,我前面提到的這幾部電影,都是口碑還不錯的片子。
要是故事本身就一般,再加上散裝的方言,那麼效果只會弄巧成拙。
比如《斷 · 橋》裏的馬思純,方言講着講着就 " 普 " 了,活脱脱的外地人強行尬講重慶話。
她的台詞只有一個作用——
把重慶人王俊凱的台詞襯托得前所未有的流利、自然。
以及《喬妍的心事》裏的趙麗穎。
她講的雲南話,好像就是把普通話變個拼音聲調,其他的口音、腔調什麼的一概不管。
每次她用方言念台詞我都想按倍速,口音不标準咱稍微講點節奏行嗎姐姐?
當然了。
口音不正宗,也許對外地人來説無傷大雅,勉強聽聽也能湊合過關。
觀眾真正的雷點,是用了方言卻不説人話。
要知道,很多四川話電影的編劇、導演,都不是川渝人。
寫台詞的時候,他們依舊沿用普通話的口語習慣。
除了大家比較熟知的 " 老子 "" 老漢 "" 啷個 " 等詞匯外,很多句子都是在用四川話的口音,去念普通話的台詞。
很像是南方人誤用兒化音的尴尬。
且不説這幾個字本身就很書面化,根本不會出現在日常對話裏。
最離譜的是。
有些電影完全不管四川話适不适用,只為了達到幽默、生活化的效果,就強行濫用。
比如《學爸》,一部以 " 雞娃 " 為話題的四川話電影。
很困惑這部片是要松弛還是要緊繃。
沒錯,西南官話是很 " 寶藏 "。
所以越來越多電影創作者只圖便利、省事,一門心思 " 抄作業 "。
他們也許只看到了西南官話的刻板印象,比如潑辣、輕浮、江湖和市井氣。
卻忽略了川味之下,更重要的 " 人味 "。
讓演員駕馭方言,而不是相反
其實,很多電影都沒必要講四川話,也沒必要講方言。
有些故事,哪怕脱離地網域設定,也照樣成立。
甚至,用普通話拍,效果可能還會更好。
比如 19 年那部《被光抓走的人》。
故事的文本非常有意思,一個在凡塵中的科幻概念——
有愛情的人,将會被光抓走。
那麼生下來的 " 愛人 " 們,将如何面對彼此?
地點位于湖北宜昌(也講西南官話),但出場人物眾多,演員的口音五花八門,一聽就都不是本地人。
也就黃璐飾演的小三,是個性格潑辣的悍婦,講方言時有那麼點 " 歪婆娘 " 的味道(她本人是四川人)。
而其他人的方言,統一不到一個畫風裏。
是的。
我們的電影需要方言來獲得真實感,但搭建一個語言系統,過程也很繁復。
説到這裏,我想起一部很印象深刻的方言電影。
《米花之味》。
女主角英澤,扮演一個傣族的單親媽媽,説着和當地人幾乎沒有區别的版納口音雲南話。
如果不看介紹,你都不會想到這是一個北京大妞。
而這背後。
是她在當地體驗生活了 4 個多月,學習方言,融入當地風俗,跳傣族舞蹈,和當地婦女一起到集市賣早點,燒火做飯、喂豬、洗衣服,甚至皮膚都曬成黝黑的顏色。
國產片在發掘方言的同時。
也不該太輕易地對待方言,把它當成一套 " 現學現賣 " 的人物妝造。
甚至很多本來不錯的片,演技很出色的演員,也因為不成熟的方言,而泄了口氣。
就拿《萬箭穿心》的女主顏丙燕來説。
李寶莉這個角色大放光彩,讓她拿入圍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 《萬箭穿心》中的李寶莉
演得好嗎?
當然。
但顏丙燕耿耿于懷這次表演的不完美。
因為從接到劇本到開機,只有 10 天的時間,她遺憾地説,如果再給她一次機會,一定要把武漢話學得更好。
侯孝賢找來梁朝偉拍《悲情城市》。
為了讓他的表演不被語言拖後腿,直接把這個角色改成了啞巴。
看到了沒有。
語言是電影呼吸的一部分。
不是一種任意組合的改裝配件。
不能因為西南官話相較容易學,就讓演員一股腦地來説。
也不能因為方言 " 不正規 ",就覺得講成個半吊子,也無所謂。
我們永遠歡迎國產片更真實地説話。
但不要為了湊某種語言的熱鬧,而變成了鹦鹉學舌。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