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大眾軟體組織或被裁到只剩HR,為什麼車企難過軟體關?,歡迎閲讀。
近日,我們從外媒爆料獲悉,大眾汽車集團有意裁掉旗下軟體組織 CARIAD 的整個董事會,其中包含了 CEO、CTO、CFO、CPO 等人,最後可能只剩下 HR 的負責人。(就是上圖這個 " 幸免于難 " 的哥們兒)
大眾高層才從上海車展結束了參觀,匆匆回去整頓旗下軟體組織,可以看出确實被國產新能源車的發展逼急了。
其實不少車企都面臨着整車電子軟體的難關,那這個大眾的 CARIAD 做錯了什麼呢?
在傳統車企當中,大眾屬于對電氣化改革相較激進的那一派。
在這當中有兩個重要方向,其一是全新的電氣化平台,MEB 平台由此誕生;而另一方面就是需要能夠适配電動車的電子與軟體架構,為此大眾成立了軟體組織 CARIAD。
CARIAD 發生如此人事巨動的原因很簡單——表現不盡人意。
首先是連年的虧損,2022 年 CARIAD 的經營虧損是 20.68 億歐元,如果算上 2021 年,CARIAD 兩年累計虧損 33.95 億歐元。
作為參照,去年大眾集團的經營利潤為 221 億歐元,CARIAD 一年的虧損已經将近是集團全年經營利潤的 10%。
其次是研發能力不佳。如果僅僅是虧損的話,還不至于有如此大的變革,畢竟現在哪一家新勢力沒有虧損,未來的潛力才是最重要的,但 CARIAD 并沒有交出一張好的答卷。
CARIAD 主要負責開發一個總稱為 E ³ 的軟體平台,包括 E ³ 1.1、E ³ 1.2 和 E ³ 2.0。
适用于高端平台的 E ³ 2.0 和 " 大一統 "SSP 平台的 E ³ 1.2 一直未能如期完成研發,甚至多次延期發布時間,已經影響到了保時捷和賓利的全面電氣化進程。
大眾受軟體的傷可不淺,ID. 系列最初因為軟體問題推遲交付,交付之後車機當機等故障又大面積頻發。這一軟體事故直接導致當時的大眾 CEO 赫伯特 · 迪斯黯然下場,而此次事件的中心—— CARIAD 就是由他主導創建。
當然,不僅僅是大眾,軟體問題是目前很多車企正在面臨的難關。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 2013-2018 年的汽車召回案例中,與汽車智能系統和功能相關的召回共有 20 次,涉及 20.69 萬輛;涉及軟體的召回次數 109 次,召回車輛 191 萬輛。
車企正在經歷從機械驅動到軟體驅動的陣痛。
傳統汽車制造中,汽車研發主要在于發動機、底盤、變速箱等機械結構。盡管車上依然有大量的電氣元件,但大多由供應商提供,每一個部件又都有其獨立的電控單元(ECU),所以汽車電子的碎片化很嚴重。
而電動車制造當中,機械的作用正在被弱化,電子電氣架構的開發成為了重中之重,如何将各個供應商提供的數量繁雜的 ECU 盡可能整合到一起成為了難題。
除此之外,汽車的制造開發周期長,需要面對更加嚴苛的标準。
一般來説,雖然同樣是軟體開發,但汽車要通過更加嚴苛的标準,畢竟相較于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來説 BUG 造成的後果更加嚴重。(雖然也某些手機發生過爆炸,但威力還是比汽車爆炸小多了)
對于車企來説,軟體開發有多艱難?最開始,軟體開發人員需要做單獨的單元測試,測試通過後,需要進行不同單元間的集成測試,再然後還有台駕測試、第三方 EMC 實驗審核、整車階段測試等等,但凡有哪一環節出了問題,都要從頭來過。
尤其是全球化的車企,為了能滿足各國的标準,其自身的标準往往要更高一些,光作測試實驗就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以及金錢成本。
人才的缺失限制了車企軟體開發的潛力。
以筆者的親身經驗來看,以前學軟體的同學當中,能力最頂尖的一般都去了 "BAT"(百度、阿裏巴巴、騰訊)、華為等财大氣粗的大廠,雖然工作強度大,但是畢竟薪資給得高;能力中遊的一般傾向于 " 鐵飯碗 ",像是銀行等;能力再差一些的才會去車企、互聯網小廠等。
這一點比較主觀,歡迎評論區友好讨論。當然,也不排除當中有喜愛汽車的人會主動選擇到車企開發軟體,但筆者認為,車企缺乏對軟體開發人才的吸引力,主要是因為車企給 IT 工程師的待遇無法與互聯網大廠相媲美,而且技術進階的空間也有限。
軟體開發關系到車企電氣化的發展,所以各家也只能迎難而上、各顯神通,起碼不能落伍。筆者粗略地将各家的 " 神通 " 歸結成三類。
第一類、" 自給自足 " 型,代表車企:特斯拉、大眾等。
這一類車企将整個軟體開發盡量把控在自己的控制當中,以特斯拉為例,硬體層面,它推出了 DCU 網域控制器,優化了電子電氣結構;軟體層面,它也是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做不了的部分尋找可以開放代碼的供應商。
第二類、" 收購補強 " 型,代表車企:吉利等。
吉利旗下的車之前最讓車主诟病的就是車機問題,為此,它把善于軟體開發的魅族吸納進來,完善軟體生态問題。
專業的事情,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第三類、" 尋找外援 " 型,代表車企:阿維塔、賽力斯等。
" 幫助車企造好車 " 是華為的經典口号,其背後的邏輯就是利用華為擅長的智能軟硬體能力,幫助整機廠實現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提供完整的造車方案。
電氣化時代下,弱化了傳統車企三大件的優勢,軟體驅動必然會代替機械驅動。在這一次汽車軟體的變革當中,對于我們的自主品牌無疑是彎道超車最好的機會,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不少國產品牌确實走在了前列。
在這場賽道上,你更看好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