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小紅書決定開咖啡館,可能是一個轉捩點,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深瞳商業,作者 | 河馬君,編輯 | 楚青舟
小紅書,似乎已經形成自己的投資邏輯。
前幾年,業内熱衷談論的一個話題,就是阿裏投資和騰訊投資邏輯的不同,例如前者需要流量,後者給予流量。
而今天,互聯網新秀們的投資策略逐漸變得更為人矚目。
而小紅書對咖啡館的下注,體現的還不僅僅是投資邏輯;而很可能是小紅書自身,将要開始拼命卷線下市場的重要信号。
投資:抖音向上遊,小紅書向下遊
咖啡品牌 M Stand 近日宣布獲得 B+ 輪融資,由小紅書領投,這也是小紅書在 2023 年度官宣的第一筆投資。
很自然,有不少人對此感到疑惑,怎麼,小紅書要開咖啡館嗎 ? 傳説中文藝青年開咖啡館,可是必賠的啊……小紅書你腫麼了,主業不順利嗎?
但實際上,這可能是小紅書的投資策略逐步成型的一個标志性事件——投資時尚消費品。
翻開小紅書的投資履歷,除了早期投過 MCN 機構摘星閣以外,大部分的投資都流向了時尚消費的實體領網域。
2021 年以來,小紅書投了彩瞳品牌 MOODY、速食面品牌 " 勁面堂 "、低温肉制品品牌 " 本味鮮物 "、彩妝品牌 "DewyLab"、個人護理品牌 " 上海北即 "、滑雪板品牌 " 雪鸮科技 "、積木玩具品牌 " 巧合積木 " 等,其中不乏數千萬的高額投入(DewyLab、雪鸮)。
不愧是個種草平台,投資思路在一眾互聯網平台中顯得骨骼清奇……
小紅書在電商化和流量變現受阻以後,為自己找到的解決方案很有趣,它選擇像當初阿裏培育 " 淘品牌 " 一樣,培養一批帶有自己 " 血統 " 同時又迎合社區價值取向的消費品牌,而且明車明馬地要向這些 " 紅品牌 " 引流。
道理上説得通,既然在綜合電商系統構建上缺乏優勢,那就拉一支 " 精鋭家丁 " 的隊伍出來,精選最适合本社區的品類,與阿裏、京東、拼多多等綜合平台形成不對稱戰。
當然,問題也很具體——此前投資的彩妝、個護和速食面,最後都怎麼樣了?咖啡的發展趨勢會有所不同嗎?
互聯網巨頭們的資金使用喜好不盡相同,這幾年的新秀中,最為人矚目的可能是抖音和小紅書,在深瞳商業看來,他們的投資邏輯正好 " 相反 "。
抖音作為一家離用户最近的 " 下沉平台 ",一貫的思路是占領上遊,甚至在音樂領網域自己構建 " 銀河方舟 " 這樣的版權平台。
而小紅書,則把目光瞄準下遊。
" 種草 " 玩法的本質,就是引導流量制造 " 網紅 ",向下遊的供應鏈導流的同時,向下遊尋求收益,這也算是一種新階段的 " 泛廣告 "。
2022 年小紅書營收超 300 億,其中廣告收入超過 240 億,從這個角度看,月活 2.6 億的小紅書的确還不具備一線巨頭的基本骨架。
所以小紅書的想法比較好解讀,就是利用對時尚消費領網域的影響力,先完成小範圍的商業閉環。
将來如果電商發展形勢好,時尚消費就像京東的 3C 產品一樣成為 " 種子版塊 ",以此為基礎推進綜合平台建設;如果電商綜合化依然不順利,那它依然會是一個垂直的内容版塊和長尾的現金來源。
咖啡是必選的版塊,在當下的消費市場,咖啡是一種标志性的,甚至具有象征意義的消費品。
小紅書用户的眾多标籤,比如一二線城市、小資、年輕、個性……幾乎是将 " 咖啡 " 這種消費品包圍了起來,完美接駁種草流量。
或許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不同品類的種草或者廣告,都是有效能等級的。
如果説在小紅書平台,汽車、電子產品的效能是 B- 級效能、彩妝、零食都是 A 級效能,那咖啡一定是 A+。
因為咖啡是小紅書所倡導的 " 生活方式 " 的核心要素,甚至可以以它為基礎延伸出許多附加價值。
那些汽車品牌雖然也會在小紅書投廣告,但更多是完成全平台投放的标準動作,甚至它們自己都不期待投在小紅書的廣告真能深刻影響用户決策。
但咖啡就不同了,小紅書如果認真説今天下午三點造出一個 " 網紅咖啡 " 來,市場預期它出現的時間不會超過三點一刻。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開個 " 自己的咖啡店 " 呢?
M Stand 很幸運,如果能夠深度共享小紅書的流量池,絕對是有可能殺成行業頭部的——但前提是,小紅書得真的完成 " 戰略合作 "。
而在此之前,小紅書的投資方向雖然很有道理,具體案例的運營上卻缺乏足夠的説服力。
故事:咖啡賽道,賣的從來不是咖啡
而且,即使小紅書投過很多新消費品牌,但新消費主打的都是線上。而咖啡,則是實實在在的線下重鎮。
所以,對小紅書而言,這次投資也是一個具有轉折信号的動作。
同時,人們對咖啡館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 " 創業墳場 "。十年前有個很流行的説法,新生的咖啡品牌 2 年存活率只有 4%。
但 " 咖啡 " 在中國真的注定是賠錢生意嗎?國際資本市場,似乎并不這麼認為。這或許是小紅書投資咖啡館的第一點緣由。
不管美股大咖們出于文化偏見也好,專業預判也好,一致認為尚未形成完整咖啡消費習慣的中國市場是一片巨大的藍海。
瑞幸咖啡 " 美利堅薅羊毛、美利堅割韭菜 " 的 " 泥石流傳奇 " 被廣為傳頌,當年瑞幸對股東們講的,本質上就是一個在中國 " 咖啡拓荒 " 的故事,為 13 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培養消費習慣,花掉幾百億算什麼呢。
即使瑞幸因為 22 億美元的财務造假暴雷震驚中美市場,但這個 " 咖啡拓荒 " 的邏輯并沒有崩潰,而瑞幸的起死回生又變成了新故事。
最新财報中可以看到,瑞幸 2023 年第一季度總淨收入為 44.367 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 84.5%。營業利潤為 6.784 億元人民币,營業利潤率為 15.3%。
與營收增長同步,瑞幸咖啡月均交易客户數第一季度約為 2949 萬,同比增長 84.6%;總門店數量環比增長 13.8%。
就在前幾天,瑞幸在廈門開了它的第 10000 家門店,整體經營狀況相當不錯。
除了瑞幸,酷迪、三頓半等新興咖啡品牌似乎也在中國找到了擴張盈利的成功路徑。
當然,如果分析一下,會發現包括星巴克等在内,國内的咖啡賽道從不流行 " 咖啡本位 " 的故事邏輯。
各種創意咖啡逼近 " 邪道 " 無所不用其極,蒜味咖啡、長沙臭豆腐拿鐵、蘇州紅燒肉拿鐵、潮汕牛肉丸咖啡……
即使不考慮這些奇行種,國内的咖啡也是各種特調等形式重于本質(豆子)的。
以瑞幸為例,有人説它表面上一直喊着成為中國的星巴克,實際上走的是 " 奶茶賽道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瑞幸的營銷體系中,小黑杯和各種細分類型的豆子主要是用于基本的專業背書,實際產品區隔主要是靠奶和輔料。
接下來的問題是:M Stand等其他新興品牌,會選擇走哪條路 ?咖啡賽道(星巴克)還是奶茶賽道(喜茶、奈雪、去茶山、霸王茶姬……)?
答案顯而易見,除非真打算搞小而美,深耕專業咖啡,幾乎所有想獲得投資、完成連鎖擴張的品牌都會走奶茶賽道。
喜茶等反復證明了,中國消費者要的就是缤紛多彩的飲料選擇和攝入糖、奶、油脂、咖啡因時放縱的舒适感,至于那杯飲料是不是 " 咖啡 ",并沒有那麼重要。
包括 M Stand 在内,諸多新興品牌最終都選了明做咖啡,暗賣奶茶的路徑。咖啡館 = 倒閉的時代早已經過去,因為它并不真的是咖啡生意。
當然,這一點整個資本市場都很清楚。
這種時刻,内卷也就分外激烈,僅僅憑借大廠加持就想突出重圍,恐怕把市場想簡單了。
不過,小紅書之所以投資咖啡,在我們看來,是因為它遵循的不僅僅是财務投資的邏輯。
線下:從 2 億月活走向 3 億,小紅書的背水一戰
M Stand 并非是第一個被大廠投資的咖啡品牌。
哔哩哔哩投資了鷹集咖啡;蘇州的潮流連鎖咖啡代數學家有騰訊的投資;Tims 天好中國在上市之前,騰訊也投了兩輪。
考慮到互聯網的 " 寒冬 " 狀況,有理由相信大廠們在咖啡館裏搗鼓的,絕不僅僅是一點員工福利(廢話,都大量裁員了還福什麼利…)。
一方面,如前所述,咖啡本身在 " 奶茶路徑 " 的加持下是可以盈利的。
另一方面,小紅書們瞄準的恐怕還是本地生活版塊的 " 萬億大蛋糕 "。
寒冬之中,巨頭們對線下末端的最後一塊大蛋糕可以説是望眼欲穿。作為當前内容賽道的領跑者,字節、B 站和小紅書選擇了相似的介入路徑,通過線上與線下聯動相互導流的方式,企圖對抗美團的 " 天生線下 "、京東的基礎設施優勢和企鵝帝國的無敵現金流……
今年 4 月,小紅書正式啓動本地生活官方賬号 " 土撥薯 ",對當地餐飲商家和美食探店博主進行扶持。
扶持期間,商家可以享 0 傭金、0 保證金入駐,博主則可獲得千萬流量曝光、官方運營指導和新熱點免費吃等支持。
而咖啡則是小紅書攪局線下生活的戰略支點——土撥薯首個上線的策劃,便是面向上海咖啡品牌的 " 啡屋環遊記 " 。
比起大眾點評、美團等基礎扎實的線下競争者,小紅書在價格上并沒有優勢,因此 M Stand 實際上帶有為它的線下方案确定調性的 " 親兵 " 性質。
年輕、多彩、不被定義,以及這些标籤背後隐含的 " 高端化 ",這是 M Stand 可以為小紅書本地生活版塊賦能的點,也是小紅書真正想在 " 咖啡館裏 " 幹的事情——保留某種分食本地化蛋糕的可能。
可以預見的是,咖啡館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書店、花草店、寵物店等等重要又有調性的線下店裏面,我們都可以看見小紅書運營、品牌同學們,忙碌的身影。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當一個文藝青年決定去開咖啡館,他要麼是财務自由開始享受生活,要麼可能在本職工作的升遷上遇到了一些困難。小紅書是哪一種呢?
本地生活乃兵家必争之地,小紅書布局當然合理,但如果全公司下重注投入,也難免讓人擔心:是不是電商化轉型和流量擴張都遇到了困境?
剛剛 2 億多月活的小紅書,要想講好達到 3 億甚至更高月活的故事,線下是不是已經成為背水一戰式的路徑?小紅書的本地業務是否會順利,目前還言之尚早。
" 本地生活 " 是大廠的最後一塊拼圖,但對小紅書來説,to be or not to be a real 大廠,可能才是個真正的問題。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