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為什麼上海繳的個税,遠超過北京?,歡迎閲讀。
北京和上海,是中國最最重要的兩座城市。
一直以來,外界都視北京距離上海的經濟體量在慢慢縮小。
2002 年,北京的 GDP 只有上海的 58%,差距非常懸殊。然而二十年後,北京已經追到上海的 93%,幾乎可以説是并駕齊驅。
以至于有人大膽猜測,再過十年,北京就要超過上海了。全國經濟中心的位置,真的會迎來百年大巨變嗎?
事實上,在有些指标上,北京反而是離上海越來越遠的。
2016 年,北京的個人所得税規模占上海比重還是 96%,相差僅僅 53 億元。
然而随着時間推移,二者的差距正顯著拉開。2021 年北京對上海的個税占比縮到 87%。到今年前三季度,北京的個税已經比上海少了 381 億元,占比繼續鋭減為 80%。
要知道,個税是目前各個城市裏僅次于增值税、企業所得税的第三大税種,是直接反應居民收入狀況的有力指标。
為什麼短短幾年時間,北京就被甩開好幾條街呢?難道上海人的收入已經遠遠超過北京人了嗎?
過去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眾所周知,個人所得税是一種共享税,60% 上繳中央,40% 留存地方。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以占全國 1.7% 的人口,足足貢獻了占全國 16.4% 的個人所得税,可以説是妥妥的 " 個税第一城 "。
在全國個人所得税同比下降 0.4% 的情況下,上海再次彰顯了 " 經濟老大哥 " 的實力。
而個人所得税的構成包括 12 個部分。分别為:
1、工資薪金所得
2、個體工商户生產經營所得
3、勞務報酬所得
4、稿酬所得
5、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6、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7、财產租賃所得
8、财產轉讓所得
9、偶然所得
10、綜合所得
11、税款滞納金罰款收入
12、其他所得
通過查閲 2018~2022 年的《中國税務統計年鑑》,筆者發現了一些頗有意思的變化。
|2017 年 -2021 年(從上到下,部門:萬元)
跟全國大部分城市一樣,在北京和上海的個税貢獻中,大概有超過 70% 來自于工資、薪酬所得。但要是你以為北京和上海個税差距的擴大,主要是因為薪酬,那就大錯特錯了。
兩地這一項的差值,在所有的個税差值中,占比是在縮小的。
關鍵的變量,其實是個體工商户生產經營所得、财產轉讓所得這兩項。
我們先來看個體工商户生產經營所得。
從 2017~2021 年,北京的個税規模中,個體工商户生產經營所得的增速僅有 61%,而上海卻高達 167%。
以至于北京的生產經營所得,對當地個税的貢獻比重一直維持在 2%,而上海則從 4% 增加到了 9%。
這種差距是怎麼產生的呢?
從從業人員的數據上來看,北京 2017 年還有 54 萬個體工商户,到 2022 年 11 月減為 42 萬户,減少了 22.2%。同時期,上海則從 36 萬户增加至 50 萬户,增加了 38.9%,歷史性地超越了北京。這一降一增,肯定會對兩地的個税發展產生相反的影響。
所以,想要搞清楚錢的變化,可能就必須先弄明白人的變化。為什麼同樣是兩千多萬人口體量的超大城市,北京在減少而上海在增加呢?
難道是因為北京比上海更冷,所以影響了個體户的生意擴張?可能會有這方面的因素,但實際上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是城市規劃。網絡上流傳一個説法,在上海你能 city walk,而到了北京,你就只能 city ride 了。一詞之差,大有乾坤。
最重要的區别是城市空間規劃迥然不同。一個是 " 窄街密網 ",一個則是 " 寬路疏網 "。一個深受歐美人的影響,一個出自蘇聯專家之手。
今天的北京,是世界上平均路寬最寬的城市,達到了 14.64 米,是東京的 3 倍。但城市路網密度卻低于大部分國際都市,核心區網域的密度更不及東京的五分之一。
這種規劃把城市割裂成若幹個封閉的區網域,居民更傾向于使用交通工具出行。筆直寬闊的道路上車流量看似很龐大,但人們往往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了駕駛上,并不能給道路兩邊的小商鋪帶來多少消費力。
而上海就不同了,近代上海開埠後的道路設計風格保留了下來。你看現在武康路、安福路、巨鹿路那些網紅路,基本都是窄路,且路口很多,行人很容易走街串巷。道路兩旁又遍布着富有特色的小店,常常能夠吸引人進店消費。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規劃,就奠定了上海個體工商户數量反超北京的基礎。
其次,過去幾年,北京一直在治理城市街面秩序。那些由胡同構成的老街區,曾經聚集了許多零售、餐飲小商户,在大力整治 " 開牆打洞 " 之後,雖然街面更規範化了,但無形之中也失去了一些煙火氣。
于是,在城市規劃和政策空間的雙重影響下,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個體工商户生產、經營所得繳納的個税差值,從 2017 年的 48 億擴大到 2021 年的 162 億,五年時間裏漲了 3 倍。兩地差值占個税的比重,也從 40% 擴大到了 55%,是所有項目中占比最大的。2018 年和 2020 年該數值甚至還一度飙升到 70% 和 79%,成為影響個税差距的關鍵要素。
再來看看财產轉讓所得。
2017 年的個税中,北京的财產轉讓所得為 128 億元,到了 2021 年減少至 104 億元。而上海則從 127 億元飙升至 194 億元,将近北京的兩倍。兩地的差值占個税差值的比重,更是從 -1%,一路攀升至 31%。
财產轉讓所得,是指個人轉讓有價證券、股權、合夥企業中的财產份額、不動產、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财產取得的所得。
這是不是意味着,上海的财產交易要比北京活躍得多?
我們先從不動產交易數據上找答案。
2016 和 2017 年,上海和北京的二手房交易量差距并不大。但從 2018 年開始,上海的二手房交易量開始反超北京。
從 2018 年到 2022 年,上海的二手房交易量分别比北京多出 21%、55%、78%、46%、26%。
其中,2020 年是最為瘋狂的,上海二手房的交易量達到了北京的 2 倍多,比後者多出了近 14 萬套。
由于成交更猛,上海房東們的财產轉讓所得對個税的貢獻自然就水漲船高。
不過話又説回來,在過去兩三年的房地產不景氣中,為啥同樣是人口超兩千萬的超大城市,GDP 也相差無幾的情況下,上海的房地產市場相對于北京更為堅韌,房產交易比北京人多出那麼多呢?
可能穿透到背後,是因為相比帝都,魔都還有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等經濟地位的加持。在經濟下行周期裏,資本對上海房產更有信心一些。
個税差距擴大,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海商界迎來了一波 " 接班潮 "。
民族資本一直是上海的最大财富,締造了黃浦江邊上的經濟傳奇。一批又一批的實業精英在這裏白手起家,赤手空拳打造起自己的商業帝國。
當年一個個風華正茂的商人,如今已經逐漸邁入花甲和古稀之年,自家龐大的商業帝國,自然要交棒給年富力強的下一代。
通過公開資料梳理,筆者發現,從 2015 年開始,上海民企 100 強名單就已經有 7 家企業進行了二代接班,更别説還有其他很多沒有進入公開視野的中小企業。
2015 年,上海龍宇燃油交棒給兒子劉策。2017 年,萬向集團的創始人魯冠球去世,其子接棒。同年,水星家紡的董事長意外去世,其弟接棒。春秋國際旅行社也是在這一年完成了二代接班。2018 年,寶龍地產進行了二代接班。
在這股浪潮之下,上海灘上一個個 90 後企二代開始冒頭,比如萬豐錦源控股集團的 90 後總裁吳錦華、申科股份董事長 90 後何建南、上海順灏誕生了 A 股公司唯一一位 95 後董事長等等。
江山代有才人出,上海灘的風騷又有了新的篇章。由于股權、财產轉讓動作頻頻,其貢獻的個税自然也就更多。
那麼,為何這股換代的浪潮,沒有席卷京城呢?
這與兩地的經濟結構有很大關系。
第一,從上海和北京的行業生產總值構成中,我們可以看到,北京更倚重金融業和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比重分别為 19% 和 16%。而上海則更加倚重工業,占比高達 25%,金融業次之為 18%,批發零售則占 13%。
在全國 500 強上市公司名單上,共有 43 家來自信息技術行業,其中就有 22 家來自北京,上海只有 5 家上榜。北京已經成為妥妥的中國互聯網第一城。
上至京東、美團、百度、小米、微博、金山軟體、汽車之家等大廠,下至數以萬計的產業供應鏈上的配套中小企業,北京的民企隊伍中新興產業的勢力越來越強。可見,北京的信息產業對經濟貢獻更大。
與制造業、房地產等傳統行業不同,新興行業的創始人大部分都比較年輕,寶刀未老的他們還沒有到要退居二線的時候。
因此,有 New money 加持的北京,相比手握 Old money 的上海,談企二代 " 接班潮 " 還為時過早。
第二,在規模以上經濟部門中,上海 57% 的人在民企上班,36% 的人在外企上班,2% 的人在國有部門上班。相比之下,北京全市法人部門的就業隊伍中,竟然有高達 16% 的人在國有部門上班。
這從側面印證了北京的央企、國企體量之龐大,公有制經濟之發達。國字頭的企業,掌門人屬于政府委派,是國有資產的代理人,而非企業創始人,所以在退休接班的過程中,并不會像上海那樣出現财產轉讓的情況。
一邊是二手房交易相對較大,另一邊則是企二代陸續接班,在一次又一次的财產轉讓中,上海人所繳納的個税遠超北京。
上海和北京,一直都是全國個税貢獻最多的兩個城市。
2022 年,上海的個税收入 2410 億元,北京為 1961.5 億元,遠超深圳的 1285.4 億元,杭州的 590.5 億元,廣州的 514 億元。
應該説,這個排名并不意外。但下邊的這個數據就很令人吃驚了:
2022 年,上海 GDP 是 4.46 萬億元,廣東是 12.91 萬億元,上海只有廣東經濟體量的三分之一。但是論個税貢獻,上海卻幾乎比肩廣東,傲居全國第二,竟然是廣東整個省的 96.4%。
光是上海一個城市,個税貢獻比廣州 + 深圳 + 佛山 + 東莞 + 珠海這五個廣東城市的總和還要多。這説明了什麼?
魔都就是魔都,是中國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個税貢獻高的背後,是一個個扎根上海的先進產業布局,從上到下牢牢拿住了產業鏈頂端的紅利;是一批又一批高端人才聚集于此,所形成的一個超級龐大的中高收入階層。
長江奔流向海,生生不息,造就了上海的廣闊腹地。這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也是創富效應最大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