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为什么上海缴的个税,远超过北京?,欢迎阅读。
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最最重要的两座城市。
一直以来,外界都视北京距离上海的经济体量在慢慢缩小。
2002 年,北京的 GDP 只有上海的 58%,差距非常悬殊。然而二十年后,北京已经追到上海的 93%,几乎可以说是并驾齐驱。
以至于有人大胆猜测,再过十年,北京就要超过上海了。全国经济中心的位置,真的会迎来百年大巨变吗?
事实上,在有些指标上,北京反而是离上海越来越远的。
2016 年,北京的个人所得税规模占上海比重还是 96%,相差仅仅 53 亿元。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二者的差距正显著拉开。2021 年北京对上海的个税占比缩到 87%。到今年前三季度,北京的个税已经比上海少了 381 亿元,占比继续锐减为 80%。
要知道,个税是目前各个城市里仅次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第三大税种,是直接反应居民收入状况的有力指标。
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北京就被甩开好几条街呢?难道上海人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北京人了吗?
过去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众所周知,个人所得税是一种共享税,60% 上缴中央,40% 留存地方。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以占全国 1.7% 的人口,足足贡献了占全国 16.4% 的个人所得税,可以说是妥妥的 " 个税第一城 "。
在全国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 0.4% 的情况下,上海再次彰显了 " 经济老大哥 " 的实力。
而个人所得税的构成包括 12 个部分。分别为:
1、工资薪金所得
2、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3、劳务报酬所得
4、稿酬所得
5、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7、财产租赁所得
8、财产转让所得
9、偶然所得
10、综合所得
11、税款滞纳金罚款收入
12、其他所得
通过查阅 2018~2022 年的《中国税务统计年鉴》,笔者发现了一些颇有意思的变化。
|2017 年 -2021 年(从上到下,部門:万元)
跟全国大部分城市一样,在北京和上海的个税贡献中,大概有超过 70% 来自于工资、薪酬所得。但要是你以为北京和上海个税差距的扩大,主要是因为薪酬,那就大错特错了。
两地这一项的差值,在所有的个税差值中,占比是在缩小的。
关键的变量,其实是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财产转让所得这两项。
我们先来看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从 2017~2021 年,北京的个税规模中,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增速仅有 61%,而上海却高达 167%。
以至于北京的生产经营所得,对当地个税的贡献比重一直维持在 2%,而上海则从 4% 增加到了 9%。
这种差距是怎么产生的呢?
从从业人员的数据上来看,北京 2017 年还有 54 万个体工商户,到 2022 年 11 月减为 42 万户,减少了 22.2%。同时期,上海则从 36 万户增加至 50 万户,增加了 38.9%,历史性地超越了北京。这一降一增,肯定会对两地的个税发展产生相反的影响。
所以,想要搞清楚钱的变化,可能就必须先弄明白人的变化。为什么同样是两千多万人口体量的超大城市,北京在减少而上海在增加呢?
难道是因为北京比上海更冷,所以影响了个体户的生意扩张?可能会有这方面的因素,但实际上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首先是城市规划。网络上流传一个说法,在上海你能 city walk,而到了北京,你就只能 city ride 了。一词之差,大有乾坤。
最重要的区别是城市空间规划迥然不同。一个是 " 窄街密网 ",一个则是 " 宽路疏网 "。一个深受欧美人的影响,一个出自苏联专家之手。
今天的北京,是世界上平均路宽最宽的城市,达到了 14.64 米,是东京的 3 倍。但城市路网密度却低于大部分国际都市,核心区網域的密度更不及东京的五分之一。
这种规划把城市割裂成若干个封闭的区網域,居民更倾向于使用交通工具出行。笔直宽阔的道路上车流量看似很庞大,但人们往往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了驾驶上,并不能给道路两边的小商铺带来多少消费力。
而上海就不同了,近代上海开埠后的道路设计风格保留了下来。你看现在武康路、安福路、巨鹿路那些网红路,基本都是窄路,且路口很多,行人很容易走街串巷。道路两旁又遍布着富有特色的小店,常常能够吸引人进店消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就奠定了上海个体工商户数量反超北京的基础。
其次,过去几年,北京一直在治理城市街面秩序。那些由胡同构成的老街区,曾经聚集了许多零售、餐饮小商户,在大力整治 " 开墙打洞 " 之后,虽然街面更规范化了,但无形之中也失去了一些烟火气。
于是,在城市规划和政策空间的双重影响下,北京和上海两地的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缴纳的个税差值,从 2017 年的 48 亿扩大到 2021 年的 162 亿,五年时间里涨了 3 倍。两地差值占个税的比重,也从 40% 扩大到了 55%,是所有项目中占比最大的。2018 年和 2020 年该数值甚至还一度飙升到 70% 和 79%,成为影响个税差距的关键要素。
再来看看财产转让所得。
2017 年的个税中,北京的财产转让所得为 128 亿元,到了 2021 年减少至 104 亿元。而上海则从 127 亿元飙升至 194 亿元,将近北京的两倍。两地的差值占个税差值的比重,更是从 -1%,一路攀升至 31%。
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不动产、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这是不是意味着,上海的财产交易要比北京活跃得多?
我们先从不动产交易数据上找答案。
2016 和 2017 年,上海和北京的二手房交易量差距并不大。但从 2018 年开始,上海的二手房交易量开始反超北京。
从 2018 年到 2022 年,上海的二手房交易量分别比北京多出 21%、55%、78%、46%、26%。
其中,2020 年是最为疯狂的,上海二手房的交易量达到了北京的 2 倍多,比后者多出了近 14 万套。
由于成交更猛,上海房东们的财产转让所得对个税的贡献自然就水涨船高。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过去两三年的房地产不景气中,为啥同样是人口超两千万的超大城市,GDP 也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上海的房地产市场相对于北京更为坚韧,房产交易比北京人多出那么多呢?
可能穿透到背后,是因为相比帝都,魔都还有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经济地位的加持。在经济下行周期里,资本对上海房产更有信心一些。
个税差距扩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海商界迎来了一波 " 接班潮 "。
民族资本一直是上海的最大财富,缔造了黄浦江边上的经济传奇。一批又一批的实业精英在这里白手起家,赤手空拳打造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当年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商人,如今已经逐渐迈入花甲和古稀之年,自家庞大的商业帝国,自然要交棒给年富力强的下一代。
通过公开资料梳理,笔者发现,从 2015 年开始,上海民企 100 强名单就已经有 7 家企业进行了二代接班,更别说还有其他很多没有进入公开视野的中小企业。
2015 年,上海龙宇燃油交棒给儿子刘策。2017 年,万向集团的创始人鲁冠球去世,其子接棒。同年,水星家纺的董事长意外去世,其弟接棒。春秋国际旅行社也是在这一年完成了二代接班。2018 年,宝龙地产进行了二代接班。
在这股浪潮之下,上海滩上一个个 90 后企二代开始冒头,比如万丰锦源控股集团的 90 后总裁吴锦华、申科股份董事长 90 后何建南、上海顺灏诞生了 A 股公司唯一一位 95 后董事长等等。
江山代有才人出,上海滩的风骚又有了新的篇章。由于股权、财产转让动作频频,其贡献的个税自然也就更多。
那么,为何这股换代的浪潮,没有席卷京城呢?
这与两地的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
第一,从上海和北京的行业生产总值构成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更倚重金融业和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比重分别为 19% 和 16%。而上海则更加倚重工业,占比高达 25%,金融业次之为 18%,批发零售则占 13%。
在全国 500 强上市公司名单上,共有 43 家来自信息技术行业,其中就有 22 家来自北京,上海只有 5 家上榜。北京已经成为妥妥的中国互联网第一城。
上至京东、美团、百度、小米、微博、金山軟體、汽车之家等大厂,下至数以万计的产业供应链上的配套中小企业,北京的民企队伍中新兴产业的势力越来越强。可见,北京的信息产业对经济贡献更大。
与制造业、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不同,新兴行业的创始人大部分都比较年轻,宝刀未老的他们还没有到要退居二线的时候。
因此,有 New money 加持的北京,相比手握 Old money 的上海,谈企二代 " 接班潮 " 还为时过早。
第二,在规模以上经济部門中,上海 57% 的人在民企上班,36% 的人在外企上班,2% 的人在国有部門上班。相比之下,北京全市法人部門的就业队伍中,竟然有高达 16% 的人在国有部門上班。
这从侧面印证了北京的央企、国企体量之庞大,公有制经济之发达。国字头的企业,掌门人属于政府委派,是国有资产的代理人,而非企业创始人,所以在退休接班的过程中,并不会像上海那样出现财产转让的情况。
一边是二手房交易相对较大,另一边则是企二代陆续接班,在一次又一次的财产转让中,上海人所缴纳的个税远超北京。
上海和北京,一直都是全国个税贡献最多的两个城市。
2022 年,上海的个税收入 2410 亿元,北京为 1961.5 亿元,远超深圳的 1285.4 亿元,杭州的 590.5 亿元,广州的 514 亿元。
应该说,这个排名并不意外。但下边的这个数据就很令人吃惊了:
2022 年,上海 GDP 是 4.46 万亿元,广东是 12.91 万亿元,上海只有广东经济体量的三分之一。但是论个税贡献,上海却几乎比肩广东,傲居全国第二,竟然是广东整个省的 96.4%。
光是上海一个城市,个税贡献比广州 + 深圳 + 佛山 + 东莞 + 珠海这五个广东城市的总和还要多。这说明了什么?
魔都就是魔都,是中国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个税贡献高的背后,是一个个扎根上海的先进产业布局,从上到下牢牢拿住了产业链顶端的红利;是一批又一批高端人才聚集于此,所形成的一个超级庞大的中高收入阶层。
长江奔流向海,生生不息,造就了上海的广阔腹地。这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是创富效应最大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