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日本時報》:凱恩斯的百年預測過于樂觀了,歡迎閲讀。
日本《日本時報》3 月 10 日文章,原題:過勞一代——子孫後代的經濟前景
1930 年,著名經濟學家約翰 · 梅納德 · 凱恩斯發表了短篇著作《我們的子孫後代可能面臨的經濟前景》,在文中他暢想,休閒和富足将是未來全球經濟的主題。但是,當如今迅猛發展的人工智能威脅着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時,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這篇富有激情的珠玉之作。
近年,在紐約的一場招聘會上,求職的人們排着長長的隊伍。圖源:外媒
1928 年,凱恩斯在為英國漢普郡某男子學校做講座時撰寫了這篇文章,經過兩年的反復潤色才最終問世。盡管 1929 年的股市崩盤着實讓人吃驚,他仍然鼓勵讀者将其視為 " 暫時的失控 "。凱恩斯向世人展示了獨特的前瞻性——他并未對未來的 5 到 10 年作出預測,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新的世紀,并且許多觀點都算得上是先見之明。他發現現代社會 " 染上了新疾病 ",技術進步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不過他将這種 " 技術性失業 " 視為希望而非絕望的源頭,并預測創新将促進經濟顯著增長,人類也将迎來休閒生活的時代。他推斷:" 一百年後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将是現在的 4 到 8 倍。" 盡管經濟形勢幾度浮沉,這一預測仍然得到了證實。
但遠見如凱恩斯,在有些方面也猜錯了。他曾斷言,人類的 " 經濟問題——需要工作才能產出維持生活的物資——将在百年内得到解決 ";屆時,許多人仍然會 " 每天工作三小時 ",但主要是為了 " 滿足自己對勞動的需要 ";不論貧窮富有,勞動将不再是必須的,人人都能享受繁榮的成果。2014 年,知名記者伊麗莎白 · 科爾伯特在《紐約客》上發表觀點,認為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的生產力進步并未給所有人帶來更多的休息時間。此外,不同地區和國家的勞逸結合程度也不盡相同。舉例來説,美國人每年平均比英國人多工作 100 個小時,比法國人多 300 個小時。
盡管凱恩斯未能準确預測經濟問題的演變趨勢,但其文中暗藏的哲思卻常常被低估。預測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将自己的道德水準推廣到了所有人身上。與他的很多同仁們一樣,他鄙視貪婪,将人們對财富無休止的追求描述為 " 令人作嘔的病症 "。但他依然低估了人性的貪念,認為一定程度上的财務保障就能夠讓多數人滿意。在他的預想中,未來個體将不再為經濟問題困擾,社會空前繁榮,世界将變得更加公平。但正如約瑟夫 · 斯蒂格利茨所説,凱恩斯錯誤地判斷了休閒欲望與消費欲望之間的平衡。畢竟,如果能夠通過努力工作,在 " 每一個房間和汽車前後座 " 都安裝上螢幕,人們又怎麼會滿足于只守着一台電視機生活呢?
凱恩斯還低估了驅使人類對财富和社會地位不斷追求的競争意識。富人們尤其會試圖維護自己現有的社會地位,這導致他們對權力無休止的追尋。凱恩斯相信世界的公平公正會自然到來,但顯然,這一目标的實現需要政府的幹預。
不同于凱恩斯的預期,僅憑人們各行其是恐怕無法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但幸運的是,包括一些億萬富翁在内,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損失一部分自身利益,積極投身于解決極端貧富差異的事業之中。凱恩斯為未來描繪的藍圖已然過去了快一個世紀,解決全球經濟問題仍道阻且長,但希望仍然存在。人的貪欲越濃,也就越深知其背後的代價。(作者是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考希克 · 巴蘇,華澤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