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流量時代徹底終結,内娛進入“全自動時代”,歡迎閲讀。
作者 | 魏妮卡編輯 | 李春晖
轟轟烈烈的流量時代早已結束,盡管還遺留在人們遲遲不願更新的話語體系和商業邏輯裏。以 2014 年的頂流 " 四大三小 " 為标志,至 2021 年的 " 清朗行動 "、禁耽改、禁選秀為肇始,此後便是流量時代漫長的告别。
新的頂流不再誕生,老的流量不斷下滑。到 2024 年,因《封神》爆紅、狂攬商務、被寄予流量幻想的于适,主演新片票房大跌預期;古偶 " 待爆帝 " 們拼命營業也犁不出自己那一畝三分地,更遑論用真金白銀的代言或新作去驗證流量;老頂流們則相對沉寂,吃瓜群眾連個粉絲互撕的熱鬧都沒得看。
流量時代徹底終結了,新時代的特征卻始終不算明朗。以至于很長時間裏,我們都要用 " 後流量時代 " 來打量内娛。
但就在剛剛過去的 11 月,新時代終于在一片争議聲中揭開了自己的灰字招牌,我們願稱之為:全自動時代。
李庚希的獲獎争議、《永夜星河》的爆劇争議,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事件結合起來,讓不少人產生一種強烈的 " 全自動感 "。仿佛娛樂圈的捧人和爆劇不再需要觀眾的參與,誰能出頭、誰能爆劇都是 " 全自動 " 設定好的。
還在 2022 年,硬糖君就提出過嗑 CP 已進入全自動時代。其特征是一方面一切皆可嗑,不分性向、不限領網域、不受控制;另一方面是高度流水線化、話術雷同:" 售後天花板 "" 不結婚真的很難收場 "" 小情侶的把戲 "" 全劇組都在嗑 "。
現在,這種不分資質的流水線化已經可以全自動爆 CP、爆劇、爆人、得獎。這樣的 " 全自動時代 ",植根于視頻網站主導的劇集產業結構之上,内裏則是流量時代的硬币另一面——開始大家以為信息可以等于真相,後來大家發現信息可以掩蓋真相。
以假亂真的全自動時代
尤瓦爾 · 赫拉利在《智人之上》提到有一種 " 天真的信息觀 ",即認為有了足夠多的信息,就能得到真理與真相。
很長一段時間,觀眾甚至業内都秉持着 " 天真的信息觀 ",試圖從網絡信息與數據裏找到真相,建立一個客觀的評判标準。但很多時候,我們拿到數據越多,反而會使我們更加困惑。
當你看到《永夜星河》抖音話題播放量突破 240 億、全網總計熱搜 4000+,熱榜數據全方位超過《墨雨雲間》,一定以為它是當之無愧的年度爆款。
可《永夜星河》目前的雲合集均播放量卻差了《墨雨雲間》不止一倍。預估最終累計播放量,可能還打不過張婧儀的《惜花芷》。
當然,區區一個第三方平台的抓取數據不代表全部。那什麼又是真相呢?
電視台時代,收視率曾被信奉為 " 真相 "。但人們卻經常發現,身邊的體感和收視排行差異甚大。收視造假被不斷爆出,郭靖宇導演甚至公開宣戰,自陳曾被電視台要求購買收視率。
進入互聯網時代,視頻平台的播放量又成為 " 真相 "。但有些爆劇的走勢奇怪,總是夜半三更吸引人群。接着便是大面積爆出播放量 " 注水 ",官媒痛批 " 虛假繁榮 "。2019 年,愛奇藝、優酷相繼取消前台播放量,以熱度代替播放量。2022 年,騰訊視頻也取消了播放量顯示。
然而以 " 熱度 " 取代播放量,标志着網播徹底進入了一個信息迷霧時代。因為平台單方面的數據開始不被完全信任,市面上興起了各色各樣的第三方數據榜單,看得人眼花缭亂。
近兩年,最大的一個爆款争議是《夢華錄》。《夢華錄》在 2022 年的熱搜量數一數二,同時也拿下貓眼、德塔文、V 榜等各種名錄榜單第一名。唯獨在雲合表現大跌眼鏡,集均播放量甚至低于《特戰榮耀》。
為反駁 " 爆劇 " 質疑,《夢華錄》劇粉發明了以招商廣告數、登上騰訊财報來鑑定爆款的新标準。畢竟這兩項數據都與 " 盈利 " 息息相關,倒也很説得過去。
但今年,同樣是劉亦菲主演的《玫瑰的故事》,卻在 " 上财報 " 這一标準上失靈了。《玫瑰的故事》沒能登上騰訊的财報,反而是騰訊視頻與芒果 TV 聯播的《與鳳行》上了兩次财報。
而且在數據層面,《玫瑰的故事》也陷入了與《永夜星河》同樣的 " 爆短不爆長 " 争議。《玫瑰的故事》抖音話題播放量高達 400 多億,倍殺《慶餘年 2》,但它的雲合集均播放量只有《慶餘年 2》的一半。
這時候,劇粉又提供了新的 " 鑑定爆款 " 維度——網絡 " 爆梗 " 與衍生周邊銷量。《玫瑰的故事》擁有全網出圈爆梗 " 北京到底有誰在啊 ",《永夜星河》的衍生周邊銷量突破千萬。
明明是想要尋求數據真相的觀眾和行業,卻變成了在信息繭房之間被激烈碰撞。正如尤瓦爾 · 赫拉利所説,現實始終只有一個,但現實卻十分復雜。現實包括主觀層面的主觀現實,涵蓋的是每個人的信念與感受。這種時候,只要一談到 " 事實 " 或 " 真相 ",就會引起一部分人質疑:" 你説的是誰的事實、誰的真相?"
正是這樣的信息迷霧,為捧人、爆劇的全自動化提供了可能。
既然流量可以造假,又何必執着于假的流量?你還可以用各種數據迷霧和叙事詭計制造假的真相 ,比如下沉市場的沉默,比如高端用户的口碑。
就像新晉金雞影後李庚希的演技,你又沒看過《搖太陽》,你怎麼公允評價?
從流量走向全自動
在今天,如果説 85 花在進行流量的存量戰,95 花在進行流量的卡位戰,00 花則是資源咖之戰,内娛已經進入全自動捧人時代。
新晉金雞影後李庚希被群眾調侃為 " 預制女王 "。出道七年時間,演了七部戲的女主角,每個都 " 有過成功案例 "。比如,《小歡喜》角色同比復刻張子楓的《小别離》,《我們一起搖太陽》同比復刻劉浩存的《送你一朵小紅花》。
無獨有偶,從李庚希的閨蜜莊達菲作品來看,她也有着類似的 " 預制片 " 路線。深谙全自動流程的網友,預測她會是下一屆的影後人選。
" 清朗 " 之後,流量明星賴以生存的數據榜單消失,内娛一直在試圖重建一個新的體系。如今看來,全自動成為一個重要走向。
流量時代的數據,雖然也有注水嫌疑,但流量明星的商業體系是高度依賴 C 端市場反饋的,最終确實能吸引來觀眾、粉絲的消費力。
本質上,流量明星只是以數據為噱頭,吸引到大眾的關注度。再将關注度轉化為路人緣與消費力,最終提升自己的商務變現能力。同時,早期流量也有一定的扛劇能力,是平台重金争搶的稀缺資源。
但在全自動時代,平台捧人與爆劇,逐漸形成了一個自產自銷的商務閉環。平台與藝人形成綁定關系,平台給到藝人幾個頭部劇資源,藝人則需分享自己接戲之後的商務收益。
通常情況下,藝人不會等劇集播出再談商務資源,而是提前憑着頭部劇資源去 B 端市場 " 貸款 " 拿商務。拿下商務後,平台和藝人提前賺到錢,又可以反哺劇集播出時的營銷費用。
待到劇集播出,甭管真實效果如何,都會聯動一系列營銷與商務官宣,營造出一種 " 爆人 " 氛圍,自行宣稱 " 待爆咖 " 上桌。而當群眾質疑該藝人是否真 " 爆 " 的時候,本身也幫助藝人擴大了讨論度。某種意義上,這位藝人也算是 " 紅 " 了。
信息迷霧的時代,不管是對大眾的 C 端市場還是對廣告主的 B 端市場,似乎都很容易用某一項數據包裝自己,去捏造一些假的真相。
因為大多數觀眾沒看過李庚希的電影,只看過電視劇《雪中悍刀行》《漫長的季節》。那麼,我們就可以説李庚希是具有 " 上浮市場與觀眾 " 的口碑。她在《我們一起搖太陽》《兔子暴力》裏的演技也确實不壞。李庚希獲獎後,9 分電影《好東西》的導演邵藝輝還專程發博力挺。
通常來説,上浮市場觀眾青睐的作品,更高質量、有深度、藝術性。下沉市場觀眾喜歡的作品,更娛樂性、通俗化、快餐化。
但現在 " 上浮 "" 下沉 " 成了很多劇集包裝的方式,很難分清真實與否。比如,很多播放量不好但又想吹成功的劇集,會稱自己擁有 " 上浮市場 "。你如果贊同它,你就是 " 上浮觀眾 "。你如果質疑它,你就是 " 下沉觀眾 "。
相應地,一些讨論度很低、但某個播放量數據突出的劇集,又可以説自己擁有 " 沉默的下沉市場 "。不管你怎麼質疑,他們都有一套自圓其説的 " 真相 "。
全自動時代,何去何從?
選秀時代後期,秀粉就常把 " 全自動 " 一詞挂在嘴邊。
2020 年《青春有你第二季》後,選秀節目逐漸失去了大眾關注度。許多選秀節目變成了皇族與資源咖的混戰,出道位幾乎體現不出民選,于是被秀粉調侃為 " 全自動選秀 "。最終呈現的 " 全自動選秀 " 結果,又加速驅趕了僅存的秀粉心碎離場。
事實上,當群眾開始頻繁提及某一現象,也就意味着行業裏的這個體系已經病入膏肓,市場正在急速萎縮,模式正在走向末路。
正如流量與選秀時代的後期,再高的打投與氪金榜單,都不再能吸引大眾的關注,只剩入局公司與數據女工的自我陶醉。
内娛的全自動捧人與爆劇初露端倪,大約在 3 年前。當時群眾發現捧人開始流程化,于是興起了對待爆帝、資源咖的讨論。
但 " 全自動 " 問題全面爆發是在今年。劇集市場持續遇冷,廣告招商整體減少,影視劇越來越少參與制造大眾話題。
現如今,連待爆藝人都接不到新代言了。劉宇寧去年末有《一念關山》播出,近期有《珠簾玉幕》播出,可他今年沒有一個新增代言。僅剩的三個代言,均是三年前談下的。
這背後固然有短視頻改變用户娛樂習慣的原因,但愈加嚴重的内娛 " 全自動 " 現象也加速了觀眾的流失。畢竟廣告商要的是 C 端的真流量," 狼來了 " 幾次之後,廣告商自然也會發現問題。
歸根結底,利用信息迷霧制造假象,迷惑大眾與廣告商,形成一條穩定的商務閉環,并不适用于内容行業。内容行業是需要激發創作活力的,固化的利益鏈只會滋生創作的惰性。明明觀眾的審美在變化,市場的環境在變化,但劇集的内容模板卻變化甚微。
長視頻手上多的是真實的 C 端數據,聽取民意并不難。猶記得早些年,平台還經常開分享會,跟影視公司分享某部劇的播放數據,總結彈幕的評論高潮,從而探究觀眾的看劇心理,提供給創作者作參考。
可現在,已經很久不見這樣的分享會了。短視頻能夠有如此大的魔力改變市場格局,或許不僅僅是因為 " 短的載體 ",更有不斷去了解用户、自我革新的機制與行動。
抖音上每當有一個賽道興起,平台流量便不會繼續向該賽道傾斜。平台算法永遠在孵化新的内容,探究用户數據,發掘新的潮流。而長視頻往往是每當觀眾對某一内容表示興趣,緊接着便是鋪天蓋地的同款低配。
如果説流量時代是在畫地為牢,那麼全自動時代只能是自欺欺人。但既然危機已經全面爆發,我們相信行業的自救也就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