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融資1億美元!北京殺出超級獨角獸:全國第一,歡迎閲讀。
鉛筆道作者 | 愛羽
近日,北京跑出一個未來獨角獸:輕舟智航,獲得奇瑞汽車與立訊精密的億美金戰略投資。
這兩個資方有點厲害。
輕舟智航成立于 2019 年,主攻城市復雜交通場景的無人駕駛技術,已融資 8 輪。而奇瑞汽車是知名汽車公司,去年汽車銷量約 260 萬輛;立訊精密則是精密制造領網域佼佼者,是蘋果等大廠供應商,年收入超 2300 億元(2023 年)。
截至 2024 年 7 月,在中國乘用車 NOA(導航輔助駕駛)高階智駕方案市場,輕舟智航以 50.84% 的市場份額位位列國内第一,超越華為(42.45%)等競争對手
這輪融資,是否意味着無人駕駛賽道再起火花?
01
輕舟智航的核心業務之一是:L4 級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核心客户是車企,為其提供自動駕駛方案。
通俗來講,它就像是為車輛裝上一個聰明的 " 大腦 ",讓車輛能夠在復雜的路況下實現自動駕駛。主要客户包括:比亞迪、上汽等主機廠,以及部分出行服務平台。
輕舟智航的核心成員來自 Waymo、特斯拉、Uber、福特、英偉達等公司。
他們發現,傳統無人駕駛解決方案痛點明顯 : 技術復雜、成本高昂、難以量產等。
一方面,傳統方案依賴大量高精度地圖數據和復雜的傳感器組合,數據采集和更新成本巨大,而且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實際路況時,适應性較差 .
另一方面,其算法的運算量極大,對車載計算平台的性能要求極高,導致硬體成本居高不下,難以大規模推廣應用。
輕舟智航走了另一條技術路線:借助大規模智能仿真系統和可自主學習的決策規劃框架,降低對高精度地圖的依賴,同時優化硬體配置,降低成本。
2019 年 3 月,輕舟智航于美國硅谷成立,7 月便獲得美國加州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并發布全棧自研自動駕駛解決方案「Driven-by-QCraft」,首個落地場景「龍舟 ONE」亮相,解決了技術從無到有的問題。
2020 年,輕舟智航與蘇州高鐵新城戰略合作,在蘇州開展多個無人駕駛場景試運營。同年,輕舟無人小巴在蘇州亮相。
2021 年,輕舟智航發布第三代 L4 級自動駕駛硬體方案,與 NVIDIA 達成合作,将率先使用 NVIDIA Orin。
目前,輕舟智航在市場上的成績包括:
1、技術應用上,在國内多個城市部署落地了龍舟系列無人駕駛車,覆蓋多類車型,應用于城市公交、網約出行等場景。
2、在行業方面,據 IDC 數據,輕舟智航已覆蓋中國 30% 的 L2+/L3 級量產車型,合作車企包括比亞迪、上汽等頭部品牌。
02
無人駕駛領網域萌芽于 20 世紀 20 年代:以遙控駕駛為主,依賴基礎無線電控制,比如 1925 年美國展示首輛無線電控制汽車。但由于硬體算力不足,僅能實現直線行駛等簡單功能。
1980-2005 年,無人駕駛的功能變多。1984 年,日本實現了車輛避障功能。1992 年,中國首輛無人駕駛原型車問世;1995 年,卡内基梅隆大學 NavLab 完成 98% 自動駕駛的 4800 公裏測試。但這個階段,由于傳感器精度低等,依舊無法适應復雜路段。
2005-2015 年之前,無人駕駛開始商業化試水。L2 級輔助駕駛(如特斯拉 Autopilot)初步普及,但法規滞後制約 L4 落地。
2015 年至今,無人駕駛技術進入量產突破期。比如特斯拉 FSD 端到端方案,事故率降至 1/539 萬英裏。
據麥肯錫預測,2030 年全球自動駕駛市場規模将達 2.5 萬億美元,中國市場占比超 35%。
圖注:國内無人駕駛市場格局
在競争格局上,無人駕駛賽道競争激烈,頭部企業已經成熟,整體供大于求。不過,在特定應用場景和細分市場,仍存在發展機遇。
圖注:智能駕駛應用場景和細分市場
輕舟智航的競争對手不乏實力強勁的企業,在國内大約分為幾類公司。
一類是科技巨頭,比如百度 Apollo、華為 ADS、騰訊、阿裏(菜鳥無人車)。
另一類是整車廠商,比如比亞迪推出的天神之眼系統,蔚來小鵬等汽車新勢力,以及傳統車企上汽、廣汽(享道 Robotaxi)。
最後一類是垂直場景突破者。比如圖森未來聚焦幹線物流,輕舟智航聚焦城市復雜交通等,文遠知行聚焦 Robotaxi、小馬智行主攻礦區運輸。
國内的技術路線大約分為兩類:1、多傳感器融合(華為 / 百度 / 輕舟智航);2、純視覺方案(特斯拉 FSD)。
區網域布局上,長三角占乘用車智研產能 55%,粵港澳建成跨境無人駕駛通道。
03
無人駕駛賽道當下的普遍困境是:盈利艱難。當然,和絕大多數科技產業一樣,由于研發投入高、訂單場景有限(僧多肉少)等因素,致使企業虧損嚴重。
未來 1-3 年,能否突破盈利挑戰,需依賴幾個方面。
首先是技術降本與規模化應用。
比如硬體成本壓縮。固态激光雷達價格降至 $500(2025 年),國產化率超 90%。如百度 RT6 車型成本從 48 萬降至 25 萬,降幅 48%。
其次是突破更多商業化場景。封閉場景(港口、礦區)等封閉場景可能優先盈利。
此外,商業模式創新、政策協同與法規突破也是關鍵要素。
根據 2025 年最新行業分析,預計 2027-2028 年是盈利拐點。
在 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T3 出行預測:"2027 年是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拐點 ",核心依據是車輛成本已降至 30 萬元以内,且政策試點城市擴至 20 個。"
而在小馬智行的商業版圖裏,2026 年啓動 Robotaxi 大規模商業化,2029 年實現整體盈利。
在一些封閉場景,部分企業已經實現收支平衡,比如礦區無人駕駛企業(易控智駕等)已實現單項目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