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3521%關税暴擊東南亞,光伏“遊擊戰”接下來去哪裏打?,歡迎閲讀。
01 精密的算計
當 " 創紀錄關税 " 橫亘在東南亞光伏產業面前,這場看似瘋狂的貿易制裁,實則暗藏精密計算。
4 月 21 日,美國商務部将東南亞四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的太陽能電池,征收高額 " 反傾銷税 " 和 " 反補貼税 "(" 雙反 ")的信息,在業界引發了廣泛關注。
其中提到,柬埔寨的部分光伏企業,将面臨最高達 3521% 的創紀錄關税。
相比去年,本次 " 雙反 " 政策比之前初裁的税率範圍更加誇張。
去年 11 月 29 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等四國的晶體光伏電池(無論是否組裝成組件)的反傾銷税(AD)調查初裁結果,裁定上述東南亞四國的反傾銷税率範圍為 0% 至 271.28%。
其實這一初裁税率,就已經做到了 " 精确打擊 "。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國内一體化組件成本為 0.692 元 / 瓦(含税),東南亞組件生產成本比國内高 20%-30%,也就是 0.83 元 / 瓦 -0.9 元 / 瓦。而美國一體化組件成本接近 2 元 / 瓦。
換言之," 雙反 " 關税只需要在 120% 以上,就相當于給東南亞光伏產業判了 " 死刑 "。
因此,本次 3500% 的關税,傳遞的信号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極限施壓 " 的核心意圖,在于向全球釋放 " 去中國化 " 信号,迫使中國光伏企業放棄東南亞這一中轉站。
去年年底,雖然東南亞四國的光伏已遭遇嚴重制裁,只要有一點利潤在,中國光伏企業繞道東南亞再去美國的 " 彎道超車 " 行為,仍屢禁不止。
業内人士透露,美國去年整體 50GW 組件裝機的規模,其中有 77% 都是經由東南亞四國運過去的。
如此套利,被關税 " 大棒 " 盯上,也在意料之中。
"3500%" 關税之下,其實更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除了東南亞四國,老撾、印尼本次也被納入了 " 對等關税 " 範圍。
"3500% 關税 " 事件兩周前,4 月 9 日,美國特朗普政府宣布對全球貿易夥伴加征 " 對等關税 " 時,覆蓋範圍有所擴大。除東南亞四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被征收 24%-49% 的關税外,老撾、印尼也被納入其中,分别面臨 48%、32% 的高税率,且美國還加強了對原產地規則的審查。
之前東南亞四國被制裁時,老撾和印尼就成了中國光伏企業的兩個 " 避風港 "。
業内人士透露,前述 11 月東南亞關税大棒砸出之後,中潤光能的老撾廠出貨量激增,遠超其實際產能。這是因為,不少中國光伏企業 " 借殼 " 中潤光伏,進行了轉口貿易。
現在,特朗普也把這兩個國家現在加入了 " 制裁 " 射程。包括中潤在内,此前設廠老撾、印尼而獲得盈利的橫店東磁 ( 002056.SZ ) 、天合光能 ( 688599.SH ) 、英發集團等,都沒有逃開本次關税的懲治範圍。
此外,雲程光伏原計劃通過老撾工廠向美國出口,現已暫停擴產計劃;而總部在新加坡的 " 光伏新貴 " 海钜星在印尼的 3GW 電池廠項目,投產時間也推遲到 2026 年。
此時,印尼還有 90 天關税豁免期,再加上美國組件近 2 個月漲價 20%,英發、橫店東磁、天合光能這些已在印尼投產的企業,正在開足馬力生產,争取在關税生效前将貨物搶運至美國。
有意思的是,這些貨物通過印尼去往美國倉庫,天合光能由此吃到了一波兩地價差收益。
02 大廠 " 情緒穩定 "
對于經歷 2012 年歐美 " 雙反 "、見過大風大浪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説,對本次關税 " 大棒 " 早早做好了準備。
4 月 7 日,就在特朗普發動 " 關税戰 " 第一天,業内人士透露,東南亞的部分光伏企業已經停工,原計劃在東南亞新增的產能也被叫停。
該人士提到,潤陽股份泰國工廠于 4 月 9 日開始放假;阿特斯 ( 688472.SH ) 兩個泰國工廠本來正在備產階段,目前已緊急暫停設備入場。
中國光伏大廠,要麼去年更早時着手将產線搬回内地,要麼選擇遷往印度、中東以及北非。
這其中,印度的光伏需求非常旺盛,幾乎年翻倍增長,且已确定的 27% 關税壓力不大。
但是,去印度開光伏廠,風險也相當之高。比如,需要找熟門熟路的中間商從中聯絡斡旋,否則有收不回款的風險。或許正因如此,據業内人士透露,晶澳搬到印度的產線,基本以二手設備為主。
相對一向對中國企業不怎麼友好的印度,北非和中東則相對是中國大廠的優選之地。
晶科能源(688223.SH)将馬來西亞產能轉移到了土耳其基地。而去年 11 月 -12 月間,博達新能源也已選擇在埃及建設 5GW 光伏電池板制造廠。晶澳科技(002459.SZ)則以合資形式,在阿曼建設 6GW 高效太陽能電池和 3GW 高功率太陽能組件項目。鈞達股份(002865.SZ)也與阿曼投資署籤署了《投資意向協定》。
除此之外,根本的解決途徑是赴美本地化建廠,這也是不少頭部大廠的選擇。
然而,有可能被特朗普廢除的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補貼政策,以及居高不下的人工成本,給赴美建廠帶來了巨大不确定性。
為了将風險降到最低,大廠選擇與美國公司合資、合作。比如隆基與 Invenergy 合資在俄亥俄州建設 5GW 組件廠,天合光能則通過美國合作公司建設 5GW 組件產能等。
這其中,似乎只有決心 all in 美國的阿特斯,前景相對更有确定性。
業内人士透露,阿特斯已放棄泰國,決心在美籌建 5GW 的 HJT 電池和組件產能。HJT 因為工序少且專利風險不大,在重視知識產權的美國,比 TOPCon 更受歡迎。
目前看,中國各家光伏廠因為有備而來 " 情緒穩定 "。不過,此次的高額關税,還存在一定變數。
在 2025 年 6 月 2 日之前,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須完成最終損害裁定。
若 ITC 做出肯定性裁定,美國商務部将依據既定税率啓動反傾銷税和反補貼税的最終裁決程式。反之,若 ITC 的裁定為否定性,則此前的終裁結果将不具備法律效力。
到時候,已經采取對策行動的中國大廠,或許又将進行另一場 " 大遷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