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年輕人必須上進,是我喝過最毒的雞湯,歡迎閲讀。
責編 | 若風 排版 | 五月
第 7893 篇深度好文:3102 字 | 8 分鍾閲讀
思維方式
一到年底,大家似乎也陷入了各種迷茫:
或許你即将畢業,正在家人建議的職業和自己的想法間舉棋不定;
或許你努力工作了幾年,漸漸發現這份工作越來越不适合自己 ;
又或許你想在工作之外揮灑精力,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副業。
這時身邊好像總有人語重心長地建議:
" 一直待在舒适圈,人會廢掉的;只有跳出舒适圈,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可實際情況呢?
當想跳出外界又沒有合适的參考時,只有無所适從和慌亂。
曾聽到樊登老師説:
走出舒适圈,難道是去不舒适的地方嗎?
不是,我們是要不斷地擴大舒适圈,讓我們能夠舒适的東西變得更多。
一語道破真相,茅塞頓開。
跳出舒适圈不是為了打破,而是為了建立和拓展更多的舒适圈。
一、不是在跳出舒适圈
而是跳進了别人給我們畫的圈
一聽到 " 舒适 " 這個詞,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不上進。
" 年輕人就該拼搏奮鬥,現在不努力,将來有你哭的那天。"
" 你怎麼不去考個研,有個學歷找工作、換工作會順利得多。"
這種不甘落後的恐慌感,逼着好不容易喘口氣的人繼續忙碌。
一旦摔跟頭,背後就又有人陰陽怪氣," 看吧,我就知道行不通,早讓你改了。"
心情煩躁想上網放松一下,看到的又盡是些:
天生麗質的美女,還在天天做功課維護;
學識淵博的學霸,樂此不疲分享留學機構;
甜甜膩膩的夫妻,持續推薦感情升温好物 ......
這些無緣無故滋生的 " 容貌焦慮 "" 金錢焦慮 "" 學歷焦慮 " 像漩渦一樣撲面而來。
如此,我們開始拼命逃離曾經的自己。
可你有沒有想過,這并不是在跳出舒适圈,而是跳進了别人給我們畫的圈。
曾有很多網友提問:" 選擇待在舒适圈是不上進嗎?"
演員黃小蕾在綜藝節目《聽姐説》中,公開回怼了這種論調。
當年,她因出演《射雕英雄傳》中傻姑一角,被很多觀眾熟知。
後來陸陸續續又演了很多同類角色,因為演得好,被圈内稱為 " 瘋傻專業户 "。
她自己并不排斥,可媽媽怕女兒被傻子的角色耽誤前程,硬生生逼着她改行。
于是,黃小蕾跳槽去了清華紫光,可她文藝生出身,對 IT 一竅不通。
" 被踢出 IT 圈後 ",她又進了主持圈,擔任《超級大赢家》的常駐主持人。
可黃小蕾説,她在主持圈遇到了更差的自己,甚至把自己卡到了瓶頸裏。
跳來跳去,處處碰壁,最終還是沒有如她媽媽所願,過上更好的生活。
遠離安逸,擁抱不适感,一定是對的嗎?
即使聽别人的,換了一個環境,又怎麼樣呢?
對于不愛學習的人,你就是把他拽到圖書館,他也依然是在那裏玩手機;
對于在鄉下待慣了的人,你就是帶他适應大城市,他也依然沒法尋求改變。
就像作家王欣曾説:
最蠢的事,便是棄自己的優勢不顧,拼命要去跟人拼短板,突然轉行去跟内行人比專業。
以及,那些不懷好意、張口就勸你走出舒适圈的人,都是要用你的焦慮掙錢。
完全沒必要以别人嘴裏的 " 光鮮亮麗 " 作為參照标準,衡量自己的生活。
盲目被别人牽着走,只會掩埋掉自己的閃光點。
就像對魚來説,跳出舒适圈應該是從池塘到河流,而不是從水中到陸地。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凡事以自身為基準,量力而行。
畢竟人活一世,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就夠了。
二、你無需跳出舒适圈
而是擴大舒适圈
最近在重温《去有風的地方》,作為曾經的北漂,真是太有感觸了。
大多數的我們像極了辭職前的許紅豆,為了掙錢忙忙碌碌,忘記生活。
作為五星級酒店的中層管理,許紅豆長期超負荷工作,強撐在舒适區邊緣,身心俱疲。
雖然馬上就能升職加薪,也學到了很多經驗。
可越往上走的每一步,都很難給她帶來真正的快樂。
直到閨蜜因癌症突然離世,許紅豆才下定決心選擇辭職。
辭職以後,她并未因為失去經濟來源而焦慮,反而能勇敢活在當下,重新出發。
最終,她也接手了雲苗村的民宿,在新旅程中找回了自己的熱愛。
更重要的是,療愈了身心。
她曾在劇中説," 走出舒适區,這個想法就很荒唐。"
是啊,那些 " 舒适 " 是我們歷經苦難後才得到的,説放就放,只能是功虧一篑。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美國心理學家諾爾 · 迪奇曾提出行為改變三圈理論:舒适圈、學習圈、恐慌圈。
當你處于舒适圈時,會覺得活得得心應手,有安全感;
當你處在學習圈時,會面臨挑戰,但不會感到太難受;
當你跳入恐慌圈時,面對遠超能力範圍的事務,大有可能會崩潰。
這也是為什麼,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輕易跳出舒适圈,而是不斷擴大舒适圈。
有句話説得好," 不是每個人,都要活成生活的勇士。"
你喜歡讀書寫字,不必非逼自己靠説話吃飯;
你喜歡一個人安靜做事,不必非逼自己八面玲珑;
你喜歡在業務上細細鑽研,不必非逼自己在酒桌上觥籌交錯。
只有盡可能忘掉 " 跳出 " 的想法,去嘗試擴大舒适圈,熟悉越來越多的環境,你的心才越穩。
這樣,你的人生既有松弛的歡愉,也有高速的樂趣。
最終,哪個區網域,都是你的舒适區。
這樣的人生,多棒。
三、真正有效的成長
是跳出小舒适區,重塑大舒适區
曾經聽過一句話:
人最怕一直停在原地,給自己的人生設限,就像是畫地為牢,白白錯失了更多的可能性。
确實,如果在舒适圈待得太久,就會變成滋養惰性的温床。
可想要避免這種情況,不一定非要置之死地而後生。
而是應該像一棵樹一樣,将根深深扎在土裏,才能不懼狂風。
1. 深挖舒适圈:以擅長的事為圓心,打造新圈層
想起我身邊一個朋友。
她前後待過國内兩家知名媒體,之後又一路跳槽去了風口正勁的大廠。
按道理來説,這樣一位有職業規劃也有專業實力的女性,應該步步晉升,繼續在職場謀求更好的工作。
但就在前年,她突然告訴我她裸辭了,并且接下來計劃做自己的自媒體。
我問她為什麼,她只説在内容更迭如此迅速的今天,想實現更多關于 " 寫 " 的可能。
從結果來看,她是對的,也在熱愛中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兜兜轉轉,你會發現,一個人很難擺脱自己的天賦、愛好、行業積累去做事。
沒有天賦,做不強;沒有愛好,做不久;沒有行業經驗積累,更不可能賺到錢。
就像圓規之所以可以畫圓,在于腳在走心不動。
人生,其實也就如同畫圓。
确定了圓心,不停地走,才能畫出完整的圓。
2. 拓展舒适圈:外擴舒适圈邊緣,将學習圈擴大為舒适圈
那怎麼慢慢拓展舒适圈呢?
有句電影的台詞也許可以給我們啓發——
" 你總要有一天去餐廳點一盤你從來不會點的菜,并把它吃完,然後發現,還挺好吃的。"
在日常生活中,不妨騰出自己 15% 的時間和精力,去嘗試以前覺得從不會去做的事情,去了解從不會試圖去了解的人生或想法。
比如買一本以前絕對沒興趣的書,報名一個從來沒想過會學習的課程,接受一個你本打算拒絕的邀請,或者主動找一個你不太熟悉的同事聊聊天……
你不一定非要逼迫自己走出去,只需要在舒适圈的邊緣試探,慢慢地将它擴大。
就像健身房的教練在學員無法堅持的時候,讓他們再做兩組動作。
你要問為什麼,其實就是每次多做的這兩組,促進了肌肉的不斷撕裂與成長,最終達到健身效果。
即 80% 的得心應手,20% 的邊界突破。
邁出去,就會發現其實好像并沒有那麼恐怖。
四、寫在最後
蔡瀾先生每年都會開放一段時間微博評論,解答年輕人的各種提問和疑惑。
就有人問到 " 如何走出舒适圈 " 這一問題,蔡瀾先生只回答了兩個字 " 為何 ?"
很多人都疑惑不解,猜不懂先生所表達的意思。
有位網友的解釋我覺得很确切:
" 先生這話并非反問你,而是讓你反問自己為何要走出舒适圈,你有答案了,自然就知道怎麼走了。"
的确,這個問題的答案自在人心。
當你知道自己是誰、該去哪、該做什麼的時候,圈裏圈外,其實也已經不重要了。
明年,如果有人再勸你應該跳出舒适圈,你可以大大方方地回應他:
" 不必了,我已經學會如何擴大自己的舒适圈了。"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