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看膩了網紅小花,開始懷念科班“青衣臉”?,歡迎閲讀。
最近幾年的影視劇總被觀眾吐槽審美降級,有時候女主的顏值還會被女配碾壓。
這讓觀眾們非常懷念以前被青衣臉霸屏的年代。
到底什麼是 " 青衣臉 "?
内娛現在的大青衣們,為何都 " 銷聲匿迹 " 了?
審美降級,花旦臉稱王?
最近的熒幕上," 女配豔壓女主 " 的現象時有發生,演員們被吐槽成普男普女。
不少網友們認為,這是因為現在的偶像劇女主,都是 " 花旦臉 ",而非 " 青衣臉 "。
其實所謂 " 花旦臉 ",就是指女主長得比較俏皮可愛、小家碧玉。
而 " 青衣臉 " 則是指女主氣質出眾,氣場壓人。
有《星漢燦爛》《蒼蘭訣》這種爆款劇傍身的甜妹趙露思、虞書欣,以及楊超越等頭部小花,時不時就會被拖出來與以前的演員做對比。
成績不如前輩,連顏值也比不上前輩。
審美降級的評價不絕于耳。
趙露思、白鹿等明星的臉,都是非常典型的花旦臉。
年輕漂亮,活潑靈動,非常需要服飾和妝容的加持。
與之對應的是那些不用濃妝豔抹,無死角扛鏡頭的大青衣臉。
陳意涵上節目的時候也曾透露過,有導演説她就是 " 花旦 " 的臉,只能演女二号,給青衣做配,因為氣質不到。
説到青衣,很多人一下子就會想到曾黎。
保劍鋒曾經誇獎曾黎是中戲 200 年難得一見的美女,她出現在熒幕上完全是觀眾的運氣。
青衣臉的面孔質感扛得起正劇,也能拿得下 " 接地氣 " 的電影。
盡管她們的五官單獨拿出來都不是絕美,但是放在一起,就美得不可方物。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像蔣勤勤、陳紅、袁泉 …… 也都是青衣臉的代表,她們的臉放到現在也非常能打。
青衣臉,一度被認為是顏值的頂峰與标杆。
她們的美貌或許不用多麼頂級,但一定是最獨一無二的,眉眼間全是風韻。
在國内的影視獎項中,青衣臉也占據了半壁江山,因為她們駕馭角色的能力非常強大。
有一些演員可能沒有一張大青衣臉,但是她們用演技走向了 " 青衣路 "。
像秦海璐,她的鼻梁不高,氣質和身高或許都不出眾,顏值甚至排不上前幾,但是她包攬了金像獎和金 | 馬獎。
而 90 後、95 後、00 後的青衣臉寥寥無幾。百 " 花 " 齊放,一 " 衣 " 難求。
為什麼現在的青衣臉越來越少了呢?
内娛真的再也沒有青衣臉這款類型的補貨了嗎?
為何青衣越來越少了?
青衣的臉完美符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女性的審美标準。
青衣臉,曾經是國内影視藝術院校的招生标準之一。業内人士甚至直言:" 這張臉就是準考證和入學通知書 "。
但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國内的影視院校都慢慢的放低了這個标準。
以前的青衣臉演員,不會在同一種類型的劇目裏打轉。多種形象的角色讓她們的可塑性更高,國民度就更高。
她們頻繁的和頂尖的導演合作,完成一個又一個人性飽滿的角色。
在當時的年代,這些實力相當的大青衣們,會通過一些很重量級的影視劇,用不同類型的話本子提升自己。
《紅高粱》裏的九兒性格火辣、敢愛敢恨;《霸王别姬》的菊仙、《活着》中的家珍,每一個角色都有不同的亮點。
章子怡在拍完《藝妓回憶錄》後,還有《一代宗師》《夜宴》等頂級作品。
而且這些青衣臉演員的專業能力非常能打。
年僅 29 歲的袁泉,入選 " 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 ",是史上最年輕的成員。
先後摘下 " 中國話劇金獅獎 ",和中國戲劇表演界的最高榮譽 " 梅花獎 "。
鞏俐和章子怡也都學過戲曲,得過的國際大獎不計其數。
反觀現在,演員們都局限在自己的舒适區裏,來來回回的都是談戀愛。
沒有好的作品傍身,沒有過硬的專業功底卻賺的盆滿缽滿,試問還有誰願意去挑戰新的角色呢?
與其説是審美降級,不如説是市場可能不太需要大青衣了。
現在影視劇制作的市場化和商業化程度加重,讓演員的商業價值成為制作方關注的一個關鍵因素。
影視寒冬的大背景下,大家普遍以賺錢為主、以流量為王。
市場的喜好導致了現在市面上适合大青衣的角色非常少,符合青衣氣質的劇也越來越少。
從播放量和話題度上看,古偶和甜寵劇相當受歡迎。它們往往能夠吸引大量的年輕觀眾,在網絡上引爆流量和話題。
不管是宣發還是在播出時,都能獲得極高的關注度。
但是青衣臉大氣端莊,與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甜寵劇完全不搭。
你總不能讓鞏俐、章子怡這樣的演員去演戀愛腦吧。
沒有實力的支持,那就要有流量的扶持。
在流量時代,這些 " 花旦 " 明星擅長從各個平台吸引粉絲,塑造出大家喜歡的人設,從資本之中獲得話語權。
他們有強大的粉絲基數和流量價值,這些都是極為重要的競争要素,她們可選擇的劇本要比很多大青衣多得多。
科班表演體系,還重要嗎?
中國現代關于選角和演技的标準,很多都是衍生于戲曲行業。
花旦、青衣這些給女演員的稱号,也是從戲曲行當延伸而來的概念。
戲曲藝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評價标準。
中國最早期的演員大多都來自戲曲行業。
随着行業的發展,戲曲演員開始在電影、電視劇等現代藝術形式裏亮相。
戲曲演員在長期的表演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表演技巧,這些技巧和表現在現代演員的表演中仍然具有很高的價值。
在中國以前的戲曲教育中,聲台形表是演員必修的課程,也是衡量一個演員水平的重要标準。
在學習和練習中,她們需要掌握唱、念、打等多種技藝,而且戲曲演員的訓練體系非常嚴格,她們需要反復練習以達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肌肉訓練、身姿身段,基本功的訓練和表演技巧的提升都不能落下。
運用眉、眼、臉部的微妙配合,眼神的明亮暗淡來表現出人物的情感。
這些技巧和标準同樣适用于影視劇演員。
一回眸,人間百味。
一摳手,嬌羞扭捏。
" 技為情投,技為戲設 "。
中國以前的表演技藝性很強,這些演員們不能滿足于技藝的層面,而要對生活有超乎尋常的體驗,演出人物的神韻。
看似簡單的情緒傳遞,卻需要非常敏鋭的感染能力,把角色的經歷當成是自己的故事來講述。
這種深度的感悟,是絕對不可能速成的。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或許未來的演員,也能從以前的瑰寶中學到一點。
作者: 律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