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現代、鈴木、斯巴魯都要倒閉了?别被某些汽車博主洗腦了!,歡迎閲讀。
失去中國市場後,國外車企反而過得更滋潤?
2024 年年初," 比亞迪全年銷量媲美‘南北大眾’總銷量 "的消息,讓國人感到振奮。遙想當年,我國為了發展中國汽車工業,不惜以 " 市場換技術 " 吸引外資車企入華投資。
四十年的時間彈指一揮間,在國内外車企的共同努力下,現如今的中國車市體量趨于飽和," 淘汰賽 " 也拉開序幕。
2010 年前後,幾乎是合資車企以及外資車企的狂歡時刻,除了本田、豐田、大眾等主流合資車企加速擴張以外,以斯巴魯、鈴木等為代表的小眾品牌,也迎來了銷量爆發期。
2011 年,長安鈴木年銷量達 22 萬輛,創下入華以來的銷量歷史紀錄;
2009 年,斯巴魯累計年銷量達 3.5 萬輛,成為當年中國進口車市場增速最快的品牌,随後在 2011 年達到銷量高峰—— 5.7 萬輛;
2013 年,現代汽車在華累計年銷量達 103 萬輛,成功跻身 " 百萬俱樂部 "。當時,擁有這一身份的車企,只有本田、日產、福特。随後,北京現代 2016 年銷量達到頂峰—— 114 萬輛,連續四年銷量破百萬。
無論是北京現代,還是斯巴魯等小眾品牌,均未能延續輝煌的戰績。例如,長安鈴木 2018 年累計銷量僅剩 3 萬輛,并在同年宣布退出中國市場;曾經 " 百萬俱樂部 " 成員北京現代,2023 年累計銷量為 25.7 萬輛。
據不完全估計,2018 年 -2023 年,至少有 6 家跨國車企陸續退出中國市場,包括鈴木、東風雷諾、廣汽三菱等。
一時間," 韓系車企敗走中國 "、" 日系車企‘大逃亡’ "、" 鈴木汽車即将倒閉 "、" 斯巴魯跌落神壇 " 等消息,成為部分汽車博主譁眾取寵的談資、争搶流量的 " 利器 "。
不可否認,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單一市場,車企們放棄中國市場确實可惜,但是失去中國市場,斯巴魯等外資車企真的就難以維持生計?顯然不是。
" 讓本土車企先燒錢,等燒死了,現代汽車再來搶市場也不遲 "。
起亞中國首席運營官楊洪海在 2023 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的一番驚人言論,令人咋舌。在自主品牌形勢一片大好,加上合資品牌在華被打壓得節節潰敗的反差下,楊洪海的 " 狂傲 " 也引起了不少汽車博主們口誅筆伐。
話不中聽,但很現實。與部分汽車博主描述的畫面—— " 外資車企離開中國市場後窮困潦倒 " 截然不同,外資車企依托全球市場,反而過得愈發 " 滋潤 "。
以鈴木為例,離開了中國市場後,鈴木汽車開始轉戰全球其他市場,并收獲了顯著成功。由于印度市場與 20 年前中國市場高度相似,對小型、經濟型車的需求旺盛。對于長年深耕這一領網域的鈴木汽車而言,印度市場無疑為自己量身打造的汽車。
至此,鈴木汽車在印度市場如魚得水,甚至在印度乘用車市場上占有四成以上份額。值得一提的是,印度銷量排行榜中,前十名中有七款車型出自鈴木。
2023 年全球品牌銷量排行中,鈴木作為前十車企中唯一沒有在中國銷售車型的車企,以 301 萬輛的全年銷量成績位列榜單第十,僅次于比亞迪。另外,印度汽車工業協會于 1 月 12 日公布 2023 年印度汽車市場銷量,較 2022 年增長 7% 至 5079985 輛,僅次于中國和美國。
這意味着,随着印度市場體量不斷擴充,将為鈴木汽車帶來更高的銷量增長。
出乎意料的是,現代集團 2023 年在全球範圍内共售出 689 萬輛,是比亞迪銷量的兩倍以上,位列榜單第三。除了高銷量以外,現代集團的高利潤也足以讓國内車企羨慕。
全球主要上市車企 2023 半年淨利潤排行榜中,淨利潤為盈利狀态的中國車企淨利潤總和為 397.56 億元,而現代汽車一家的淨利潤就達到了 366 億元。
" 小眾品牌 "斯巴魯,2023 年全年銷量為 85.6 萬輛,其中美國市場占比近 70%,約 59.2 萬輛。
事實上,楊洪海只是實話實説,鈴木也沒有因為離開中國反而越吃越 " 胖 "。在博主們眼中 " 快倒閉 " 的跨國車企,早已經開始掙起全世界人民的錢來。
在鈴木、現代汽車、Stellantis 集團等跨國車企的眼中,中國只是一個市場,并不是唯一市場。
上述車企将發展重心轉移,或者退出中國市場的背後,不外乎兩大原因:一、車企生產的產品與國内市場需求不相符,產品滞銷嚴重;二、跨國車企在技術上落後于中國品牌,無法吃到中國新能源轉型的紅利。
由于中國市場即使發展再快速,短期之内也不會影響跨國車企全球範圍内燃油車的基盤。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眾多跨國車企在面對電動化轉型時,大多是 " 應試 " 的态度。
當然,如果從長期角度出發,在如同 " 養蠱 " 式的中國市場内孕育的自主品牌,一旦出海,或将跨國車企按頭捶打。
結合近期國外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反補貼調查,還是《新電池法》、《外國補貼條例》、《降低通貨膨脹法案》等,都是在保護自家車企,争取轉型時間。随着危機不斷逼近,不少跨國車企都在積極備戰,如加大與中國本土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網域的合作力度、投資中國零部件供應商等等。
總的來説,退出中國市場,對于跨國車企而言并不會對基盤造成嚴重影響,更不可能會關門倒閉。不過,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技術上的領先水平,是目前跨國車企學習與合作的最佳對象。
視頻号回顧: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