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理财經驗:飛潮新材闖關科創板 欲通過IPO募“兩個自己”,歡迎閲讀。
近期,主營工業過濾分離產品的飛潮(上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潮新材)闖關科創板 IPO(首次公開募股),拟募集資金 9.28 億元。相比 2022 年末的資產總額 4.63 億元,如果成功,此次飛潮新材将募得 " 兩個自己 "。
飛潮新材募投項目将泛半導體、生命科學等領網域的過濾元器件作為重要投入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20~2022 年,公司在泛半導體、生命科學兩大領網域的收入規模較小,3 年間收入均在數百萬元範圍内波動,公司也承認兩大領網域的拓展面臨諸多挑戰。在此情況下,大幅增加兩大領網域的產能是否具有合理性?
2020~2022 年,飛潮新材第一大客户均為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銷售收入占比遠超過其他大客户。作為飛潮新材前身上海閏銘精密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的陳炜,在公司成立時仍在 GE 相關公司任職董事長、總經理等職務。對于陳炜在公司與 GE 合作中起到的作用,交易所也較為關注。
對 GE 銷售收入占比較高
2007 年 4 月,上海閏銘精密技術有限公司(後更名為飛潮有限)設立并從事過濾元器件業務,三名創始股東分别為實際控制人何向陽、何晟兄弟以及陳宏珠(代陳炜持有)。在此之前的 2003 年 6 月,何向陽、何晟兄弟已設立飛潮(無錫)過濾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無錫飛潮),從事過濾系統、過濾設備業務。2021 年,飛潮有限以零對價收購無錫飛潮 100% 股權,完成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按照飛潮新材所述,陳炜因看好飛潮有限發展而參股公司。在飛潮有限設立前後,陳炜仍在 GE 相關公司工作,2002 年 7 月至 2013 年 10 月,其先後供職于上海通用電氣開關有限公司、上海通用電氣廣電有限公司等企業,且擔任過董事長、總經理等重要職務。
2020~2022 年,飛潮新材對 GE 的銷售金額分别為 5143.61 萬元、5235.27 萬元、5881.17 萬元,收入占比分别為 36.86%、28.66%、16.79%,是唯一一家銷售收入占比超過 10% 的客户。
在飛潮有限成立次年,無錫飛潮即與風電巨頭 GE 發生交易,陳炜在其中發揮了哪些作用?上交所在審核問詢函中也較為關注,飛潮新材對此回復稱,基于陳炜多年的管理經驗以及對 GE 集團業務體系的了解,給予公司在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優化建議,使得公司更高效地完成了 GE 的供應商審核。
飛潮新材也表示,公司建立業務關系的 GE 發電集團與陳炜任職的 GE 工業集團屬于 GE 旗下獨立運營的兩個業務集團,2008 年 GE 對無錫飛潮的供應商考察、審核和認定工作全部由 GE 發電集團的人員操作完成;2018 年、2019 年,GE 已陸續退出陳炜曾任職的企業,2020~2022 年,陳炜曾任職的公司與發行人及客户、供應商之間不存在關聯關系或其他利益安排。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08~2011 年,飛潮新材存在向上海通用電氣廣電有限公司銷售的情形,期間,陳炜擔任該公司董事長。
值得一提的是,飛潮新材向 GE 銷售的產品為通風管理設備,而 2020~2022 年,公司通風管理設備銷售收入約為 6000 萬元至 7000 萬元,該產品銷售依賴單一客户 GE。飛潮新材表示,這主要受公司差異化競争策略、海外風電市場格局、公司自身規模限制以及風電供應鏈壁壘所致,具備合理性。至于其他風電巨頭,公司稱," 正在逐步拓展中 "。
飛潮新材對 GE 的銷售金額并非一直增長。2011 年,公司對 GE 的銷售金額為 3845.05 萬元,2012 年下降為 213.19 萬元,此後 5 年銷售金額均在 2000 萬元以下,直到 2018 年增長到 3847.40 萬元。飛潮新材表示,2019 年以來,随着公司產品的迭代更新,公司逐步擴大了在 GE 的市場份額,銷售收入穩步上升。
主業毛利率呈下滑趨勢
飛潮新材專注于工業流體過濾分離純化領網域,主要從事核心過濾材料、元件、設備及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20~2022 年,公司分别實現營業收入 1.40 億元、1.83 億元、3.51 億元,分别實現歸母淨利潤 1027.30 萬元、2197.09 萬元、5394.48 萬元。
按照 IPO 計劃,飛潮新材拟通過此次首發上市募集資金 9.28 億元,相當于公司 2022 年末總資產的 2 倍。如果按照發行股份數量占發行後總股本比例不超過 25% 計算,飛潮新材上市後的市值預計不超過 37.12 億元。
事實上,此前,飛潮新材預計公司全部股東價值為 30.92 億 ~47.54 億元。在審核問詢函回復中,飛潮新材以招股日期為 2023 年 10 月 31 日及前 6 個月内的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平均發行市盈率 59.03 倍估計,公司預計市值為 29.58 億元;根據科創板專用設備制造業企業及同行業可比公司三達膜、久吾高科、唯賽勃、上海凱鑫截至 2023 年 10 月 31 日的市值情況,以及 2022 年扣非歸母淨利潤,測算公司預計市值為 36.03 億元。因此,飛潮新材認為,本次發行申請預計市值 29.58 億 ~36.03 億元是謹慎、合理的。
然而,2021 年 12 月,飛潮新材引入員工持股平台時,公司投後估值為 2 億元;2022 年 9 月,公司引入唯一外部投資者凱歌興潮(廈門)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凱歌興潮),參照 2021 年淨利潤投後估值為 2.67 億元。
與本次發行申請預計市值 29.58 億 ~36.03 億元相比,短短一年多後,飛潮新材的估值就增長了 10 倍以上。
公司估值與 2022 年扣非歸母淨利潤有較大關系。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飛潮新材 2022 年業績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的走勢存在較大差異。2022 年,飛潮新材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别同比增長 91.79%、145.53%,增幅較 2021 年明顯增大。而 2022 年,飛潮新材列舉的 4 家同行業可比公司中,唯賽勃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别下降 18.76%、37.84%;上海凱鑫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别下降 32.40%、43.05%;三達膜、久吾高科營業收入雖有所增長,但歸母淨利潤均出現下滑。
對于 2022 年業績下降,唯賽勃在業績説明會上表示,主要受宏觀經濟周期影響,上半年產能利用率不足,并且供應鏈不暢,交付延遲,影響了業務拓展和部分訂單交付;此外,原材料價格上漲、海運價格波動等因素導致成本上升、毛利率下滑。久吾高科也在 2022 年年報内提及市場競争加劇、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公司整體毛利率出現下滑。
實際上,飛潮新材也呈現毛利率下滑趨勢,2020~2022 年,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别為 46.00%、45.00%、39.90%,2022 年毛利率明顯下滑。
募資重點投入兩個方向
此次 IPO,飛潮新材拟将 7.50 億元募集資金用于高端過濾分離材料及配套元件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以下簡稱高端過濾分離材料項目),1.10 億元用于無機膜及成套過濾分離設備生產基地擴改建項目(以下簡稱無機膜項目),旨在豐富公司的產品結構并逐步向上遊關鍵核心過濾材料領網域拓展。
此次募投項目涉及的上遊關鍵核心過濾材料主要包括 e-PTFE 有機膜、PES 有機膜及無機陶瓷膜,其中絕大部分将用于自用。飛潮新材介紹:"e-PTFE 膜、PES 膜主要用于生產半導體及生命科學用過濾器件,目前已完成產品開發。"
按照項目規劃,高端過濾分離材料項目将生產有機膜材料及多種過濾元器件產品,項目建設期為 18 個月,預計達產後年均銷售收入合計 8.31 億元。其中,預計銷售收入較高的包括半導體用過濾產品 2.70 億元、生命科學用過濾器件 8984.00 萬元等,另外深層膜堆過濾元件預計銷售收入為 2246.00 萬元。
無機膜項目将生產自用陶瓷膜及過濾器系統等產品,項目建設期為 18 個月,預計達產後年均銷售收入合計 1.22 億元,其中超精度過濾器預計收入為 4720.00 萬元。
根據飛潮新材所述,募投產品中,金屬過濾器件和工業級過濾器件主要應用于油氣化工、新能源、食品飲料、泛半導體等領網域,半導體過濾器件和超精度過濾器主要用于半導體領網域,深層膜堆過濾元件、生命科學用過濾器主要應用于生命科學領網域。也就是説,泛半導體、生命科學領網域是此次募投項目的重點投入方向之一,飛潮新材也表示:" 泛半導體和生命科學系發行人近年來的重點研發投入領網域及未來發展方向。"
記者注意到,目前,飛潮新材在泛半導體和生命科學領網域的銷售規模仍然較小。按下遊應用領網域分類,2020~2022 年,公司來自泛半導體領網域的收入分别為 631.59 萬元、415.17 萬元、514.53 萬元,收入占比分别為 4.53%、2.27%、1.47%;來自生命科學領網域的收入分别為 143.11 萬元、649.78 萬元、231.95 萬元,收入占比分别為 1.03%、3.56%、0.66%。上述兩個領網域的收入遠遠低于新能源、油氣化工領網域,而且報告期内均出現波動下降的情形。
飛潮新材表示,在國内外市場的多重因素影響下,以及泛半導體、生命科學領網域較高行業門檻的情況下,公司過濾產品的應用和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公司已成功開發多款創新產品,目前正處于客户測試驗證和市場推廣階段,因此收入規模相對較小。飛潮新材也表示,随着技術不斷積累和產品持續創新,公司在這些領網域的未來發展充滿潛力。
那麼,在現有收入僅數百萬規模,且市場推廣面臨 " 競争對手具有先發優勢、產品驗證周期較長 " 等困難的情形下,飛潮新材能否在募投項目達產後,在泛半導體、生命科學領網域實現數億元的收入規模?
對于 2022 年業績走勢與可比公司差異原因、募投項目合理性等問題,2024 年 3 月 21 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飛潮新材并發送了采訪郵件,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回復。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