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讓行業需重新審視“輔助駕駛”的邊界,歡迎閲讀。
小米 SU7 安徽高速車禍事件不僅讓小米汽車陷入輿論漩渦,更将智能駕駛系統的安全性、應急設計缺陷等行業痛點推向台前。
根據相關披露信息顯示,事故前,車輛以 116km/h 時速行駛,系統檢測到障礙物後發出預警并減速,但駕駛員接管後仍以 97km/h 的速度撞擊隔離帶。從預警到碰撞僅 2 秒,駕駛員實際操作時間不足 1 秒。值得注意的是,标準版 SU7 未配備激光雷達,其視覺方案在夜間對錐桶等障礙物的識别能力受限,導致減速力度不足(減速度僅為常規急刹的一半)。
碰撞後,車輛 Ecall 系統雖觸發緊急呼叫,但 120 急救車抵達時火勢已蔓延至無法救援。家屬質疑 " 車門鎖死 " 導致無法逃學生,小米回應稱車輛配備應急機械拉手,但位置隐蔽于車門儲物格内,需彎腰操作。
事故發生後,小米成立專項小組趕赴現場,并于 4 月 1 日公開關鍵時間線:從 NOA 激活到碰撞的全過程,包括分心報警、脱手預警等細節。4 月 1 日晚,雷軍首次表态哀悼遇難者,承諾 " 不回避責任 ",但強調尚未接觸事故車輛,調查結論需等待警方權威發布。家屬指控小米未主動聯系溝通,且事故車輛數據提交時間與家屬訴求存在時間差。
銅陵市交警支隊成立專案組,調查涉及道路施工方責任(施工占據左側車道)與車輛安全設計的關聯性。
針對起火原因,小米強調非 " 自燃 ",而是劇烈撞擊導致系統受損,但未解釋為何标準版未搭載高配版的 " 電芯倒置 " 技術。此外,AEB 功能僅針對車輛、行人等目标,對施工路障無響應,這一行業普遍現象也引發對智能駕駛系統邊界的質疑。
國内 C-NCAP 測試最高時速 64km/h,中保研測試 50km/h,而此次事故撞擊時速達 97km/h,遠超實驗室條件。2024 年中保研測試中,小米 SU7 雖獲 " 全優 " 評級,但測試場景未涵蓋高速護欄穿刺等極端工況。行業建議将高速撞擊、護欄穿刺納入強制測試,并建立 " 熱失控黃金逃學生時間 " 警示規範。
此次事故暴露出智能駕駛的多重隐憂。其一,L2+ 級系統接管時間不足行業建議的 3-5 秒,過度依賴駕駛員反應;其二,應急設計未充分考慮用户場景,機械拉手位置隐蔽性成逃學生障礙;其三,電池安全防護在極端碰撞下仍存漏洞,需從單一防火轉向全鏈條設計。
市場對此迅速作出反應:事故曝光後,小米股價單日暴跌 5.49%,市值蒸發超 700 億港元。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信任度再遭打擊,車企需在技術創新與安全冗餘間尋找平衡。監管層面,歐盟已強制 L3 級系統配備駕駛員監測(DMS),國内或加速相關标準落地。
三名年輕生命的逝去,為智能汽車行業敲響警鍾。整個行業需重新審視 " 輔助駕駛 " 的邊界,通過技術迭代(如增配激光雷達)、法規完善(如強制接管時間标準)和用户教育(如應急操作培訓),讓智能汽車真正成為 " 安全的出行夥伴 "。畢竟,再先進的技術,都不應以生命為代價去驗證缺陷。生命面前,任何商業野心都需讓步。小米若能在悲劇後推動安全技術迭代,或将改寫中國新能源車的安全史;若止步于危機公關,則可能重蹈某些車企的信任覆轍。此刻,真相與變革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