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韓國造出世界首個室温超導體?,歡迎閲讀。
上一個已被打臉
室温超導聖杯又被摘下了?韓國的物理學家聲稱,發現世界首個室温常壓超導體—— LK-99。這次能預定諾獎嗎?
室温常壓超導,又被人突破了?
這次,是韓國科學家。
他們聲稱發現世界首個室温常壓超導體——改性鉛磷灰石晶體結構。
韓國物理學家在論文中表示——
所有證據都可以證明,LK-99 是世界首個室温常壓超導體。
LK-99 的誕生意味着室温超導領網域的重大突破,開啓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代。
消息一出,瞬間引爆互聯網,分分鍾登頂 Hacker News。
假如這次發現為真,那麼我們就能實現無損的能量傳輸,全球的能耗問題将從源頭上解決,人類能利用電能獲得巨大的力量。
如果再從根上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我們甚至可以進行遠距離的太空旅行。
而掌握這項技術的人,無疑将引領世界,簡直就是科幻走進現實。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307.12008
不過,這一次,是真的嗎?
網友們炸了:能復現不?
甭管論文看沒看完,網友們是先炸為敬。
「如果是真的,那就是核彈級消息。」
「這可太瘋狂了。我對于這些科學研究通常都持懷疑态度,但這一次,似乎是可信的。
接下來,就等着看實驗結果能否復現了 ……」
「我無法抑制自己的興奮。這感覺就像 2020 年 1 月,一場巨大的浪潮即将到來,但還沒有任何人意識到。活着真是太好了!趕快讀讀論文。」
「大家請注意,市場目前對這篇論文持懷疑态度——即使概率能高達六分之一,都會讓我驚訝。」
「如果真的能實現室温超導電子設備,太赫茲處理器速度的前景就太誘人了!」
「如果能證明這次是真的,那可真是重磅消息。
但如果要等到應用,估計不會很快。無數例子證明,科學研究的實現會滞後 20 年。」
「那些 80 年代中期的高温超導體現在都已大規模生產,用于核磁共振和聚變初創公司。
我不認為所有的超導體突破都需要 40 年,理由很充分:行業引導、市場發現等都已完成。」
甭管説得多麼玄乎,還是讓我們仔細讀讀論文。
世界首個室温常壓超導體?
韓國科學家表示,他們在全世界首次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室温常壓超導體—— LK99(改性鉛 - 磷灰石)。
盡管人類很早就知曉物質的性質源于它的結構,但迄今為止,我們發現的影響超導體產生超導性的兩個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壓力。
它們通過引起應力使材料中的結構發生微小的變形和應變,從而為超導創造電子狀态。
而 LK-99 的超導性是由微小的體積收縮(0.48%)導致的結構形變引起,不是由温度和壓力等外部因素引起的。
通過臨界温度(Tc)、零電阻率、臨界電流(Ic)、臨界磁場(Hc)和邁斯納效應,都可以證明 LK-99 的超導性。
圖 1 ( a ) 顯示了不同温度(298K-398K)下的測量電壓與施加電流,圖 1 ( b ) 為 LK-99 薄膜的零電阻率,圖 1 ( c ) 顯示了外加電流對外加磁場(H)的依賴關系,在圖 1 ( e ) 和 ( f ) 中,顯示了在 400K 和 3000Oe 以上的情況下,臨界電流值仍未為零(7 mA)
從以上實驗數據可以判斷,LK-99 的臨界温度在 400K 以上。
圖 2:作者通過 X 射線衍射分析(XRD),與 COD 數據庫進行匹配,确定了 LK-99 的晶體結構為多晶體(Apatite: 磷灰石)
LK-99 為灰黑色,與典型超導體的顏色相同。
它具有三維網絡結構(如下圖),是一個被絕緣四面體
結構包圍的圓柱形柱。
在如下側視圖中,間隔
排列的這些圓柱形柱由非對稱的六面體
組成,包含兩個對置的三角形。
研究者發現,由于 LK-99 中
離子的替換,導致體積減少了 0.48%,因為
離子(87 pm)比
離子(133pm)小。
應力發生在網絡部分,然後就導致了超導性的出現。
而 LK-99 的熱容曲線(右下黑色曲線)不遵循 Debye 模型,證實了 LK-99 具有被
取代而扭曲的結構。
同時,LK-99 的 EPR 信号圖(如下),證實了 Pb ( 1 ) 和磷酸鹽界面上存在量子阱(SQW)。
而 Pb ( 1 ) 和磷酸氧之間通過結構畸變和應變產生了 SQW,其結構如下圖所示。
與此前研究不同,LK-99 的超導性的表達,與 SQW 的形成密切相關。
Josephson 等發現了超導體之間存在隧穿效應,這意味着電子通過隧穿在量子阱(SQW)之間移動時,電阻将為零。
考慮到 LK-99 中 SQW 間隔預計在
,此時 SQW 之間的隧穿效應很可能發生,LK-99 也就獲得了超導性。
總之,LK-99 之所以在室温和環境壓力下表現出超導性,就是因為 LK-99 中,
離子的
置換所產生的應力沒有得到緩解,同時又被适當地傳遞到了柱 - 柱界面上。
這種适當的變形,在界面中產生了 SQW,而不會產生松弛。
在論文最後,研究者表示:所有證據都可以證明,LK-99 是世界首個室温常壓超導體。
而 LK-99 的應用場景十分廣闊,包括磁鐵、電機、電纜、懸浮列車、電力電纜,量子計算機的量子比特和 THz 天線等。
總之,LK-99 的誕生意味着室温超導領網域的重大突破,可以説開啓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代。
上一個已被打臉
今年 3 月,物理學界就曾掀起一場軒然大波。來自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 Ranga Dias 聲稱自己在 21 ℃條件下實現了室温超導——由氫(99%)、氮(1%)和純镥制成的材料 LNH 在 21°C、1GPa 條件下就實現了超導狀态。
如果他所述屬實,無疑是在該領網域取得了颠覆性突破,相當于摘下了物理學的一座聖杯。
這樣一顆驚雷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物理學會上炸響,當場震驚了所有大咖。
不過,很可惜的是,Ranga Dias 的結果此後并未被任何一個實驗室成功復現。
Dias 繪制的晶胞圖,白色原子是氫,綠色的是镥,粉色的是不同位點的氫原子
中科院物理所也發表論文「打假」,表示沒復現成功:二元镥氫化合物(Lu4H23),在 71K(-202°C)、218GPa 條件下實現超導轉變,這一結果既不「室温」,也不「近常壓」。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303.05117
在更早的時候,第一個已知的超導體只能保持在高達約 25K 的超導狀态。
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研究人員發現了第一個所謂的高温超導體,其超導率高達 90 K ——液氮可以達到這種温度。
科學家認為他們正處于室温超導體革命的風口浪尖上。
1911 年發現了第一個超導體 Mercury
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些早期實驗中使用的高温超導體(主要是氧化銅)都沒有顯示其超導性保持在約 160K 以上,低于南極洲記錄的最冷温度。
還有另一條預測的高温超導路徑。模型表明,在巨大的壓力下,氫可以轉化為金屬,在數百開爾文時可以超導。
包括 Dias 和他的哈佛大學博士後顧問 Isaac Silvera 在内的幾組研究人員聲稱在實驗室中制造了金屬氫,但該州存在的确鑿證據仍然難以捉摸。
研究人員更幸運地創造了在較低壓力下凝固的金屬氫合金。
2009 年,研究人員聲稱發現了第 53 種元素是超導體。在發現結果背後的數據受到操縱後,這一説法後來被撤銷。
2015 年,來自德國的一個團隊報告了硫化氫(H ( 3 ) S)的超導性,為 203 K 和 155 GPa。四年後,有報告稱氫化镧(LaH ( 10 ) )在 250 K 和 170 GPa 實現超導。第一個室温超導體似乎觸手可及。
2020 年 10 月 14 日,Dias 和他的同事在 Nature 上宣布,他們在含氫材料碳氫化合物(CSH)中發現了超導性,其含量為 287 K 和 267 GPa ——第一個室温超導體。
不過,Dias 随後就被打假,并以「黑歷史」而著名。
所以,這次韓國物理學家的結果,能被成功復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