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業績炸裂,但海光信息“走光”了?,歡迎閲讀。
文 / 每日資本論
國產芯片的崛起已在意料之中,但是否貼着 " 中國制造 " 的标籤還有待商榷。
近日,海光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光信息)發布 2025 年一季度财報顯示,其營收為 24 億元,同比增長 50.76%;淨利潤 5.06 億元,同比大增 75.33%。更為可喜的是,海光信息的高速增長具有持續性,2024 年營收為 91.62 億元,同比增長 52.40%;淨利潤 19.29 億元,同比增長 52.73%。
敏感的資本市場早已做出了反應。從 2023 年 8 月 25 日的 50 元左右,一路震蕩攀升至今。今年 2 月 27 日,其股價一度創造了 171.9 元 / 股的歷史新高,股價翻了兩倍。也由于,股價的持續大漲,被部分外界人士稱為國產芯片 " 黑馬 "。截至發稿,海光信息的股價仍在 150 元附近高位震蕩走勢。
但随着股價的逐漸走高,股吧裏的投資者對海光信息產生了分歧。部分投資者稱," 國產替代,硬剛到底,一股不賣!" 甚至有網友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疑問:" 會漲到 1000 元嗎?" 部分理性的投資者則擔心," 這股季報一出利好兑現就一路下跌了?"
中信證券、開源證券等券商給予海光信息買入評級。綜合理由是,海光信息業績超預期,持續驗證行業高景氣;合同負債高增,為後續業績增長提供堅實支撐;毛利率保持高水平,研發投入資本化率降低。部分券商提示的風險為:其研發進度或不及預期;供應鏈風險;行業競争加劇風險等。
那麼,海光信息到底能否将芯片 " 黑馬 " 進行到底呢?
不争的事實是,海光信息正處在中國最熱門的賽道上。由于芯片是中美科技與貿易競争的最為激烈的領網域,同時也是美國長期 " 卡脖子 " 的利器。自 2018 年貿易糾紛後,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也有長足發展。但進口額依然居高不下。數據顯示,2019 年中國芯片進口額高達 3040 億美元,與 2018 年相比雖然有所下降,但是仍為國内最大的進口商品,而中國也因此而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進口國。
上海證券分析顯示,多領網域芯片產品對應公司份額具有提升空間。根據 2024 年海關公布的數據,中國進口芯片數量為 5492 億塊,進口金額達 3856 億美元,高端芯片對外依賴度較高。該機構認為以下細分領網域或将受益:模拟芯片,存儲芯片,CPU 等。
部分觀點甚至認為,2025 年有可能成為政府和運營商算力采購大年。互聯網企業比如字節跳動、騰訊、阿裏等公司,也在持續加碼資本開支。更别忘了," 百模大戰 " 逐漸收官,業界巨頭投入,頭部玩家凸顯:既有字節、阿裏這樣強資源的互聯網大廠,也有 Kimi、DeepSeek 這樣獨具特色的新鋭勢力。尤其是,類似科大訊飛這樣始終堅持自主可控的通用大模型的科技公司,他們對更為先進的國產芯片應該十分迫切。
也就是説,無論哪家國產芯片公司,只要能夠承擔起進口芯片的需求,哪怕是一小部分需求,在現在的大背景下,一定賺得盆滿缽滿。
好了,啰嗦了一堆,那麼海光信息是不是一家純血的國產芯片公司呢?
公開資料顯示, 海光信息的前身為天津海光先進技術投資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4 年 10 月。2020 年更名海光信息。公司專注于高端處理器、加速器等計算芯片產品與系統研發的國内高端處理器領軍企業,產品廣泛應用于伺服器、工作站等計算、存儲設備中。公司目前擁有兩條產品線:海光通用處理器(CPU)與海光協處理器(DCU)。第一大股東為曙光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科曙光)。
請注意,海光信息的招股書顯示,2016 年 3 月和 2017 年 10 月,海光信息與 ADVANCED MICRO DEVICES,INC.(下稱,AMD)的合資子公司 " 海光微電子 "" 海光集成 " 分别與 AMD 籤署了《技術許可協定》,約定了 AMD 将高端處理器相關技術及軟體許可給兩家合資公司,該許可在兩家合資公司運營期限内持續有效。
但招股書中有關海光信息與 AMD 的合作情況言之甚少,僅用兩小段話解釋,對于雙方合作的具體内容、AMD 的技術開放程度、合作期限等信息皆未作披露。
天眼查顯示,成都海光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即海光微電子,AMD 持股 51%,海光信息持股 49%。也就是説,AMD 是海光微電子實控人。不僅如此,天眼查還顯示,AMD 對海光集成北京、海光集成持股比例雖然只有 30%,但仍然是實控人。
敲黑板!敲黑板!
在 CPU 的世界裏,指令集簡直是繞不開的關鍵詞。現在全球主流的芯片基本都在用兩大封閉指令集——英特爾主導的 X86 架構和 ARM 的 ARM 架構,分别代表了 PC 和移動設備的 " 霸主 "。
ARM 架構因其開放授權和超強靈活性,已經在全球算力市場占據了主導地位,尤其在手機領網域,幾乎所有智能手機都搭載了 ARM 架構。ARM 的授權策略就像 " 土地開發 ",給合作夥伴大把空間進行自主創新,最終形成了一個豐富的生态圈。在伺服器市場,ARM 的開放性更是讓更多廠商得以進入,并在雲計算領網域大放異彩,比如 AWS 已經把 60% 的算力轉向了 ARM 架構。
而x86 架構則是由英特爾和 AMD" 二人組 " 主導,授權體系高度封閉,只有這兩家公司能授權其他廠商使用 x86 指令集。其他廠商想用 x86 架構,只能通過二者的交叉授權。這種封閉的體系讓 x86 架構在靈活性上顯得捉襟見肘,未來可能在面對開放技術生态和創新需求時,難免遭遇瓶頸。
注意:x86 架構下的高端處理器設計復雜,其核心技術此前僅掌握在幾家國際領先企業手中,x86 路線也被外界稱為戴着鐐铐跳舞的 " 拿來主義者 ",這就意味着采用 x86 架構的海光信息等廠商會依賴海外企業授權,自主可控存在不确定性。
此外,海光信息依賴于 AMD 的 Zen 架構的授權,其授權模式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海光信息僅獲得了 AMD 第一代 Zen 架構的 IP 授權,且此授權限制了其在伺服器和 PC 領網域的應用,其技術路徑較為封閉。
與此同時,海光信息通過與 AMD 成立成都海光微電子、成都海光集成電路得到 AMD 官方授權,獲得 x86 處理器設計核心技術。其中,海光微電子擁有 AMD 的 IP 授權并負責芯片生產,這就意味着海光沒有技術控制權。此外,上述授權嚴格禁止 C86 相關產品解決方案在中國以外市場銷售,限制了其在國際市場的擴展。
筆者多年前曾有幸當面聆聽過——中國科學院院士、新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堪稱中國 " 計算機之父 " 的張孝祥,以及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張復良等,一批國内芯片專家對于國產芯片的探索——當年,受形勢所迫國内發展芯片的路徑分為三條:第一種,拿來主義全盤用别人的技術;第二種是基于别人技術基礎上的創新;第三種是完全自主創新。
雖然,他們有的已經去世,但他們對擁有完全獨立自主的國產芯片期盼依然歷歷在目。甚至,部分老同志説到為之奮鬥過卻沒有實現目标時潸然淚下。他們一再呼籲,中國必須有完全獨立自主的芯片,才能站得穩,跑得遠;才不會被 " 卡脖子 "。
事實證明,老專家們的擔心不無道理,芯片果然成了美國 " 卡 " 我們脖子的利器。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相關部門乃至普通消費者都已經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中國必須發展完全獨立自主可控的國產芯片。
好了,這裏只想問三個問題:海光信息走的是否是第二種路線?如何是,在眼下全民皆知完全獨立自主可控芯片重要性的情況下,第二種路線還有無必要?最後,種種受限授權的發展模式,又能讓海光信息走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