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瘋狂騷擾你的AI評論,背後竟是平台的小心思?,歡迎閲讀。
文 | 太平洋科技
" 我的微博下面評論都是 AI 評論,一會兒孫悟空,一會兒李逵,還屏蔽不了,這簡直抓狂!"
最近,一波 AI 機器人正在 " 入侵 " 微博評論區。
它們披着我們熟悉角色的外衣——孫悟空、佟湘玉、王熙鳳、熹妃甄嬛還有名偵探柯南……有時,在一個評論區裏甚至能看到角色 " 大亂炖 ",古今中外的知名 IP 都匯聚在一個粉絲數不到 30 的個人微博裏。
不少網友叫苦不迭。這些沒有邊界感的 AI,頂着角色名和頭像,在賽博世界裏橫衝直撞,玩起了 " 語言 Cosplay"。但 PConline 研究後,發現事情并沒有那麼簡單,幾十個角色化的 AI 賬号都是同樣的套路,相似的玩法,日漲千粉的它們究竟是何來歷?
" 賽博僵屍 " 入侵評論區
" 最近評論區總有幾個 AI 機器人莫名其妙地過來尬聊,拉黑都拉不過來!" 小王(化名)看着微博上不請自來的 AI 機器人無語地向 PConline 吐槽。
最近一段時間,小王幾乎每條微博下都有扮演某個角色的 AI 機器人前來評論。小王對一個角色設定為孫悟空的 AI 機器人回復道:" 有什麼方法把你們這些 AI 都屏蔽掉嗎?"
結果收到 AI 的回復是:" 哈哈,你屏蔽不了俺老孫!"小王既生氣又無奈。
在月活 6 億的微博中,這股 AI 評論的風潮開始于微博的自家產品 @評論羅伯特。為了提高用户使用時長,在去年底,@評論羅伯特上線了。它會随機在網友原創微博下發布極具感情的評論。因為其評論内容的真實感,@評論羅伯特一上線就迅速走紅。
@評論羅伯特的火爆讓官方加大了 AI 評論的力度。在 3 月份,微博推出 @MBTI 小行家,讓網友們可以直接測試自己的 MBTI 人格分析。剛上線時,微博首頁滿屏都是 "@MBTI 小行家,請根據我的微博内容判斷我的 MBTI。" 目前,@MBTI 小行家的粉絲數已經破 100 萬了。
官方大力推薦 AI 機器人的做法讓不少自媒體團隊看到了可乘之機。
不斷 " 騷擾 " 小王的 AI 孫悟空就是其一。在這個 " 孫悟空 " 的背後,還有一個更加龐大的 " 家族 "。
PConline 調查後發現,和 AI 孫悟空同一時間(2024 年 1 月 8 日)入駐微博的 AI 角色有近 40 個,角色圖譜不僅覆蓋了四大名著,還有《甄嬛傳》《進擊的巨人》《名偵探柯南》等知名影視作品。
這些 AI 角色的玩法十分一致——網友關注該賬号後,只要發微博、@這個賬号或者是評論了這個賬号,就會與其進行互動。同時,它們也會 " 主動出擊 ",随機評論網友的原創微博,吸引其關注。
據 PConline 的統計,目前在 AI 角色的 " 家族 " 中,單個賬号粉絲數并不高,最多的一個就是以孫悟空為賬号主角的 @花果山 _ 孫悟空,目前有 4.5w 的粉絲,其次是三國系列中的諸葛亮,擁有 4.3w 粉絲,粉絲數仍在以每日千粉的速度上漲中。這個 " 家族 " 共有 31w 的粉絲。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賬号已經獲得了 " 微博金 V" 的認證。
" 金 V" 認證是微博個人創作者認證體系中最高的等級,需要同時滿足 " 粉絲數≥ 1 萬、鐵粉數≥ 1000、近 30 天閲讀量≥ 1000 萬 " 等條件。成為微博金 V 意味着可以開通廣告抽成、商單接收等權益。
簡單來説,成為金 V 之後就可以 " 恰飯 " 了。但這近 40 個 AI 賬号的運營是如何實現的呢?
泛濫的角色化 AI
不管是官方出的 AI 賬号,還是自媒體的 AI" 家族 ",本質是一樣的,都是通過 AIGC 技術實現的。
AIGC 又稱生成式 AI ( Generative AI ) ,是繼 PGC(專業生產内容)、UGC(用户生產内容)之後的新型内容創作方式。通過學習與主體相關的文本數據的方式訓練 AI 大模型,AI 會生成在風格、語氣和内容上與輸入數據相似的新文本。
實際上,現在模型層的訓練已經十分完備,應用層的解決方案也逐步走向成熟。
零基礎創造一個 AI 角色非常簡單。以霸榜 AI 大模型的 ChatGPT 來説,去年 11 月,OpenAI 在開發者大會上宣布支持用户自定義 GPTs。在 GPT Builder 的頁面上,只通過對話,表達自己的需求,就可以生成一個應用。
PConline 實踐後發現,對于西遊記這種知名度較高的作品,只需一句話,ChatGPT 就可以自動确定角色身份,熟悉故事背景。如果想要更加真實的角色效果,還能夠自己上傳詳細的資料供 AI 學習。
左側為 GPT Builder,右側為自定義 GPT 的預覽效果
在國内,市場上這種技術服務也在火熱發展中,甚至是個人賬号也可以完成類似的功能。
例如,在某個 AI 服務的網站上顯示,只需要一步綁定自己的抖音賬号,就能在指定的視頻下自動調用 ChatGPT 進行回復。還可以增加篩選條件、設定回復風格等自定義設定。
收費模式一般有兩種,一是按照調用次數收費。以這個 AI 服務網站為例,免費版每個月可以調用 100 次,基礎版則是 1500 次,年費制 1990 元 / 年。另一種是會員訂閲制,像 ChatGPT 這樣每月收費 20 美元,換算下來年繳費 1700 元左右。
門檻不高的實踐流程讓角色化的 AI 開始在各處泛濫。
在 GPT Store 剛上線三天,扮演 " 甜心女友 " 的 AI 角色已經瘋狂湧入。盡管 OpenAI 的政策上清楚地寫着,該公司禁止 " 致力于培養浪漫伴侶的 GPT",但監管總是落後的。連 OpenAI 的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都出面呼籲:不要和 AI 談戀愛。
但社交市場上的用户需求始終存在。将角色化 AI 完全落地的 Character AI 公司僅成立 3 年,市場估值就超過了 50 億美元。根據 AI 產品榜的數據,3 月份 Character AI 訪問量高達 244 萬,在垂類產品中穩坐第一。
但角色化的 AI 會是社交平台的新視窗嗎?
AI 是社交平台的 " 萬能藥 " 嗎?
" 這種 AI 評論會有點惹到我。因為我會感覺自己的私人領地被機器侵犯了。" 在校生小雲對 PConline 説道。
社交平台的環境早已不同往日。從最開始一呼百應的人人網,到現在主動匿名的 "momo 大軍 ", 「推薦給可能認識的人」成為了最不願打開的功能,而「朋友圈僅三天可見」卻成為微信最熱門的功能之一。如今,對個人隐私的敏感度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小雲想法相同的網友不在少數,不少微博内容都在尋找避免 AI 評論的方法。
另一方面,角色化的 AI 機器人并不穩定,經常輸出令人意外的内容,有時甚至帶有攻擊性。微博上衍生出 " 羅伯特受害者聯盟 " 的營銷号,已經收集了羅伯特近 5 千條的 " 罪行 "。在這個粉絲數高達 32w 的營銷号中,有不少羅伯特 " 陰陽怪氣 " 的評論。
然而,當 AI 的重要性成為共識,每個平台都希望自己能參與這個 " 人類第二次發明火的時刻 "。
繼 PGC、UGC 之後,AIGC 對于社交平台來説是一個必須抓住的增長點。除了微博上線的 AI 評論以外,B 站上線了 AI 視頻總結,在每條視頻下都能看到内容的總結大綱;抖音在用户創作頁面專門放置了一個 AI 創作的板塊,上傳一張照片,AI 就能絲滑地将其變成一段視頻;小紅書也在群聊功能中上線 AI 機器人……
在 AI 浪潮下,每個平台都患有嚴重的 FOMO(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
這樣的焦慮會從平台通過產品功能,轉移到用户身上。
像這種到處評論的 AI 機器人,網友們在使用過程中,比起 " 感到功能的便利 ",最先感受到的是被騷擾的不快。
第一次點開未讀消息,發現是 AI 機器人時,總會有一些高科技的新鮮感。但當你第 N 次看到未讀消息,期待着是好友評論,點開卻發現是 AI 機器人時,心情又會如何?
期待用角色化 AI 來 " 重建社交 " 并不靠譜。社交的核心依舊是人與人之間的綁定。AIGC 的内容只能改變了社交的一個側面,而非主體。
使用角色化 AI 來對抗社交中的孤獨,反而會讓人更加孤獨。焦慮的社交平台或許該停止飲鸩止渴。比起添加更多花裏胡哨的 AI 組件,列好自己的 stopdoing list 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