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用“功利心”揣度海清,算不算一種誤解?,歡迎閲讀。
電影《我本是高山》自從上個月開始點映,就引發了特别多的争議。斯文一直沒來跟大家聊這部電影,原因很簡單:我之前并沒有完整觀看這部電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這部立項之初備受期待,上映後引發争議,很多觀眾被網上的評價勸退的電影,到底有沒有大家説得那樣離譜?斯文選擇走進電影院自己找找答案。
首先,網上提出的争議内容,的确存在(比如有學生晚自習溜出去玩,有女老師離職之類的,網上讨論很多這裏就不一一展開了)。
斯文先入為主帶着這些網絡上的評價去觀影,也會反復審視那些情節到底合不合理。也能理解網上的差評,畢竟大家對張校長的故事搬上銀幕都有很高的心理預期。
但随着争議的熱度漸漸消退,一些 " 不信邪 " 的觀眾開始走進影院,《我本是高山》的評價,又開始有了新的風向。
" 看哭,沒有傳説中那麼差。"
" 一定要帶着自己的思考去看這部電影。"
" 看完之後,好像沒有網上説的那麼爛啊。"
斯文觀影結束也有類似的感受,雖然每當電影演到網上對應的 " 槽點 " 時,我都會不自覺激靈一下,仿佛腦内糾錯機自動發出叮叮提示音。
但觀影過程我哭掉一整包紙巾,影片結束後斯文印象最深刻的,也并不是那些實際在電影中占篇幅很小的所謂的 " 争議 " 内容,而是張校長的精神力量,和女孩們的命運改變。
山月山英兩姐妹,一個成績優異,一心想要考大學走出大山,卻在母親病逝後被父兄強行嫁人,最後死于家暴;一個原本成績不佳,逃課打工只為了供姐姐讀書,卻被張校長撈回學校,在日夜苦讀中背負兩個人的夢想考上大學。
小時候因為誤服藥物導致聽力受損的玖朵雲,克服身體的障礙拼命學習,張校長拿着别人捐給她的治病錢給玖朵雲配上了助聽器,當她聽見耳邊輕聲的呼喚,那一刻眼裏迸發出的光芒,比鑽石還要閃亮。
初中都沒畢業的唐小萍,聽説女高免費自己跑來報名,先補齊初中進度又趕上高中課程,最終實現了 " 逆天改命 "。
還有女孩們登上山頂遠眺未來時的意氣風發,臨近高考走廊裏打着手電勸都勸不回去的挑燈夜戰,山英被全家逼迫着回家嫁人學校裏齊呼的 " 山英加油 ",高考成績公布時每一個人的喜悦和眼淚 ...
這些情節都很動人,斯文看的那場電影院裏只坐了四個人,場面冷清又安靜,以至于我能清晰地聽到一位同排姐妹的抽泣聲。
除了情節方面的争議,也有不少觀眾對演員海清提出質疑。認為她飾演的張桂梅校長形似但神不似,覺得她沒能演出張校長的精神内核。
其實一開始電影官博發出很多創作細節時,大家對海清的期待還是很高的。
她會在太陽下暴曬,讓自己能真實呈現出衰老的痕迹,片中的素人小演員甚至以為她是真的張校長。她會注意到張校長摘掉眼鏡鏡片朝下放的小習慣,磨花自己的道具眼鏡。她會在爬山時在自己的手上、膏藥上抹上泥土,讓每一個細節盡可能真實 ...
網上的這張對比圖也一度流傳很廣,當時還有很多觀眾誇贊海清這兩年接戲思路很對,認為現實主義題材才是有演技、有閲歷的女演員應當深耕的領網域。但随着電影遭受争議,這些期待和看好,仿佛化身回旋镖,一個個扎回海清的身上。
讓普通人去演英雄,本來就有難度。海清到底演得怎麼樣?斯文的評價是:完成度尚可。很多細節拿捏得都比較準确,幾場高光戲份的情感濃度也值得肯定。
對張校長有一定了解的觀眾都應該知道,她的身體并不好。長期勞累、又要帶着病痛翻山越嶺,張校長的身上總是疼的。
海清确實有演出那種疼痛感,不管是提重物時不自覺用腿頂着走路的踉跄,還是吃藥時摳膠囊并不靈活的手指,這些細節都很符合實際,也和張校長很多紀錄片當中的影像重疊。
電影裏這種小細節很多,但這依舊是形似的範疇,要想做到神似,其實還是要演員的看情緒感染力。
斯文對電影中幾場戲份印象很深刻,一次是山英的家長在高考前一個月來學校 " 搶 " 孩子。他們急于把二女兒也嫁出去換錢,好給家中的兒子娶妻生子、傳宗接代。電影中,張校長看見這一幕立刻衝到山英面前,保護着這個無助的小女孩。
海清這場戲的爆發力很強,那個瞬間仿佛看見了一個保護幼崽的母獸,豎起了全身的毛發,全力威懾着對方。
那個時刻,明明兩個角色之間沒有血緣,我卻在海清身上看到了一種 " 為母則剛 " 的氣勢。張校長的果敢與堅定,她待學生如女兒一般的拳拳之心,也都在這段戲當中得以傳達。
還有一場是高考結束公布成績,張校長帶着老師翻山越嶺去給在家務農的山英報喜。山路崎岖難行,從白天爬到晚上,最後他們隔着懸崖向山對面的山英遙遙喊話。
男老師在高呼着報喜,山英在山的對面笑着落淚,已經力竭的張校長站在一旁沒有説話,只是默默注視着對面的女孩,目光如炬穿過黑暗的大山。那一刻,演員眼神裏的光如有實質,一句話都沒説,又好像什麼都説了。
我在她閃爍的淚光裏,不斷閃回山英山月兩姐妹的命運,回家奔喪時的焦急、被迫嫁人時的無助、辍學打工被張校長追回時的期冀 ... 那滴懸而未落的眼淚,一定也是為永遠葬在大山裏的山月吧。
海清在采訪中説過,她和張校長之間的差距太大,那是普通人和英雄的差距,她也有過猶豫、膽怯,甚至在劇本成型後打退堂鼓想要臨陣脱逃。但她也被張校長的精神力量感染,想盡可能去還原張校長身上的那種 " 燃燈精神 "。
表演是無法解釋的,電影上映的那一刻,演得好與不好都只能交由觀眾評説。誇贊也好,批評也好,都是大家的自由。但因為電影口碑起伏,就批評海清説她 " 太心急 "、" 功利心太強 "、" 就想拿獎結果翻車了 ",這就有顯得點奇怪了。
我們普通人勤勤懇懇工作尚且想要得到認可和回報,一個女演員,想要得到關注和行業的認可、想要拿獎,怎麼就成了 " 功利心 "?怎麼就成了 " 污點 " 呢?
更何況,海清也未必是這樣想的。在之前很多作品的采訪當中,海清就向觀眾分享過,拿獎、轉型,不是她接戲的初衷。
這一次《我本是高山》上映後她也明确表示,自己非常尊重行業内的這些獎項,但演員的任務就是完成角色,對角色的褒獎大于對個人的褒獎,而角色最大的褒獎來自于大家的認可。
她説,就算這個世界不評獎,我還是會做演員,但大家卻覺得她在不同題材上的嘗試和努力,都是在為衝獎發力,這着實是一種誤解。可這樣的誤解,對海清來説也不是第一次了。
2019 年 7 月西寧 FIRST 影展閉幕式,海清在台上説,希望市場能給中年女演員更多的機會。當時這段發言引起了很多讨論,也有人説她太過莽撞,甚至懷疑她在 " 内涵别人 "。可台上那番關于中年女演員的輸出,都是海清憋了很久的真心話。
其實作為家庭劇界的 " 扛把子 ",國民媳婦的代言人,海清不缺代表作、不缺知名度、不缺好作品。她如果想要安安心心待在舒适區,依舊能有大把的戲拍,這是 " 性價比 " 最高的選擇。海清的初心絕對不是 " 功利 ",而是想要創作更好的角色,依托好作品好角色去傳遞力量。
在已知的舒适和未知的挑戰當中,她大膽選擇了後者,幹了許多 " 費力不讨好 " 的事情。比如耗時十個月只為拍一部電影,推掉了很多商業片;比如竭盡全力出演《我本是高山》,結果評價毀譽參半。
作為一個演員,要面臨太多不可抗力和未知因素,海清能夠控制的,不過是盡力拍好每一場戲,盡可能完成好自己的任務。
電影評價有好有壞,口碑完全取決于觀眾,演員的表演大家也可以盡情點評,喜歡或不喜歡都是自由。但沒必要用 " 功利心 " 來攻擊女演員,演員的付出和努力,不應該經受莫須有的指責。
斯文在電影結束後,确實有一種想要更了解張校長的念頭,也想要有機會到雲南,去看看女高,看看在那裏奮鬥的孩子們。電影中傳遞的情緒也确實有感染到我,衝破谷底和幽暗迎來曙光,打破命運的桎梏逆風翻盤,張校長和女孩們的故事可以讓很多人得到力量。
這也是海清的創作初衷吧,就像她説的那樣,每個人都會經歷谷底,走出來,你也會成為别人的張桂梅。
如果還有觀眾對電影有興趣,但礙于網上的評價擔心 " 踩雷 ",也可以嘗試去看看全片。至少看完片,不管是想罵還是想誇,都是基于自己的真實的感受來評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