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投資人開始密集出手,熱錢湧向AI應用,歡迎閲讀。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蘇子華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AI 生成
信心回來了。
AI 應用賽道的融資在過去的一年經歷了冰火兩重天。AI 投資人 Ben 觀察到,今年上半年,AI 應用創業者融資困難,而下半年,投資人開始密集出手," 早期輪次的競争異常激烈 "。
據悉,高瓴資本、經緯創投、百度風投、英諾等知名投資機構在下半年紛紛加大投資力度,瞄準 AI 應用領網域的早期項目。AI 投資人 Ben 告訴虎嗅:" 知名的美元基金都在搶早期 AI 應用項目。"
真實情況可能比表面看上去的更熾熱。另一位 AI 投資人 Jason 表示,獲得融資的 AI 應用項目數量,比目前公布出來的項目數量至少多出兩倍。
從訪問量層面看,AI 聊天機器人、寫作助手、搜索引擎、翻譯工具、音樂生成、影像生成等產品,主要占據了各種不同榜單的前 20 位置;從融資層面看,教育、求職、陪伴、智能硬體、遊戲、創意工具等不同方向的 AI 應用項目正在收獲融資,呈現百花齊放的态勢。
數據來源:AI 產品榜、infoQ、硅星人
另一方面,美股 AI 相關的不少軟體公司今年股價出現了數倍漲幅,比如數據分析公司 Palantir、語音技術公司 SoundHound AI 等,其中營銷平台 AppLovin 的股價一年漲了 7 倍,市值超過千億美元。二級市場的反饋、大模型技術的逐漸成熟,都為 AI 應用的探索注入了信心。
據觀察,很多項目的天使輪融資額并不高,在數百萬元左右,但是投資機構們提高了出手頻次。簡言之,創業者才是這波融資熱背後的争奪焦點。
為了搶占這些優秀的創業者,不少投資機構作出了組織模式上的調整,推出了面向早期輪次的基金項目。值得注意的是,從大概 2019 年起,知名基金針對單筆交易金額 1000 萬元以下的早期融資項目的出手已經逐漸稀少,如今似乎迎來了天使投資的 " 復活 "。
例如,錦秋基金發布了 "Soil 種子專項計劃 ",線性資本推出了 "Bolt 項目 ",此外還有一些投資機構也做出了類似調整,盡管尚未公開對外宣布。投資機構在 AI 應用的投資上,呈現出 " 投早、投小 " 的特征。據多位投資人透露,現在看完一個項目,兩周内就會敲定是否投資,決策非常迅速。
但這并不意味着一級市場整體回暖,更多的是 AI 應用賽道迎來了一個關鍵的市場拐點。
AI 應用融資,為何一年之中冰火兩重
在今年上半年,AI 應用領網域的投資較為低迷,多個投資人表示,這背後有着一些歷史的慣性原因。
Ben 指出:" 從 2019 年開始,中國的天使投資已經基本‘名存實亡’了。" 根據投中網數據,2016 至 2020 年間,中國天使投資的數量持續下降。2016 年,天使投資機構新成立 16 家,但到了 2020 年,這一數字降至 0;同時,天使投資事件的數量也從 2016 年的 7332 個下降至 2020 年的 1238 個,降幅超過 83%。
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許多風險投資基金的在管資金規模普遍超過 3 億美元,在市場環境變差時,這些基金的投資策略更加趨向于選擇那些風險較低、确定性更高的項目。這些基金通常更傾向于投資有成熟背景的創業者,或者那些已經獲得市場驗證的項目,這種項目輪次相對靠後。因此,這些大基金的組織結構逐漸演變為,針對單筆交易金額 1000 萬元以上的早期融資項目進行配置。
因此,那些處在更加早期階段、尚未明确路徑的創業團隊,往往難以獲得融資。
這種市場慣性一直延續到今天的 AI 賽道。比如,過去這兩年内,中國 AI 領網域的投資更多集中于各類大模型公司,金額巨大,動辄一個輪次幾億美元。
有 AI 投資人曾撰文表示:" 很多時候,投資人不投你,不是因為你太貴了,而是因為你太便宜了。"
相比之下,AI 應用類項目就 " 便宜 " 多了。
早期的 AI 應用項目通常不需要巨額融資。比如,最近幫助海外網紅管理郵件的 OneTouch 獲得了百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AI 寵物硬體項目 " 星聯未來 " 獲得千萬元天使輪融資,而他們的資方都是由多家創投機構構成。
大洋彼岸發生的,影響了中國本土的投資風向。投資圈開始意識到,一些 AI 應用項目,也可以以小博大。許多如今在全球範圍内表現優秀的 AI 應用項目,如 Perplexity、Pika、Cursor、Recraft 等,在啓動階段團隊規模較小,甚至曾接受風險基金 AI Grant 的資助起步,AI Grant 的單筆資助數額在 5000 美元至 50000 美元之間,後來都完成了飛速成長。比如,AI 搜索應用 perplexity 在 2022 年底完成種子輪融資 310 萬美元,如今其估值達到 90 億美元。
有了海外的優秀案例完成模式驗證之後,中國本土的投資風向開始變了。為此,一些美元背景的投資機構率先開始擁抱 AI 應用領網域的早期輪次投資,種子輪和天使輪的項目逐漸 " 復活 ",這股熱潮逐漸影響到其他投資機構。
Ben 指出,眼下圍繞 AI 應用的一種普遍的投資策略是,知名美元基金将部分資金從主基金中單獨劃撥,成立專門的小組,進行小額早期投資。這些投資通常在 50 萬到 200 萬美元之間,而 50 萬美元左右的項目往往競争最為激烈。
據悉這一調整主要發生在今年的第二、三季度。也正是這時起,資本熱潮向 AI 應用創業者湧來。
先做小,再做大
除了投資機構的組織結構調整,AI 應用創業者獲得資本青睐的現象與 AI 產業的發展階段也密切相關。
去年,AI 產業的熱潮主要是由大模型技術驅動的," 能夠從事這些技術開發的創業者,通常都在大廠工作過,或者是背景非常強大的連續創業者。"Jason 分析道。
然而,今天的 AI 市場已經逐漸進入了產品驅動的階段。大模型技術已經發展到可用階段,市場更加注重產品的落地和功能的實際應用。
" 當進入到開發產品階段,涉及到的團隊和創業者就會非常多,涵蓋了從做小產品到做大產品的各種情況。"Jason 説," 因此,需要更多背景的人進入,在不同的細分賽道中,機會層出不窮。"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投資邏輯側重于打造 " 大平台 ",而在 AI 時代,更多的創業者選擇從 " 小產品 " 起步。" 如果一開始就想做一個大的產品,大概率會失敗。"Jason 更傾向于選擇那些小步快跑的團隊," 先做一個小產品,等到有了一定用户基礎後,可能會迎來收購或者并購的機會。而随着大模型能力的不斷提升,這些小產品有可能在後續演化成更大的產品。"
這種從 " 大 " 到 " 小 " 的轉變,并不意味着創業者的能力不夠,而是技術和成本限制使得從小做起更加實際。目前,大模型的成本和計算能力仍然是創業者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礙。" 不能期望一開始就能做出一個長期的、宏大的產品路線圖。"
如今,AI 應用創業的邏輯發生了很多轉變。與過去融資主導的思維不同,當前的 AI 應用創業者更傾向于先通過小規模驗證產品的可行性,然後再逐步進行品牌曝光和市場推廣。
Jason 指出,因為 AI 應用的壁壘起初并不高,創業者通常選擇低調發展,集中精力做產品和實現收入,而避免過早進行高調宣傳,以降低被模仿和抄襲的風險。
這種 " 悶聲做產品、低調融資 " 的現象在 AI 應用領網域愈發明顯。
盡管 AI 賽道仍然充滿不确定性,仍處在資本寒冬中,但随着技術驅動向產品驅動的轉型,創業者和投資人都進入了一個更加務實的階段。
很難講有多少被投的 AI 應用能走到最後,Jason 覺得,在一場向前的浪潮裏," 保持在場很重要。"
(文中 Jason、Ben 為化名)
# 我是虎嗅科技組編輯蘇子華,關注 AI ,交流可加微信:13902473354,請注明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