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周鴻祎難當主力,流量焦點從“關注老板”到“關注技術”,歡迎閲讀。
4 月 23 日,在經歷了主辦方 " 内讧 " 之後,2025 年上海國際車展正式開幕,這一次車展現場的熱鬧程度降低了很多。不少車企和品牌缺席了本屆車展,如現代起亞、雪佛蘭、斯巴魯、斯柯達、東風雪鐵龍 / 标致、捷豹路虎、蘭博基尼、瑪莎拉蒂、勞斯萊斯等。
遙想一年前的北京車展上,小米董事長雷軍和 360 董事長周鴻祎曾創下了流量營銷新玩法:他們分别身着顯眼的綠衣和紅衣,所到之處拍攝者前呼後擁,兩人因此被稱為 " 行走的流量池 "。在車展這一以展示專業產品為主要目的展會上制造出巨大的流量效應,這讓很多苦于營銷效果的企業高管羨慕不已,此後汽車行業中便催生了車企高管 IP 直播的小熱潮。
今年的上海車展上," 綠衣大叔 " 雷軍沒來,但小米汽車展台送棒球帽的消息依然登上了熱搜。" 紅衣大叔 " 周鴻祎則和去年在北京車展時一樣," 日行兩萬步 " 橫掃展館。另外,網紅人物 " 滷鵝哥 " 在車展上 " 投喂 " 周鴻祎博流量,後被指行為不當而主動道歉,此事也登上了熱搜。由于雷軍的缺席,周鴻祎成了本屆上海車展上的流量 " 獨苗 ",側面説明狂熱的流量營銷方式已不再受歡迎。
本屆上海車展相比以往,變得更加理性。" 蔚小理 " 創始人李斌、何小鵬、李想三人,作為昔日的新勢力 " 黃金三角 ",并沒有在車展上再度合影互動。展台上也幾乎沒有車模站台,也沒有大 V 直播凹造型,也沒有 " 站在車上維權 " 的事件出現,更多的是車企負責人、工程師親自上台解讀產品與規劃,而穿梭在展台裏忙碌的,大多數是拿着相機、筆記本的汽車媒體人。
此次上海車展 " 清淨 " 了許多,但平靜之下依然暗流湧動。在汽車產業殘酷的淘汰賽裏,流量泡沫被快擠破,行業的關注焦點也經歷着從 " 人物崇拜 " 到 " 技術信仰 " 的祛魅過程。
從 " 關注老板 " 到 " 關注技術 "
周鴻祎在小鵬汽車展台與人形機器人 IRON 的互動直播觀看量突破 500 萬次,他的一句 " 讓機器人也來當牛馬 " 更是火爆網絡。但細看整場互動,其中的主角不是周鴻祎,也不是何小鵬,而是機器人 IRON。
在本屆上海車展上,觀眾除了觀摩新車,對于展台上的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機器狗、無人機等物件的關注度也很高。本屆車展的流量焦點已從關注企業家個人轉向了關注技術實體。
雖然周鴻祎成為本屆車展的流量擔當,但相比 2024 年北京車展首日雷軍與周鴻祎 " 史詩級串場 " 直接貢獻 7 個熱搜的盛況," 紅衣大叔 " 在此次車展上的影響力已明顯下降。同時,參展企業的高管雖然也在串場做友好互訪,但主題更多是談論技術和合作,并沒有引發 " 前呼後擁 " 的混亂場景。
這種轉變早有預兆。上海車展前夕,組委會明确限制車企掌門人 " 串台 " 行為,這被行業解讀為對過度娛樂化營銷的糾偏。當前汽車行業的流量分配邏輯發生轉變,折射出汽車行業從營銷驅動到技術驅動的深層轉型。正如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顏景輝所説:" 當新車平均研發周期縮短至 12 個月,消費者更需要看到技術突破,給自己帶來切身利益,而非企業家表演。"
數據顯示,2025 年一季度新能源車滲透率突破 51.1%,L2 級組合輔助駕駛配置率高達 65%,市場進入技術普惠階段。華為鴻蒙智行展台單日接待觀眾超 3 萬人次,這些觀眾大都以 " 技術探訪者 " 姿态去體驗搭載 ADS 3.0 系統的尊界 S800、配備雙激光雷達的奧迪 A5L 等車型。
" 周鴻祎的流量本質是產業協同需求的具象化,例如他與何小鵬讨論機器人關節電機,背後是自動駕駛與機械控制的融合趨勢。" 某參展的合資車企相關負責人向經濟觀察報表示," 這種趨勢也造就了更大流量,沒有人能改變這種流量分配邏輯,除非是現象級的超級大 IP。"
技術比拼回到安全、品質主線
本屆上海車展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即 " 冰箱彩色電視機大沙發 " 再度成為宣傳重點。這背後的一個原因是,車企對智能化的宣傳,在駕駛輔助這一塊被政策強力限制,車企有意規避宣揚輔助駕駛,而是更多将智能化的重點放在了智能座艙領網域。
宣傳智能座艙的企業,不僅包括新勢力車企,也包括燃油車企。新勢力車企中,理想 i8 将 " 零重力座椅 + 雙 15.6 英寸屏 " 作為核心賣點,全新 FREE、深藍 S09、岚圖夢想家山河等,也都将 " 冰箱彩色電視機大沙發 " 作為宣傳重點。就連以 " 技術過剩 " 著稱的華為,也将問界 M8 的賣點從 " 雙激光雷達 " 轉向 " 全場景語音可見即可説 "。
燃油車企中,大眾、奧迪、通用、豐田、本田等都在強調 " 油電同智 " 的重要性,稱燃油車同樣能夠獲得很好的智能化體驗。實際上,經過幾年的投入研發,傳統自主大廠及合資車企在智能化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作為最能突顯智能化的 " 冰箱彩色電視機大沙發 " 配置,已大面積出現在了燃油車上。
與此同時,眾多車企都在強調對安全的重視。從碰撞測試到輔助駕駛冗餘,從 " 隐私守護 " 到 " 健康呵護 ",車企大力展示着安全技術。從多種變化都可以看出,消費者已不願再被流量和無底線的營銷裹挾,而是更關心汽車產品的技術參數和具體使用體驗。
此外,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地平線、商湯絕影、Momenta 等汽車科技企業的展台熱度不輸整車廠,它們正從 " 隐形冠軍 " 走向 " 顯性品牌 ",這表明中國汽車供應鏈日益強大,也表明消費者對新技術認知有了不斷提升。
從關注人物到關注技術,從關注汽車的表面功能到注重安全和品質等核心功能,從本屆上海車展的變化看,汽車行業的關注重心正在變得愈發理性,這也是中國汽車業從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