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理财經驗:科技上攻、紅利失寵!“迷你基”成本周最大赢家,還能追高嗎?機構建議……,歡迎閲讀。
本周(2 月 17 日至 21 日),A 股各大指數普漲,尤其科技股繼續大漲引發市場關注。從基金表現來看,權益類主被動產品頭部業績普遍漲超 10%,資產配置及主題方向多集中在 AI、算力及應用方面。
一些規模較小、基金經理資歷較淺的產品排在業績前列,如李延峥的富榮福錦、張蔭先的平安先進制造主題,分别是偏股混基、普通股票型基金本周的業績第一。
不過也有部分產品在科技線的布局較淺,或未及時調倉,導致普遍關注跨境基金、紅利及資源類主題基金的持有人,本周 " 獲得感 " 較差。
科技牛領跑 A 股,本周迷你基金成 " 王者 "
從深度回調到反彈加速上攻,2 月 17 日到 21 日這一周的科技股行情走得驚心動魄,也讓堅定看多 " 硬科技 " 的股民、基民收益豐厚。至少從基金的表現來看,權益類本周各類型頭部業績第一都在 10% 以上,均與科技賽道相關。
以平安先進制造主題為例,這只年初還在破淨線上掙扎的基金,到本周五年内收益率(統計初始份額)已達 57.20%,本周漲幅高達 15.51%,位列普通股票型基金業績第一名。其無論名稱還是重倉股配置,都在向新型工業化集中。
其重倉股中,恒立液壓、浙江榮泰、雙林股份等,均是近期在機器人及工業 4.0 方向上的熱門标的。基金經理張蔭先也在去年四季報明确指出,季内配置維持在了人形機器人方向。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位投資年限僅 1.33 年的基金經理,憑借平安先進制造主題的發揮,Wind 統計顯示,A 類份額目前任職回報 66.24%,在同類型基金中排名第十。
然而,這只基金的規模卻極其迷你,僅為 0.48 億元(2024 年四季報統計)。類似情況本周還有不少,如富榮福錦,基金經理李延峥投資年限 3.68 年,去年底統計的基金規模僅為 0.17 億元,但卻是本周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業績王者,A 類份額錄得 20.34% 的收益率。
而在被動指數型基金,場外基金方面,中歐中證機器人指數 C 以 11.85% 的單周收益率位列被動指數型基金業績第一名,而排名前列的指數基金當中,也普遍與機器人行業相關,就連一些港股科技類的指數投資基金也在其後。
場内基金也激戰正酣,機器人指數 ETF(159526.SZ)、機器人 ETF(562500.SH、159770.SZ)、機器人 ETF 基金(562360.SH)等多只關注機器人行業投資的場内 ETF 漲幅明顯,本周排名前五的 ETF 漲幅都超過 12%。
本周各類型權益類基金頭部業績產品統計 來源:Wind
紅利、資源類主題基金表現低迷,但機構仍重視 " 啞鈴 " 策略
一邊是科技股大漲,另一邊長期穩健的紅利、資源類個股、基金近期卻表現不佳——或有明顯回撤,或在原地踏步收益欠佳。這背後,一些持有人和基金公司的态度出現分歧。
本周,普通股票型基金、被動指數型基金、場内 ETF 以及偏股混合型基金當中,業績排名靠後的產品普遍集中在紅利、資源類主題方向上。廣發資源優選 C、國泰中證滬港深黃金產業股票 ETF、影視 ETF(159855.SZ)、浦銀安盛紅利精選 C 單周淨值跌幅分别達到 4.82%、3.55%、7.57% 和 5.17%,對應前述四類權益類基金的業績最後一名。
場内 ETF 方面,雖然有部分影視 ETF 跌幅居前,但此前漲幅巨大,尚有較厚的利潤墊。從跌幅榜第三開始,以黃金、能源、煤炭等能源行業的產品占據主流。也有少數跨境基金此前頗受關注,但近期表現不佳。
有投資人表示,此前手握标普油氣類的 ETF,最近幾周表現總是不佳。有觀點認為,A 股、港股的科技股行情不斷在吸收其他賽道資金。也有投資人表示,此前一直在紅利基金當中 " 避險 ",但科技股的走牛令其難以招架,希望買些港股通央企紅利類的基金,認為 " 至少還能跟着漲點 "。
可以看出,非普漲的格局下,不同熱點的切換,往往令那些未及時跟随的投資者失利。即便是身處科技賽道投資的基金持有人,也未見能夠長期持有。有時候,持有人還将自己的基金贖在了行情啓動前夜。
中小投資人跟機構投資者普遍在配置的思路上還存在差異。後者更希望建立在有宏觀基本面支持的基礎下做确定性高的布局,特别是在近期科技股走牛背景下,依舊有不少觀點認為,把握 " 紅利 + 科技 " 的啞鈴策略正當時。言外之意,在分享成長股上漲喜悦的同時,也需要敬畏市場、做好分散投資,紅利類方向依然是他們看好的緩衝地帶。
本周各類型權益類基金尾部業績產品統計 來源:Wind
科技股配置思路待調整?寬基指基備受歡迎
事實上,受益于科技股的帶動,年初至今的 A 股市場持續吸引投資者關注和布局。這一點從近期的基金發行端不難看出,權益類的基金較為暢銷,不少科技題材或行業類基金提前結束募集。
但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股的持續走強,業内也在關注科技股配置的思路變化問題,至少就 A 股目前的表現來看,一些細節也讓業内產生投資分歧。
本周五,國内三大運營商大漲,部分漲停,包括寒武紀也帶動科創 50 指數大漲,顯示出場外資金 " 跑步 " 入場的動作加快。但客觀而言,也反映出資金在選擇标的時,有其内在的邏輯和準則。
有業内人士在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表示,場外增量資金的入場,尤其是一些體量較大的資金,選擇挖掘題材股的概率相對較小,即便是前期從紅利股撤出的資金,也未必會調倉進入一些中小市值進行布局。
這説明,如果 A 股的吸引力逐漸增強,機構以配置的思路入場,流動性好、市值較大的個股仍是首選,甚至是必選項。這部分資金入場,對指數的短期帶動較為明顯,而一些活躍題材下的個股恰恰缺乏相關硬指标支持。所以,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一些兼顧科技類投資方向的指數基金或是較好參與方式。
比如近期,首批科創綜指 ETF 批量結束募集,有的產品發行當天就達到發行上限并結束募集,已經顯示出市場對于投資科技、投資指數基金的熱情。但如部分機構所説,把握 " 紅利 + 科技 " 的啞鈴策略依然有效,至少對于攻守兼備的保守策略而言,這樣的配置思路依然穩健。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