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激情過後,婚姻一地雞毛,這部劇太真實了,歡迎閲讀。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永舟
編輯 | 吳擎
剛過去不久的情人節,一部講述婚姻故事的台劇悄然上線。
女主角是 2016 年那部著名的純愛劇集《想見你》的女主角柯佳嬿,繼遺憾的青春愛情過後,新劇《童話故事下集》續寫了 " 有情人終成眷屬 " 後的婚姻生活故事。
與充溢激情、遺憾和赤忱的青春校園愛情比起來,中年人的婚姻是另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後者與生育、家庭、生活裏的柴米油鹽緊緊纏繞在一起,正如此劇的英文名 "I Am Married...But!",如果説,在傳統意義上的童話故事裏,"marriage" 是愛情的完美結局,在這之後,卻還有許多沒有答案的 "but" 等着成年人來面對。
相較于自帶超現實主義的《想見你》,《童話故事下集》是更為明顯的現實主義故事。它将許多愛情之外的東西擺上台面:情侶間的磨合,夫妻的生育任務,婆媳關系,這些要素構成了對愛情的一次祛魅,可在這之後,它反而還要去讨論什麼是愛情。
《童話故事下集》将許多愛情之外的東西擺上台面 /《童話故事下集》劇照
台劇擅長以女性主體視角去論述婚姻和家庭生活,但《童話故事下集》與去年那部《不夠善良的我們》的陰郁沉重不同,前者的喜劇風格,将叙事口吻巧妙地放置于一種黑色幽默的立場之上,于輕巧中刺痛人。
可兩部劇都面臨着相似的诟病:女主角在表達對婚姻生活的諸多不滿之後,卻依然沒能踏出圍城。清醒的言論只化作怨怼,故事最後,她們依然選擇成為童話故事範式裏的主角——與王子 " 幸福快樂 " 地生活在一起。
的确,這不是一部符合當下思維慣性的爽劇。它提出了許多切中扼要的現實痛點,卻不能明确壓迫的來源。它塑造了一個會反思婚姻和生育的女主角,卻沒有讓她完美到符合一切 " 大女主 " 的期待。
可這是真實世界裏的婚姻和愛情。" 童話故事下集 ",不是 " 幸福美滿地生活在一起 ",而是即便生活不如意,也不将逃離和退出視為最佳解決方法。
《童話故事下集》劇照
尋找答案是一個過程,我們也許會用盡一生。而站在終點回頭看,即便沒有得到最終解,也已經度過了一段豐富的旅程。
而這,大概才是人生的真谛。
" 終成眷屬 " 之後
童話故事都是騙人的。這句真理不是歌手光良告訴我們的,而是千千萬萬個生活本身的形态所明示的。
除了極少數财富、自由都充裕到可以抹平現實困境的情況,大部分普通人的婚後生活,都會或早或晚地一地雞毛。
對于《童話故事下集》裏的女主角宜玲來説,婚後生活要處理的首要問題,是與公婆同住。
宜玲的婆婆是那種傳統、強勢又摻雜點虛偽的婆婆。雖然明面上把兒媳婦當自己人,但仍然處處留心着挑剔和防備。雖然口頭上不介意兒子兒媳不生育,但還是會暗戳戳地對兒媳催生。她毫無邊界感地入侵夫妻二人的私密生活,會在凌晨五點進房間關空調、倒垃圾和撿衣服去洗。
宜玲的婆婆毫無邊界感地入侵夫妻二人的私密生活 /《童話故事下集》劇照
宜玲與丈夫商量過多次搬出去住,但身為 " 媽寶 " 的丈夫曾學友,并不能徹底下定決心離開母親居住。恰此時,婆婆擅作主張把兒子的錢借給侄女念書。女主角感到自己不被當作這個家的一分子,更尖鋭的矛盾一觸即發。
無形的壓力日積月累下,當初戀愛時的粉紅泡泡早就幻滅成一地雞毛。童話故事裏,公主與王子 " 終成眷屬 " 過後,等待他們的,未必是幸福和美滿。
劇中對愛情的發生之初也有所交代——和大部分故事一樣,那更多是一種荷爾蒙和多巴胺分泌,是超越理性的生物學确定,是文藝説法裏 " 心動的感覺 "。
但婚姻站在生理感性和直覺的反面,更多是社會學與經濟學層面的存在。因此,這部劇撕開的第一個浪漫主義騙局就是:從 " 愛情 " 走進 " 婚姻 ",并不是一條線性的、遞進的道路,相反,二者可能在很多方面互斥,甚至可能互為岔路口。
對愛情的發生之初的交代更多是一種荷爾蒙和多巴胺分泌 /《童話故事下集》劇照
一個能竭盡所能滿足你情緒價值需求的人,可能在生活瑣事上缺乏主見。一個温和細心的伴侶,有可能在心智的某些其他方面并不成熟。而人與人之間的微觀個體差異,是擊碎宏觀 " 幸福 " 概念的最後一根稻草。
就像宜玲感慨的那樣," 一件件小事加起來,就像燒開水,會慢慢爆炸 "。
深陷其中的宜玲感慨道,對男人來説,也許婚姻就像球賽," 只有婚前很努力,婚後就覺得達陣了,可以躺平了。可是對女人來説,這不是球賽,而是馬拉松,終點還遠得很,如果你都不努力,只有我自己在跑,那我幹嘛結婚?"
對女人來説婚姻更像是馬拉松 /《童話故事下集》劇照
童話故事裏的 " 有情人終成眷屬 " 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難題鋪散在漫長的餘生。
雖説 " 自由價更高 ",但當我們讨論婚姻的哲學,并不是讨論要在愛情與自由之間作何選擇,而是讨論一個天平如何盡可能達到平衡,如何看待和處理孤獨與陪伴、自我與分享之間的角力。
圍城與旅程
雖然叙述主體是女性,但《童話故事下集》也相對公允地呈現了男性在婚姻 " 圍城 " 裏的心境。
男主下班後與其他已婚男同事聚餐,大家互相傾訴婚姻生活的苦水。男人們下班後不想回家,是因為不想在工作一天後,回家還被老婆敦促着做家務、帶孩子。
因此,才出現了那套流行的 " 車内十分鍾 "。已婚男人将自己關在車廂内,什麼也不做,只是聽歌、玩遊戲、發呆,安靜地度過這獨屬于自己的十分鍾。
即便如此,對丈夫有不滿的宜玲,哪怕偶爾抱怨,但其實是不會離開丈夫的。難以下定決心,是因為目前的生活,仍然有自己留戀的東西。而人正是因為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為何選擇當下的生活,才會不斷陷入進退兩難的角逐和掙扎。這種掙扎的本質,就是人類真實的情感波紋,以及被召喚出來的生命力。
每次與丈夫吵完架,宜玲都會反思:" 我自己一個人不是比較輕松嗎?幹嘛要結婚啊?’跟另外一個綁在一起,真的好累哦。可是如果我們一起渡過難關,我又會覺得有點幸福。可能結婚就是這樣吧,可能結婚不是完全的幸福,可能只有我們一起努力往前進,想辦法更靠近幸福一點而已。"
《童話故事下集》劇照
用更通俗的話來説,一邊忍耐、一邊享受是人性," 既要又要 " 也是人性。對童話故事祛魅的第一步,就是要承認真實的人性。
宜玲在交友軟體上聊天的靈魂友人 Rain 将婚姻比喻為一場長途旅行,最重要的是兩個人的目的地是否一致。這是婚姻成立的基礎。可僅僅是一致還不夠,在漫長的旅途中,有人會渴望休憩一會兒,有人會短暫出神一會兒,整頓一下自己,再回來。
就像宋佳在電影《好東西》裏提到的 " 課間十分鍾 " 的鏡像版,一些偶然的出走、開小差,短暫的停滞以及停滞後的再起步,這些都是長期關系所必要的空隙。
《好東西》劇照
不因這點空隙而封閉整座城池,是成年人面對親密關系的基本心智。
丈夫曾學友與女同事及其兒子玩樂的片刻,宜玲與那個素未謀面的網友 Rain 之間的對話,都是這種出走的間隙和瞬間。
如果用單一的道德審判來要求婚姻數十年如一日,就像那些生怨的婚姻一定得離掉的説辭一樣,空中樓閣地将人提純,将人的境況提純。
而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往往摻雜着許多雜質,它很難被提純,更難以被非此即彼的選項概括。
人間
對于結局最大的争議,在于女主角并沒有在反思過後做出行動上的實際改變。在經歷了内心種種掙扎和困頓之後,她依然選擇在婚姻内留下來,甚至一反前期的自我觀點,忽然產生了生孩子的欲望。
從厭倦婚姻到接納伴侶,從抗拒生育到渴望成為母親,人到中年,重新看見了愛情。這無異于重新跌入了童話故事的浪漫主義騙局,讓自覺受騙上當的觀眾,大呼台劇表面先鋒而内核保守的本質。
豆瓣上有一條高贊的一星觀眾評價道:" 惡心惡心惡心!!!用嘴替開局把我騙進來,然後開始催婚催生、制造可笑到站不住腳的浪漫愛。"
劇中對于生孩子的讨論 /《童話故事下集》劇照
畢竟,劇情前期已經交代宜玲由于自幼被迫帶弟弟妹妹而厭惡當媽,結合 " 長姐如母 " 這種令人窒息的綁架,女主不想生孩子完全是情有可原的。因此,人物心态上的忽然轉變,勢必會打破這種一以貫之的心理觀感。
可鮮少有觀眾,能真正代入女主角的原生家庭處境。在今天的潮流語境裏,理解她的痛苦是容易的。但理解她同時也擁有對親密關系和完整家庭的渴望,卻不那麼容易。
人們渴望在《童話故事下集》裏看見如同斯嘉麗那部電影《婚姻故事》一樣的對婚姻的剖解,看見主角爽文式的打破和逃離。
《婚姻故事》劇照
但這裏預設了一個相當現代主義的先決态度:幸福一定與婚姻無關,符合現代人心中的叙事。
可真實的生活是復雜多面的,是前文提到的 " 既要又要 ",也是包含了人性的私欲、懦弱和徘徊在内的。
兩個人相戀,渴望與對方締結某種具有契約關系的長期連接,這是一種基本的情感需求。若要把《童話故事下集》拍成 " 女性覺醒後決絕離開 " 的爽劇,反而是容易的。在反思的同時保留一份對感情和親情的渴望,卻是危險的。
女主角宜玲在劇中第二集早就一晃而過地概括過了:" 有人説結婚是下地獄,有人説是上天堂,但其實所有人,都在人間。"
其實所有人,都在人間 /《童話故事下集》劇照
實際上,爽文爽劇本來就不是台劇的強項。近幾年内出彩的台灣影視劇,更多也是基于對現實的呈現而非否定,更非形而上的意識突破和創新。
基調陰郁、窺探少年人壓抑内心世界的《陽光普照》,描述東亞女兒成長歷程的《俗女養成記》,聚焦社會法治與新聞倫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觸探娛樂圈形色生态的《影後》,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不露鋒芒。
雖然起調犀利,但最終都維持了相對平衡的情感基準,在愛情、親情與友情之間,力求回歸到一個最大公約數的閱聽人所能接受的基本值。冷靜的管窺過後,編劇反而更願意給人物留一份温情的可能性。呈現真實過後,如何選擇,是主角的事,如何面對和看待,是觀眾自己的事。
如今,冷靜看待婚戀已成主流,但部分流行的讨論,與其説是 " 清醒 ",毋寧説倒更像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麻痹。簡單粗暴的撤回和拒絕機制,只存在于假設構建起來的理論世界,而人類真實情感波紋考慮進去的角逐和拉扯考慮進去,才是真正的人生。
真正的人生是将人類真實情感波紋的角逐和拉扯考慮進去 /《童話故事下集》劇照
《童話故事下集》的确有保留童話故事幻想的 " 嫌意 ",在經歷過一輪心的掙扎後,宜玲也會重新感受到愛情的美好:" 我喜歡你就是你,你讓我就是我,沒有要我改變什麼。…… 也許所謂對的人,可能不符合理想條件,但是願意去愛真正的你,不會因為道路崎岖就輕言放棄。"
從偶像劇裏的完美愛情,進化到願意在現實考驗前做出取舍的愛情,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成長,是另一種對童話故事的祛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