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激情过后,婚姻一地鸡毛,这部剧太真实了,欢迎阅读。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永舟
编辑 | 吴擎
刚过去不久的情人节,一部讲述婚姻故事的台剧悄然上线。
女主角是 2016 年那部著名的纯爱剧集《想见你》的女主角柯佳嬿,继遗憾的青春爱情过后,新剧《童话故事下集》续写了 " 有情人终成眷属 " 后的婚姻生活故事。
与充溢激情、遗憾和赤忱的青春校园爱情比起来,中年人的婚姻是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后者与生育、家庭、生活里的柴米油盐紧紧缠绕在一起,正如此剧的英文名 "I Am Married...But!",如果说,在传统意义上的童话故事里,"marriage" 是爱情的完美结局,在这之后,却还有许多没有答案的 "but" 等着成年人来面对。
相较于自带超现实主义的《想见你》,《童话故事下集》是更为明显的现实主义故事。它将许多爱情之外的东西摆上台面:情侣间的磨合,夫妻的生育任务,婆媳关系,这些要素构成了对爱情的一次祛魅,可在这之后,它反而还要去讨论什么是爱情。
《童话故事下集》将许多爱情之外的东西摆上台面 /《童话故事下集》剧照
台剧擅长以女性主体视角去论述婚姻和家庭生活,但《童话故事下集》与去年那部《不够善良的我们》的阴郁沉重不同,前者的喜剧风格,将叙事口吻巧妙地放置于一种黑色幽默的立场之上,于轻巧中刺痛人。
可两部剧都面临着相似的诟病:女主角在表达对婚姻生活的诸多不满之后,却依然没能踏出围城。清醒的言论只化作怨怼,故事最后,她们依然选择成为童话故事范式里的主角——与王子 " 幸福快乐 " 地生活在一起。
的确,这不是一部符合当下思维惯性的爽剧。它提出了许多切中扼要的现实痛点,却不能明确压迫的来源。它塑造了一个会反思婚姻和生育的女主角,却没有让她完美到符合一切 " 大女主 " 的期待。
可这是真实世界里的婚姻和爱情。" 童话故事下集 ",不是 " 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 ",而是即便生活不如意,也不将逃离和退出视为最佳解决方法。
《童话故事下集》剧照
寻找答案是一个过程,我们也许会用尽一生。而站在终点回头看,即便没有得到最终解,也已经度过了一段丰富的旅程。
而这,大概才是人生的真谛。
" 终成眷属 " 之后
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这句真理不是歌手光良告诉我们的,而是千千万万个生活本身的形态所明示的。
除了极少数财富、自由都充裕到可以抹平现实困境的情况,大部分普通人的婚后生活,都会或早或晚地一地鸡毛。
对于《童话故事下集》里的女主角宜玲来说,婚后生活要处理的首要问题,是与公婆同住。
宜玲的婆婆是那种传统、强势又掺杂点虚伪的婆婆。虽然明面上把儿媳妇当自己人,但仍然处处留心着挑剔和防备。虽然口头上不介意儿子儿媳不生育,但还是会暗戳戳地对儿媳催生。她毫无边界感地入侵夫妻二人的私密生活,会在凌晨五点进房间关空调、倒垃圾和捡衣服去洗。
宜玲的婆婆毫无边界感地入侵夫妻二人的私密生活 /《童话故事下集》剧照
宜玲与丈夫商量过多次搬出去住,但身为 " 妈宝 " 的丈夫曾学友,并不能彻底下定决心离开母亲居住。恰此时,婆婆擅作主张把儿子的钱借给侄女念书。女主角感到自己不被当作这个家的一分子,更尖锐的矛盾一触即发。
无形的压力日积月累下,当初恋爱时的粉红泡泡早就幻灭成一地鸡毛。童话故事里,公主与王子 " 终成眷属 " 过后,等待他们的,未必是幸福和美满。
剧中对爱情的发生之初也有所交代——和大部分故事一样,那更多是一种荷尔蒙和多巴胺分泌,是超越理性的生物学确定,是文艺说法里 " 心动的感觉 "。
但婚姻站在生理感性和直觉的反面,更多是社会学与经济学层面的存在。因此,这部剧撕开的第一个浪漫主义骗局就是:从 " 爱情 " 走进 " 婚姻 ",并不是一条线性的、递进的道路,相反,二者可能在很多方面互斥,甚至可能互为岔路口。
对爱情的发生之初的交代更多是一种荷尔蒙和多巴胺分泌 /《童话故事下集》剧照
一个能竭尽所能满足你情绪价值需求的人,可能在生活琐事上缺乏主见。一个温和细心的伴侣,有可能在心智的某些其他方面并不成熟。而人与人之间的微观个体差异,是击碎宏观 " 幸福 " 概念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像宜玲感慨的那样," 一件件小事加起来,就像烧开水,会慢慢爆炸 "。
深陷其中的宜玲感慨道,对男人来说,也许婚姻就像球赛," 只有婚前很努力,婚后就觉得达阵了,可以躺平了。可是对女人来说,这不是球赛,而是马拉松,终点还远得很,如果你都不努力,只有我自己在跑,那我干嘛结婚?"
对女人来说婚姻更像是马拉松 /《童话故事下集》剧照
童话故事里的 " 有情人终成眷属 " 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难题铺散在漫长的余生。
虽说 " 自由价更高 ",但当我们讨论婚姻的哲学,并不是讨论要在爱情与自由之间作何选择,而是讨论一个天平如何尽可能达到平衡,如何看待和处理孤独与陪伴、自我与分享之间的角力。
围城与旅程
虽然叙述主体是女性,但《童话故事下集》也相对公允地呈现了男性在婚姻 " 围城 " 里的心境。
男主下班后与其他已婚男同事聚餐,大家互相倾诉婚姻生活的苦水。男人们下班后不想回家,是因为不想在工作一天后,回家还被老婆敦促着做家务、带孩子。
因此,才出现了那套流行的 " 车内十分钟 "。已婚男人将自己关在车厢内,什么也不做,只是听歌、玩游戏、发呆,安静地度过这独属于自己的十分钟。
即便如此,对丈夫有不满的宜玲,哪怕偶尔抱怨,但其实是不会离开丈夫的。难以下定决心,是因为目前的生活,仍然有自己留恋的东西。而人正是因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为何选择当下的生活,才会不断陷入进退两难的角逐和挣扎。这种挣扎的本质,就是人类真实的情感波纹,以及被召唤出来的生命力。
每次与丈夫吵完架,宜玲都会反思:" 我自己一个人不是比较轻松吗?干嘛要结婚啊?’跟另外一个绑在一起,真的好累哦。可是如果我们一起渡过难关,我又会觉得有点幸福。可能结婚就是这样吧,可能结婚不是完全的幸福,可能只有我们一起努力往前进,想办法更靠近幸福一点而已。"
《童话故事下集》剧照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一边忍耐、一边享受是人性," 既要又要 " 也是人性。对童话故事祛魅的第一步,就是要承认真实的人性。
宜玲在交友軟體上聊天的灵魂友人 Rain 将婚姻比喻为一场长途旅行,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的目的地是否一致。这是婚姻成立的基础。可仅仅是一致还不够,在漫长的旅途中,有人会渴望休憩一会儿,有人会短暂出神一会儿,整顿一下自己,再回来。
就像宋佳在电影《好东西》里提到的 " 课间十分钟 " 的镜像版,一些偶然的出走、开小差,短暂的停滞以及停滞后的再起步,这些都是长期关系所必要的空隙。
《好东西》剧照
不因这点空隙而封闭整座城池,是成年人面对亲密关系的基本心智。
丈夫曾学友与女同事及其儿子玩乐的片刻,宜玲与那个素未谋面的网友 Rain 之间的对话,都是这种出走的间隙和瞬间。
如果用单一的道德审判来要求婚姻数十年如一日,就像那些生怨的婚姻一定得离掉的说辞一样,空中楼阁地将人提纯,将人的境况提纯。
而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往往掺杂着许多杂质,它很难被提纯,更难以被非此即彼的选项概括。
人间
对于结局最大的争议,在于女主角并没有在反思过后做出行动上的实际改变。在经历了内心种种挣扎和困顿之后,她依然选择在婚姻内留下来,甚至一反前期的自我观点,忽然产生了生孩子的欲望。
从厌倦婚姻到接纳伴侣,从抗拒生育到渴望成为母亲,人到中年,重新看见了爱情。这无异于重新跌入了童话故事的浪漫主义骗局,让自觉受骗上当的观众,大呼台剧表面先锋而内核保守的本质。
豆瓣上有一条高赞的一星观众评价道:" 恶心恶心恶心!!!用嘴替开局把我骗进来,然后开始催婚催生、制造可笑到站不住脚的浪漫爱。"
剧中对于生孩子的讨论 /《童话故事下集》剧照
毕竟,剧情前期已经交代宜玲由于自幼被迫带弟弟妹妹而厌恶当妈,结合 " 长姐如母 " 这种令人窒息的绑架,女主不想生孩子完全是情有可原的。因此,人物心态上的忽然转变,势必会打破这种一以贯之的心理观感。
可鲜少有观众,能真正代入女主角的原生家庭处境。在今天的潮流语境里,理解她的痛苦是容易的。但理解她同时也拥有对亲密关系和完整家庭的渴望,却不那么容易。
人们渴望在《童话故事下集》里看见如同斯嘉丽那部电影《婚姻故事》一样的对婚姻的剖解,看见主角爽文式的打破和逃离。
《婚姻故事》剧照
但这里预设了一个相当现代主义的先决态度:幸福一定与婚姻无关,符合现代人心中的叙事。
可真实的生活是复杂多面的,是前文提到的 " 既要又要 ",也是包含了人性的私欲、懦弱和徘徊在内的。
两个人相恋,渴望与对方缔结某种具有契约关系的长期连接,这是一种基本的情感需求。若要把《童话故事下集》拍成 " 女性觉醒后决绝离开 " 的爽剧,反而是容易的。在反思的同时保留一份对感情和亲情的渴望,却是危险的。
女主角宜玲在剧中第二集早就一晃而过地概括过了:" 有人说结婚是下地狱,有人说是上天堂,但其实所有人,都在人间。"
其实所有人,都在人间 /《童话故事下集》剧照
实际上,爽文爽剧本来就不是台剧的强项。近几年内出彩的台湾影视剧,更多也是基于对现实的呈现而非否定,更非形而上的意识突破和创新。
基调阴郁、窥探少年人压抑内心世界的《阳光普照》,描述东亚女儿成长历程的《俗女养成记》,聚焦社会法治与新闻伦理的《我们与恶的距离》,触探娱乐圈形色生态的《影后》,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不露锋芒。
虽然起调犀利,但最终都维持了相对平衡的情感基准,在爱情、亲情与友情之间,力求回归到一个最大公约数的閱聽人所能接受的基本值。冷静的管窥过后,编剧反而更愿意给人物留一份温情的可能性。呈现真实过后,如何选择,是主角的事,如何面对和看待,是观众自己的事。
如今,冷静看待婚恋已成主流,但部分流行的讨论,与其说是 " 清醒 ",毋宁说倒更像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麻痹。简单粗暴的撤回和拒绝机制,只存在于假设构建起来的理论世界,而人类真实情感波纹考虑进去的角逐和拉扯考虑进去,才是真正的人生。
真正的人生是将人类真实情感波纹的角逐和拉扯考虑进去 /《童话故事下集》剧照
《童话故事下集》的确有保留童话故事幻想的 " 嫌意 ",在经历过一轮心的挣扎后,宜玲也会重新感受到爱情的美好:" 我喜欢你就是你,你让我就是我,没有要我改变什么。…… 也许所谓对的人,可能不符合理想条件,但是愿意去爱真正的你,不会因为道路崎岖就轻言放弃。"
从偶像剧里的完美爱情,进化到愿意在现实考验前做出取舍的爱情,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成长,是另一种对童话故事的祛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