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被嫌棄的東亞女兒們,就像安陵容,歡迎閲讀。
母女關系可能是所有關系中最復雜難解的一種了。
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説,女兒是母親最激烈的批判者和最狂熱的擁護者。母親和女兒,有着天然的血緣親近,又有着同屬于 " 她 " 的性别連接,但卻不總是温柔美好的,充斥着愛與恨的糾葛。
近兩年我們熱衷于讨論母女關系,因為看到了母職之下的奉獻與壓抑,看到了被囿于家庭的矛盾與不甘,也看到了作為女性本身被隐去的自我與可能性,而這些随着 " 傳統 " 的慣性,一代一代地從媽媽傳遞到女兒身上,我們今天所經歷的一切,媽媽曾經也都經歷過。
圖源 / 綜藝《是女兒是媽媽》官博
在熱播綜藝《是女兒是媽媽》裏,我們看到了四種不同相處模式下的母女關系,但最令人眼熟、甚至感同身受的是陶昕然與她的母親,一個是身為教師的打壓與鞭策,一個是長久得不到肯定的反叛與掙扎。
怪不得,安陵容演得如此有代入感。那些同樣從小被嫌棄、要争氣的東亞女兒們,都是安陵容。
1
" 你小時候挨過揍嗎?"
面對這個提問,在《甄嬛傳》裏展現出卓越表演能力的 " 安陵容 " 陶昕然,卻選擇了沉默,但終究還是沒有忍住擦眼淚的手。
直到坐在她身側的媽媽笑着説可以控訴,陶昕然才輕聲説 " 挺多的 " ——有一次考試只得了 98 分,媽媽責怪她丢了 2 分,就揍了她一頓,還有一次考了全班第四,媽媽怪她跌破前三名,又打了她一頓。
其實,在影視鏡頭之外的陶昕然看起來并不太像安陵容,她自信、直爽又大方,絲毫看不出 " 安小鳥 " 式的怯懦和自卑。但在這檔《是女兒是媽媽》的綜藝節目裏,我們卻能夠清晰地從她看向母親的目光中的等待與依從,但又奇怪地夾雜着本應該是母親對孩子的關懷和照顧。
圖源 / 綜藝《是女兒是媽媽》官博
果然,後來的節目中也出現了這種照護感的來源:陶昕然的媽媽前兩年連生大病,心髒搭了四個支架,又突發腦梗,左邊的手和腳都癱瘓了,而她之所以能恢復得這麼好,多虧了家人的照顧,最大的功臣就是女兒。在她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都是女兒在身邊照顧她,沒有半點嫌棄,她感恩女兒的孝順,所以她要好好活下去。
怪不得,在琢磨安陵容這個角色時,陶昕然應該還是找到了一些共鳴。在這檔綜藝的評論區,點贊數最高的一條評論説:" 這麼可怕的家庭教育,怪不得把自卑又敏感的安陵容演得這麼有代入感。"
有人説,有了孩子之後的媽媽,是既有了軟肋,也有了盔甲。但很顯然,在這段母女關系中,那個不斷被嚴格要求的女兒,最終學會了在漫長的歲月中,自己長出了盔甲。
2
《甄嬛傳》播出十多年,曾經被罵得最慘的安陵容,如今卻是最為網友們共情的,因為她确實在講一個普通人的求生與掙扎——如果你姿色一般、家室無靠,你究竟如何才能在人世險惡中生存下去?
已經有人給安陵容寫起了重生文:假如安陵容沒有中選秀女,她的人生會怎麼樣?幻想她在京城開起了自己的脂粉鋪子,并覓得 " 一生一世一雙人 " 的良人。但殘酷的是,這種幻想即便是在小説中也不可能實現。因為她身後還有拖累她的安比槐,還有内心那個想要通過争寵來幫助母親争一口氣的女兒。
圖源 / 綜藝《是女兒是媽媽》截圖
陶昕然在成長過程中的遭遇是類似的。當她説出自己經常被挨打的事情之後,她的母親的回答,在旁人看來依然是在逃避——沒考到 100 分,是因為粗心還是沒掌握相應的知識點,如果是沒掌握她可以重教,如果是粗心就太不應該。
身為老師的她,對女兒寄予厚望,按照她的規劃,女兒的主線任務是重點中學 - 重點大學,支線任務是學舞蹈提升氣質。更細節一點:凡事一定要争第一。因為她自己是老師,如果女兒的成績考不過别人,她會覺得臉上無光。
可想而知,這必然會導致女兒的反叛。後來二者之間就一直存在巨大的衝突,到了陶昕然決定去學表演時更是達到了巅峰。
後來,在《甄嬛傳》火了之後,陶昕然抱着證明自己、" 懲罰 " 母親的心态,電話告知她:" 媽媽,我成為今天的我,是因為我自己,不是因為你教育的成功。"
但後來,陶昕然又認為這是一個愚蠢的決定,當她自己成為母親之後,她開始體諒當時的母親,并認為自己有責任保護她。
母女關系的緩和,對于雙方來説都是打開硬殼的嘗試。和解,當然是件好事。但這種和解終歸還是充滿了遺憾。起碼從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雙方表達來看,陶昕然付出的,顯然還是要更多——她還在反思自己的過去和錯誤,認為很多時候還是由于自己做得不夠好,沒有體諒到當年母親的痛苦。
而這才是這種類型關系中真正令人不安的地方:在年少時的她尚且還保有反抗和一較高下的心思,但成為成年人之後,她除了學會自己治愈自己,依然别無選擇。
3
争氣,是東亞母女關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詞。
盡管全人類在母女關系的相處上各有各的矛盾,但在東亞母女相處中,這個詞出現的過于高頻了,可能是最具有東亞文化特色的概括。
另一個體現這種情緒的,是許多女孩子甚至連名字都被叫做 "勝男"。
為什麼要争氣?
奧麗亞娜 · 法拉奇的名作《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中講述了對于父權的思考與反叛,它本質上是另一個娜拉出走之後的思考和獨立意識的覺醒。但中式的叙事是不同的。
女作家吳曉樂在她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中寫道:不怪你了,若去除人世紛擾,我相信你可以更專心地珍惜你的性别。不生氣了,因為我清楚,你老家餐桌上的雞腿跟蛋,從來也不屬于你。
圖源 / 綜藝《是女兒是媽媽》截圖
是的,父權在這裏最明晰的體現不是一個家庭中父親扮演的角色,而是來自外界對于男女性别認知的失衡所為母親和女兒心裏施加的無處不在的壓力。因為你是女孩,所以你要更争氣,因為你是女孩,所以你要幫媽媽挽回沒有生出男孩的面子。這是争氣的底層心理邏輯。
男女傳統觀念造成的影響,絕不僅僅體現在如今一些地方極度失衡的生育率上,同樣體現在許多家庭日復一日的觀念影響上。那些在後來終于得以走出家庭桎梏、不願意成為争氣的那一個的女兒,最後無非是這麼幾條路:
要麼不婚不育保平安,要麼在潛意識中復制自己的原生家庭,延續這種不平等;當然還有一種,是陶昕然式的——在她自己的女兒出生之後,她嘗試用自己小時候更為盼望的方式去重新教導女兒。
陶昕然説,最近的入學考試裏,女兒何陶考得很糟糕,那一刻陶昕然憤怒了,但之後她迅速反思:" 你的渴望是什麼?"" 她一定不可以是我生命的延續,雖然我們一生都走不出我們的母親,但是我還是希望她成為她自己。開心就好了。"
幸福的人一輩子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愈童年。在電視劇中我們已經看過太多這樣的現實投影了,從蘇明玉到樊勝美再到安陵容,相信所有在童年經歷過 " 勝男 " 與 " 争氣 " 要求的媽媽們都能理解這種反思,她們正在試圖通過養育女兒,去對抗過去和外界的壓力,并試圖治愈那個童年充滿缺憾和壓力的自己。
4
在東亞傳統性别文化所帶來的壓力的最底層,其實還是獨立精神的缺失。
類似法拉奇給孩子的信中的反思,在東亞文化中是極為稀有的,她探讨的是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父母有沒有權力在沒有尋得同意的前提下将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父母能不能把自己的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并給予足夠的尊重?
個體覺醒、尊重自由意志,與要求服從、孝順、集體主義的東亞文化背道而馳。父子君臣的關系之下,處于更低層級的母女關系更是已經幾乎到了被徹底物化的程度,就連網文的嫡庶之争中,嫡出小姐都往往被視為家族權力的工具,可見侵襲之深。
圖源 /《圓桌派》
有人曾經講過這麼一段故事,印度有一位智者名叫薩古魯(Sadhguru)。有一次一位信徒向他提問:在做關于孩子的選擇的時候,到底哪些選擇應該由我們做,哪些選擇由他們自己做。
薩古魯反問他:你為什麼要替孩子做決定呢?
信徒一愣,説:這不是我們做父母的的責任嗎?薩古魯思考了一會兒,給出了這樣一段解答: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的是:你的孩子只是通過你而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并不是你的财產,也不是讓你呼之而來揮之則去的。如果你把他們當成你的财產,或是你對未來的投資,這是對造物主和創造本身的一種亵渎,是會為此付出代價的。
作為一位母親,我自己在教育女兒的時候,常常就會勸導自己克服替她做決定的衝動。這可能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我想這應當成為父母修養的一個開始。
每當想要越俎代庖、以為你好的名義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的時候,我都會想起紀伯倫的那首《孩子》——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裏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将弓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着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改變過去東亞女兒走向安陵容的一生,或許就應該從我們這一代母親開始。
編輯 | Rachel
文 | 陳白(資深媒體人)
圖源 | 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