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自主品牌6月銷量看點:理想首破3萬,長城開始摘碩果,歡迎閲讀。
2023 年 6 月銷量陸續出爐,自主品牌的表現究竟如何?
撰文丨江楓
責編丨李汶倩
設計丨 PinZow
剛步入 2023 年 7 月,眾多自主品牌就迫不及待地公布了自家的最新銷量數據,其中就有備受關注的比亞迪。除了依舊狂奔的比亞迪,長城、理想的 6 月新能源銷量也頗有看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那些已經公布銷量數據的自主品牌在 6 月份的具體成績。
比亞迪首破 25 萬輛
在比亞迪突飛猛進之後,它的月度銷量成績,自然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2023 年 6 月,比亞迪銷量首破 25 萬輛,達 253046 輛,其中乘用車銷售 251685 輛,同比增長 88.2%。2023 年 1-6 月,比亞迪乘用車累計銷量已達 1248161 輛。要知道,比亞迪 2022 年共銷售新車 1868543 輛,所以今年的進步還是非常大的。
比亞迪銷量在 2023 年持續狂飙,與陸續出爐的冠軍版車型有很大關系。與之前的車型相比,冠軍版車型往往顯得更有吸引力,比如價格進一步下探的漢 DM-i 冠軍版。諸多誘人的冠軍版車型登場,讓比亞迪的月度銷量在 6 月份達到了新的高度。
其實,一路狂飙的還有廣汽埃安。6 月,廣汽埃安銷售新車 45013 輛,與上個月基本持平,同比增長 86.7%。2023 年 1-6 月,廣汽埃安累計銷量達 209336 輛,同比增長 109%。7 月 3 日,純電中大型車昊鉑 GT 正式登場,它的到來,有望進一步推動廣汽埃安銷量增長。
長城的潛力不可小觑
比亞迪在前面狂奔,長城則在後面奮力直追。今年 4 月,中大型插混 SUV 魏牌藍山正式上市(5 月銷售 5136 輛)。5 月,被寄予厚望的哈弗枭龍和哈弗枭龍 MAX 正式登場。在剛過去的 6 月份,哈弗枭龍系列交出了 6098 輛的好成績,環比增長 97%。至于魏牌,其 6 月銷量為 6602 輛。
在哈弗枭龍系列、魏牌藍山等車型的助力下,長城新能源乘用車的 6 月銷量達到了 26643 輛,同比增長 110.1%。與比亞迪相比,長城的新能源銷量依舊處于明顯的劣勢,但枭龍系列、藍山車型的順利熱賣,讓人不得不期待長城接下來的表現。
新勢力理想首破 3 萬輛
在造車新勢力這塊,理想的表現非常亮眼。6 月,理想汽車的月度交付量首次突破 3 萬輛,達到了 32575 輛。如今,理想已向市場推出理想 L7、理想 L8 以及理想 L9,它們的備受追捧,讓理想的交付量首破 3 萬輛,再創新高。伴随着交付量的提升,理想的财報也勢必會愈發好看。
主打高性價比的零跑和哪吒在 6 月均交付過萬,其中零跑交付 13209 輛,創歷史新高。具體車型方面,零跑的 C11 車系在 6 月交付了 8900+ 輛,是銷量的主要貢獻者。據悉,零跑 C01 增程版将會在今年三季度發布,它的到來,有望讓零跑的交付量再上一層樓。
哪吒在 6 月交付新車 12132 輛,環比同比均有所下滑。其中,電動跑車哪吒 GT 在 6 月交付了 1298 輛。很顯然,哪吒 GT 沒有成為哪吒最強的銷量支柱,而這與車型的個性定位有關。哪吒 GT 雖然比較親民,但電動跑車的定位注定它無法成為多數人的選擇。如果哪吒想要實現銷量的快速增長,最好推出更多主流新品。
也許是受官降的影響,蔚來在 6 月實現了交付量的大幅環比增長。具體來看,蔚來 6 月交付新車 10707 輛,環比增長 74.0%。2023 年 1-6 月,蔚來共交付新車 54561 輛。官方透露,全新 ES8 已于 6 月 28 日開啓交付,而全新 ES6 的 7 月交付将加速。蔚來的 7 月交付量值得我們期待。
跟蔚來一樣,小鵬也在 6 月實現了環比增長。6 月,小鵬交付了 8620 輛新車,環比增長 15%。截至 6 月 28 日,純電中型轎跑 SUV ——小鵬 G6 的訂單量已達 35000 輛。小鵬 G6 的順利交付,或将意味着小鵬交付量的暴漲,讓我們拭目以待。
極氪穩居高端行列
看完了蔚來、理想,我們再來看看極氪、岚圖等高端品牌。2023 年 6 月,極氪交付新車 10620 輛,同比增長 146.9%。極氪之所以能在 6 月實現交付破萬,與極氪 X 的正式交付有一定關系。極氪 X 定位純電緊湊型 SUV,入門售價不足 20 萬元,剛于 6 月 12 日開啓交付。
與極氪相比,岚圖和阿維塔的 6 月交付量就少了很多,其中岚圖在 6 月交付新車 3007 輛,保持穩定發揮,而阿維塔在 6 月交付了 1753 輛阿維塔 11。據悉,阿維塔将在下半年推出品牌的第二款車型,屆時交付量有望實現新的突破。
在新能源車型深受歡迎的當下,不少自主品牌都在 6 月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尤其比亞迪成績比較出色。當然,遙遙領先不代表可以完全懈怠。長城作為追趕者,正拿出諸多強悍的產品,試圖奪取更多新能源市場份額。或許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親自目睹新能源市場發生新的巨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