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一個關鍵數據透視“經濟家底”,江蘇為何逆勢下降?,歡迎閲讀。
5 年一次的經濟普查,是對國民經濟進行的一次 " 全面體檢 " 和 " 集中盤點 "。
去年底,全國數據已經公布。今年以來,省份數據也陸續出爐,我們得以在 GDP 數據之下,更深入地觀察各省的經濟情況。
根據城市進化論梳理,截至目前,已有至少 20 個省份公布了省級層面的第五次經濟普查(下稱 " 五經普 ")公報。
其中,有一項重要數據是從業人員數量。已公布數據的省份中,絕大部分第二產業和服務業法人部門從業人員(下稱 " 二三產從業人員 ")都在增加,但有兩個例外——北京和江蘇的二三產從業人員在 5 年之間反而減少了。
北京情況較為特殊,近年來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但作為中國經濟第二大省的江蘇,其 GDP 增速常年高于全國,為何二三產從業人員卻下降了?江蘇的就業和經濟結構在發生什麼變化?
一、二產分化
與第四次經濟普查相比,五經普全國法人部門二三產從業人員增加了 4574.8 萬人,漲幅 11.9%;其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減少 826.3 萬人,下降 4.8%;服務業從業人員增加 5401.2 萬人,增長 25.6%。
也就是説,全國二三產從業人員總量在增加,但二產從業人員下降,三產從業人員上升。不過從數據來看,二產從業人員下降并未導致第二產業增加值下降。
5 年間,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上升了 32%,增長力來自于制造業機械化及自動化。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姚洋此前接受我們采訪時所説——制造業的就業吸納能力正越來越弱。
分省份來看,二產從業人員變化趨勢并不一致。已公布五經普公報的 20 個省份中,有 12 個省份二產從業人員下降,8 個省份在上升。
二產從業人員下降的省份中,江蘇、浙江、天津、北京、重慶降幅在 10% 以上,福建的降幅在 20% 以上;上升的省份中,内蒙古、寧夏、陝西、雲南等地漲幅較高。
二產從業人員有升有降,但這些省份(除天津外)的第二產業增加值都在上升。2018 年至 2023 年,内蒙古第二產業增加值上升最高,漲幅超過 70%,寧夏、雲南、甘肅、浙江、重慶的漲幅也在 40% 以上。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二產從業人員降幅較大,同時第二產業增加值漲幅也較大;相比之下,廣東同樣作為工業大省,卻與經濟體量接近的江蘇情況不一。廣東的二產增加值漲幅低于江蘇,但二產從業人員仍在上升。
而如果把三產從業人員算上,絕大部分省份二三產從業人員總量都在增加,除了江蘇和北京。
北京自 2014 年開始疏解非首都功能,因此二產從業人員下降并不令人意外。據國家發改委數據,2014 年至 2024 年,北京疏解了一般制造業企業 3000 家,疏解提升區網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 1000 家。
而江蘇為何下降,要從更具體的數據入手。
二、逆勢下降
江蘇省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顯示,2023 年末,江蘇省第二產業和服務業法人部門從業人員 3881.6 萬人,比 2018 年末減少 47.6 萬人,下降 1.2%。
具體來看,江蘇服務業從業人員 1930.6 萬人,增加 343.3 萬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 1951.0 萬人,減少 390.8 萬人,下降 16.7%。
數據來源:江蘇省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
但二產從業人員下降、三產從業人員上升,是多數省份的趨勢,只不過江蘇的二產從業人員降幅過于大,導致三產從業人員的增幅難以彌補。
關鍵的問題在于,為何江蘇二產從業人員下降如此多?
我們梳理發現,江蘇二產法人部門從業人員數量最多的前三大行業中,制造業下降了 76.9 萬人,建築業下降了 305.9 萬人,批發和零售業上漲了 61.3 萬人。
數據來源:江蘇省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
也就是説,江蘇從業人員減少量最主要來自建築業。
細分行業中,房屋建築業下降最多,5 年時間減少了 291.7 萬人,另外土木工程建築業下降了 14.6 萬人,建築安裝業下降了 11.2 萬人,建築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築業增長了 11.6 萬人。
數據來源:江蘇省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
從性别來看,江蘇女性從業人員相比于上一次經濟普查上漲了 100 萬人,而男性從業人員下降了 148 萬人,這也符合建築業工作人員主要以男性為主的特征。
全國而言,建築業從業人員同樣在快速下降,2018 年為 5808.9 萬人,2023 年已降至 5115.9 萬,下降了 693 萬人。江蘇建築業減少的 305 萬人,占到了全國減少量的 44%。
建築業從業人員減少,與房地產市場下行密切相關,建築設計、土木工程等專業畢業生也面臨就業難問題。
三、產業調整
江蘇共有 13 個地級市,并非所有城市的從業人員都在下降。
經濟普查公報顯示,蘇南 5 地的二三產從業人員全部上漲,其中南京上漲最多将近 100 萬人,蘇州、無錫從業人員均上漲了 50 多萬。蘇北地區中,徐州、連雲港的從業人員上漲,但淮安、鹽城下降。
而蘇中地區則全面下降,特别是南通,二三產從業人員下降了 100 萬人,揚州和泰州也下降了将近 70 萬人。
南通建築業發達,素有 " 南通鐵軍 " 之稱,其建築業總產值超萬億元,是當地支柱產業之一。南通市統計局官網 2023 年底曾發布一篇題為《南通建築業轉型更新研究》的文章,其中提到,截至 2022 年底,南通有 25 家企業獲得國家住建部總承包特級資質,數量位居江蘇省第一。
該文章稱,南通建築企業業務主要集中在房屋建設領網域,對房地產業發展依賴性較強;房地產市場下行,建築業作為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難以 " 獨善其身 "。
實際上,南通在 2023 年已經出台了促進建築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在堅守建築業主業的基礎上,要改變以房建為主的單一建築產業結構,計劃推動建築業企業向大型基礎設施領網域轉型,并鼓勵企業出海尋求機會。
結果來看,建築業下滑并未對南通經濟造成太大影響。兩次經濟普查的 5 年間(2018 年至 2023 年),南通 GDP 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名義)為 6.99%,在江蘇省内排名第四,高于南京、無錫、蘇州等地。
最近幾年,江蘇全省經濟保持了較高增速,2024 年 GDP 達到 13.7 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與第一經濟大省廣東(14.2 萬億元)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有學者認為,江蘇 GDP 可能在幾年内超過廣東,也有專家認為雙方将呈現 " 你追我趕 " 的局面。
與此同時,江蘇 2024 年人口零增長,其老齡化程度排全國第七。與之相比,2024 年廣東增長了 74 萬人,浙江增長了 43 萬人,增量分列全國第一、第二。
江蘇在人口零增長、從業人員下降的情況下,經濟體量仍在逼近廣東。
最近幾年,江蘇新興產業發展迅速,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動力。根據五經普公報,其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的規上工業企業法人部門數,相比于四經普均上漲了 70% 以上,開展 R&D 活動的企業數量上漲了 41.7%,R&D 經費支出上漲 63.1%。
其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新材料產業企業數量占比最高,将近 1/4;高端裝備制造業、綠色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等企業也較多。最新數據顯示,2024 年,江蘇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已達 41.8%。
江蘇的目标,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城市進化論 (ID:urban_evolution),作者:唐俊,題圖來自: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