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職場上的坤媽:你遭遇過「過度管理」嗎?,歡迎閲讀。
文丨 Sean Ye 圖丨源自網絡
全文 3000 字,建議閲讀時間 8 分鍾
✎ 寫在前面
這幾天全網都在聊某個明星的八卦。
大意是這位明星 KTV 豔遇,女方卻懷孕了,于是讓人打胎。但明星媽媽懷疑兒子被坑,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所以專門請了私家偵探去調查女方。
結果曝光後,女方把事情捅出來了。
很多人喜歡吃明星的瓜,但我的角度不太一樣,我看到的是過度管理。
做媽的要操心自己兒子,自然是可以理解;但最後的結果反而不見得更靠譜。
職場上類似的事情很多,有不少管理者天然對員工做的事情有各種擔心,不得不親力親為,上手做很多事情。
但效果未必會很好。
作為管理者,關注問題,不如關注人——問題是無休無止的,而關注人,人可以幫你更好的解決問題。
1
過度管理的領導風格
美國一位領導力專家,福布斯專欄作家 Mark Murphy 把領導類型抽成四種:
1. 實用型(Pragmatist)
對工作要求很高,對自己和下屬的要求也很高。往往是細節控狂人,一個細節上可能把下屬搞到抓狂。
對新人來説,和這種領導共事很辛苦,壓力山大。但成長可能也很快,當然扛不住壓力的話,新人很可能受到很大的受挫感。
2. 創新派(Idealist)
創新派永遠充滿活力,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潛力。
他希望團隊都能和自己一樣去學習去成長。
和創新派領導相處,沒有太多條條框框,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天馬行空和頻繁的頭腦風暴,可能會讓下屬無所适從。
3. 大管家(Steward)
管家派可能并不是企業裏最有性格魅力的領導,但是他們是企業的基石,講究流程和制度,屬于傳統的老派管理風格。
和他們工作,員工有安全感,雖然個人閃光的機會不多,但團隊成功的幾率很高。
4. 好好先生(Diplomats)
好好先生類型(直譯為外交官型)的領導,看重社交和團隊氛圍。他們就像團隊的粘合劑,把團隊捏合成一個整體。他們不會給下屬太多挑戰,也不願意看到團隊中有人不開心,傳統意義上的員工滿意度調研裏,這種領導帶出的團隊,滿意度通常是最高的。
按照傳聞的描述,這位媽媽,就是典型的實用型管理者。
她不相信兒子能夠很好解決問題,她有自己的判斷——對方可能是來坑我兒子的。
而她的行事邏輯,也是完全這個判斷在推進,無論是補償談判,還是私家偵探跟蹤,某種程度上是為了證明自己兒子的判斷不準。
工作中類似風格的領導,不少見。
我在獵頭公司的時候,就遇到過這樣的管理者。
他們本身很優秀,擁有豐富的從業經驗,但在升任團隊 leader 之後,也很願意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希望團隊成員都能復制自己的成功。
但是,希望團隊成員能夠成功,可以理解。就像這位媽媽一樣,不可能想給自己的兒子添亂。
但希望團隊成員復制自己的做法,未必行得通。
适合你的工作方式,未必适合你的下屬。
所以,我最常見的就是優秀的獵頭顧問在升任管理崗位後,卻很快發現團隊人員紛紛跑路,業績完不成,自己也不得不黯然離開。
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職場人有不同的工作方式,作為 Leader 應該接受這一事實,而非要求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模式去推進工作。
放在 20 年前,我會認為這種 Leader 适合帶新人。令行禁止,幫助新人養成一個良好的工作習慣,新人未來可能受益一輩子。
但如今,我的觀點變了。
這種管理方式會嚴重挫傷下屬的積極性、創造力和參與感,如今的年輕人,更看重企業提供空間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找到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2
掌控欲 vs 安全感
這位媽媽為什麼不信任自己的兒子能處理好事情?
一定程度上來説,她要掌控一切。
我能理解,畢竟兒子是大明星,塌房的損失太大,需要做到萬無一失。
很多 Leader 的情況也類似。
很多人認為 Leader 是更為自信,更優雅,能力更強,但事實上,Leader 也會焦慮,也會缺乏安全感。
業績自己要背,完不成可能要背鍋,而業績能不能完成,靠的是下屬的努力,你説誰能 100% 做到心裏不慌?
但缺乏安全感,不是我們用細節折磨下屬的理由。
我遇到過一位咨詢行業的管理者,典型的完美主義者。
作為一位單身中年女性,她要求下屬,無論是工作時間還是休息時間,都完全按照她的工作節奏做事,包括:
假期随叫随到,消息必須秒回,她安排的任務必須立即執行;
工作内容完全按照模板化要求來,下屬不能有丁點創新;
所有人對工作 / 客户的熱情都必須對标她自己,不能有差距
她的下屬常年不敢談戀愛,不敢旅遊,不敢離開自己的電腦。因為她随時可能發來工作指令。
可以説,職場起碼得邊界感,她一點都沒有,就差沒從下屬被窩裏拽人出來了。
這事情的離譜之處不僅在于此,她帶的是一個「咨詢團隊」——作為有經驗有能力的咨詢顧問,往往需要一定程度的自主權和靈活處理的權利。
但她不給——給了的話,自己就沒有安全感。
結果并不好,她會一直和下屬發生衝突。
因為下屬不可能完全按照她的要求做每件事,于是她會更缺乏安全感,會大段語音轟炸下屬,帶來更多的上下級矛盾……
如今,就算職場新人,也接受不了這樣的上司了。
3
關注人 vs 事
在 Randstad,我認識了一位很棒的獵頭同事,後來她自己創業做了自己的獵頭公司。
我問她是如何管理下屬業績的。
她的回答很有趣:
我在招人上要求很嚴格,一定要招價值觀相近,我們互相認可的人。
一旦入職後,具體業務怎麼做,我不管,我只看 ta 的一些核心數據,如果核心數據與我們的預期有差距,我們再看 ta 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我們能怎麼幫助 ta。
這個角度值得所有管理者學習。
她關注人,而非關注事情。
無論是創業,還是在企業裏做管理者帶團隊,我們每天都會遇到數不清的問題。
平庸的管理者關注這些具體的事,一件件搞定,直到把自己累死——每人每天就 24 小時,能搞定多少事情,是數得出來的。
優秀的管理者關注人,然後用人來解決事情。如果一個人能幫你解決 10 件事,那麼 20 個人就是 200 件事。
關注人帶來的回報,遠遠大于關注事情本身帶來的回報。
前提是,你得相信人。
就拿明星豔遇這件事來説,親身經歷的明星本人,從 KTV 唱 K 開始,到聊天,到兩人產生好感,到凌晨 OOXX ……
他自己作為親歷者,應該有一個起碼的判斷:這事情到底是不是騙局。
然後一個長者,仗着自己豐富的「人生經驗」來否定他的判斷……
我拿職場中的客户下單舉個例子。
從前期溝通,到遞交方案,到競标整個流程做下來,任何銷售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判斷:這單成功的可能性多高。
作為管理者,如果你不信任下屬,那麼你就得跟着銷售一起跑客户,然後在過程中磨合你和下屬的信任關系。
你不能坐在辦公室裏,聽完下屬的匯報後,告訴 ta,你的人生經歷不夠,這事多半有詐,還是我去親自操盤一下。
這樣又累又不讨好。
兒子會覺得我一個 25 歲的成年人,我媽還不信我,她想咋樣就咋樣,我也不管了。
下屬會覺得得不到信任,就喪失了工作動力——你説啥是啥,我就安心做一個算盤珠子。
✎ 寫在最後
過往我吐槽過很多管理風格的領導,比如:
《》
《》
《》
但相比之下,過度管理,是管理者最容易犯的錯誤。
這種管理方式,很容易得到管理者自己的認可——畢竟我當年是這麼成長起來的,為什麼别人不能復制我的成功呢?如果不行,那就再努力復制一下呗
抱歉,真不一定可以。
這種管理方式不僅傷害員工,也傷害管理者本人。
你在職場上看看,那些習慣于關注身邊的人的領導,往往走得更遠;而缺乏安全感,過度焦慮,過度關注事情的領導,往往到處救火,下屬關系一團糟,業績也未必能一直好。
還是那句話,平庸的管理者關注事,優秀的管理者關注人;平庸的媽媽在幫兒子平事兒,優秀的媽媽教出來的兒子不會惹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