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靠譜,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筆記俠 ,作者少将
作者:少将
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1
靠譜的本質
網上有一個熱門話題:" 為什麼職場中,那些脱穎而出的往往不是聰明人,而是靠譜的人?"
高贊回答是:" 因為這些人靠得住,有擔當。和他們合作從不用擔心掉鏈子。"
靠譜,是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靠譜的人,下級擁戴,同級支持,上級喜歡。
那麼,什麼是靠譜?
一句話來説,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對外不斷交付确定性,對内不斷迭代人生算法。
這也是我們常説的:先做人,再做事。
但是,要做到靠譜,并不簡單。
舉個例子。辦公室裏的某位同事,手裏有一大堆工作,每天都老忙碌了。這種工作滿滿的人,算靠譜嗎?
不一定,對吧。能稱之為靠譜的人,承擔任務只是一方面,工作結果也很重要。
換句話説,靠譜的人,一定能把事閉環。
那好。既能承擔任務,又能拿出結果,這樣的人該算靠譜了吧?
不一定。這又為什麼?
因為靠譜是分層次的。能把事完成,僅是低層次的 " 對事靠譜 "。
舉個例子。在職場中有一些人,每天機械式地做完手頭該做的事,對其他的不管不問。也就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把自己活成一個只動手、不思考的機器人。
他完成了工作的閉環,也拿出了結果。但你會怎麼評價他?
大概率是 " 這個人做事勉強算靠譜 "。
所以,我們需要分清靠譜的層次,擺脱低層次,走向高層次。從 " 事的靠譜 ",變成 " 人的靠譜 "。
當你個人與 " 靠譜 " 二字綁定在一起,就不受環境、職業、崗位的約束,始終能得到别人的信賴。
靠譜,分為 4 層:收到做到,説到做到,想到做到,知道做到。我們一個一個來聊。
2
收到做到,就是執行力強
所謂收到做到,就是執行力。不推诿、不拖延,不談理由、不找借口。
但很多時候,一些人所謂的執行力,是指那些按流程就能做好的事。
有清晰的工作步驟,有配備的團隊資源,有明确的衡量标準,只需要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
這樣的情況,你評價他會用 " 執行力強 " 嗎?大概率是 " 能按流程完成本職工作 "。僅此而已。
所以,執行力雖然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要做到并不簡單。
舉個例子。某公司的一位部門經理,上級交代給他一項任務,但是他的團隊中沒人有過此類經驗。他應該怎麼辦?
跟上級解釋,然後把任務推掉。可以嗎?
或者照葫蘆畫瓢,把煩惱扔給他的下級,讓下級負責把任務完成。可以嗎?
當然可以。但是這樣的話,他的上級恐怕很難把他看作靠譜的人。
那麼,這位部門經理如何做才算靠譜呢?
收到做到。既然任務已經來了,那就想方設法完成。
比如,在公司内外,尋找有此類任務或接近性任務經驗的人,然後請教方法;或者尋求外包人員的幫助,等等。
盡力去做,就算最後難以完成,上級也能諒解。退一步來説,這樣你也能拿出一個有説服力的理由。
也就是説,上級給你一個 0,最好不要原樣還回去一個 0。窮盡一切可能,先做到 3,再做到 5,再做到 8。
别成為團隊中的黑洞,事進來,一個回音都沒有。
此外,收到做到,還需要有創造性的工作能力。
舉個例子。還是那位部門經理,老板突然給他安排了一個緊急項目。
但是根據業務經驗、團隊資源,他再三思考,認為這個項目老板考慮不周。貿然執行,短時間會有效果,但長期弊大于利,會極大地傷害用户體驗。
那麼,他該怎麼辦?
為了長遠發展,冒死進谏,期待改變老板決策嗎?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這算靠譜嗎?
不一定。因為老板做決策自然有他的道理,沒有一位老板願意看到自己的決策被下級直接頂回來。
那麼,明哲保身,保持沉默,無腦執行,算靠譜嗎?反正事情是老板交代的。
也不是。不假思索地盲目執行,更不是靠譜。那該怎麼辦?
其實,面臨 A 和 B 兩難選擇的時候,不妨去 C 中尋找答案。比如,有沒有可能,存在雙赢的解決方案?
能看到風險,這很好。然後呢?怎麼策略性解決?
如何既滿足上級的期待,又能夠把風險點降低?怎麼在資源不足、激勵不足的情況下解決問題,确保交付完成?
真正的執行力,不僅是完成任務,更是對任務本身的不斷改進,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困難,應該在事後匯報時,作為成績説出來。它就變成了加分項。
事前提出困難,别人往往會把它看成借口。是你的減分項。
堅信一句話,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才是靠譜。
所謂 " 收到做到 ",就是有回復、有思路、有動作、有結果、有反饋。
3
説到做到,就是信守承諾
能 " 收到做到 " 的人,溝通成本低,安排的任務,馬上能落實。
但這依然是被動行為,是對指令的落實執行。想要在職場脱穎而出,還是要有主動性。
説到做到,信守承諾,一口唾沫一顆釘。
我們經常能看到喜歡誇大自己的人。
比如,喜歡説 " 整個 "。你負責什麼?我負責公司整個的銷售團隊。具體一點呢?配合 10 個銷售寫 PPT。
比如,喜歡大幅度 " 四舍五入 "。你們有多少用户?不超過 100 萬吧。實際呢?20 多萬。
比如,把未來的成績算作今天的。你們團隊年創收多少?2000 萬。是哪一年的?預計明年。今年呢?300 萬。
比如,完全不把承諾當回事,或者超出自己能力過分承諾。" 放心吧,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第二天酒醒之後," 你説了啥事?"
有些人,喜歡説大話、説空話、説假話,經常把話説得很滿,但做起事來總掉鏈子,大幅度低于你的預期。這就是不靠譜。
俗話説,説話算數招待見,言而無信惹人厭。做不到,就别説。能做到,就想着説。
説到做到,不僅是對别人尊重,也是對自己負責。别破壞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 " 信用值 "。
不然次數多了,成了職場上的 " 失信被執行人 ",那路就越走越窄了。
靠譜的人,路總是越走越寬。從不輕易承諾,但一旦説了,就必須得辦到。
總能達到你的預期,經常會超出你的預期。明明能做八九分,但説個五六分留有餘地,确保别人的期待不落空,再去尋求超越期待值的辦法。
對公司來説,管理者制定年終目标、季度目标,研究激勵措施、獎勵方式,必須要保證説到做到。
否則,不僅會讓老板的滿滿期待落空,也會在下級中喪失威望,同時給自己打上了 " 不守信 " 的标籤。
一句空話,換來無數惡果。
4
想到做到,
就是感知力和責任感強
説到做到,具有一定的主動性。但 " 想到做到 ",主動性更強。這一層次有兩個小星級需要修煉。
第一個星級,能想到别人想到的東西。就是感知力強,情商高。
你可能也發現過,在公司裏,有時候上級還沒有説話,但某個同事已經感覺到上級要説什麼了,甚至能提前去做上級還未安排的一些工作。這就是一種感知力。
所謂感知力,就是指:對自己内部、外部世界,以及他人的内心,有更敏鋭的覺察、理解能力,并能夠有效整合這些信息,作出判斷和思考。
感知力,不等于敏感。敏感是被動的,易受環境刺激。感知力是主動的,去主動覺察事物。
感知力強,能幫你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提升工作能力。
具體來説,它包含 3 點。自我監控,他人共情,外部沉浸。
自我監控,是能敏鋭地感受自己身體内在的細微變化,體會自己的狀态。這是對自我的感知。
就是説,階段性地把注意力從事情上轉走,内觀自己。
回憶和思考:剛剛做了什麼?做得怎麼樣?有沒有達到效果?還能怎麼調整?
再比如,做工作時,也可以多去感受:做這件事,是愉悦還是無聊?過程流暢舒服嗎?容易分心走神嗎?
忠實面對内心,你就能提升對自我的感知力。
他人共情,是能切身體會到别人的心情、想法、感受,站在别人的立場考慮。這是對他人的感知。
我們常説換位思考,但這仍然是主觀意願:倘若我是他,我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和想法?
本質上,這還是在用自己過往的經驗和框架去思考,并沒有真正代入别人的角色,體會别人的感受、想法和邏輯,也沒有觸及别人的内心。
與其帶着主觀性,去換位思考,不如直接溝通感受吧。
詢問對方:你的感受是什麼?怎樣想的?能不能跟我詳細解釋一下?
放低姿态,用空杯心态去溝通,接受别人的表達和傾訴,聆聽、接受、包容。了解到他人的真實感受,才是真正的共情,才是對他人的感知力。
外部沉浸,是能自主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環境中,體驗和感受外部世界。
你有沒有過這種情況:休假時,還一心記挂着沒做完的任務;旅行時,老是擔憂自己的事情和安排;娛樂時,感覺這些東西好浪費時間;社交時,抱着功利目的,想着拉近關系、擴展人脈……
我們總是填不滿注意力的欲壑,容易被各種内在念頭、外在刺激吸引。總覺得只做一件事太浪費時間,想同時做好幾件。
但正因如此,思緒才會飄忽不定,無法定下心來做事。不如試着集中注意力,放到眼前的事物上。
那麼,外部沉浸與自我審視是否矛盾呢?
不矛盾。無論你在做什麼事,都能抽成多個階段。
處于某個階段中,就盡量心無旁骛,全神貫注,摒除掉腦海中的雜念。這是外部沉浸。
完成一個階段後,可以對做完的事 " 回看 " 一遍:我的狀态如何?情緒如何?此事還有優化空間嗎?這是自我審視。
當你能感知自我、感知他人、感知外部的時候,你就擁有了感知力。
感知力強并以此指導行為,就有更大概率想到别人想到的東西,更容易成為靠譜的人。
想到做到的第二個星級,是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東西。這是責任感的體現。
比如,一名項目經理,正在負責一個重要的客户項目。在過程中,他發現項目面臨一些技術難題,這些難題會影響項目進度和質量。
這時候,他立即向上級如數匯報了這些難題,并請求上級的幫助。
如果你是他的上級,你會怎麼評價他?
大概率是,什麼問題都來找我,還要你幹什麼?
換句話説,這是他沒有責任感的表現。
假設這位經理,沒有向上級匯報難題,而是動員團隊成員、利益相關方一起,研究解決辦法。并且,還緊盯項目進度,最後按時完成交付。
在整個項目結束以後,他詳細匯報了項目過程,并針對避免類似情況進行了建議。
這個時候,作為他的上級,你會怎麼評價他?
這個人,有責任感,能擔事!
所以,責任,不是對説過的事負責,而是對沒有説過、甚至沒有想到的事負責。
你能不能查缺補漏,随時補位?幫别人補上那關鍵的一環?
有感知力,就能想到别人想到的事。有責任感,就能想到别人沒有想到的事。
放在一起,就是靠譜的第三層次,想到做到。
5
知道做到,就是知行合一
知道做到,其實就是知行合一。靠譜的 4 個層次中,它的主動性最強。
比如,知道暴飲暴食,對人的健康不好;知道肆意發泄情緒,會傷害别人;知道強行下命令,不跟團隊達成共識,會削減團隊凝聚力。
但是,知道什麼是對的,卻從不按對的方法去做對的事。這不是靠譜的人。
為什麼知道卻做不到?
信息超載。
想學的東西太多,反而抓不住重點。我們天然喜歡接觸新事物、新知識點,但卻忽略了對已有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這就演變成,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卻又每時每刻都在抛棄。
消極過濾。
每當我們看到新觀點,總會用已有的成見、經驗去對抗。也就是説,大多數人其實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沒有空杯心态,選擇性屏蔽周圍的信息,就會導致故步自封。
缺少跟進。
很多時候,你學了一個新方法,但過了一段時間,大概率會回到原來的習慣上,生活仍然照舊。這就是因為缺少跟進。
如何從知道變成做到?
精要主義。
追求少而精,而非多而泛。深入學習每一個新知識,不必太急切。畢竟世界上那麼多東西,是學不完的。
做事也是如此,保持專注,集中精力在 1 到 2 件有用的事情上。
綠燈思維。
保持思維的開放性,對于新觀點,不急于質疑,嘗試找出它的邏輯和道理。
持續跟進。
在行動的同時,不斷跟進反饋,修正完善,迭代提升。比如用 PDCA 戴明環輔助。
而且,知與行最好不要割裂去看。
王陽明曾在《傳習錄》中以吃東西、行路為例,闡釋知與行的關系。
" 知行 " 是説:食物的好壞,除非自己嘗嘗,否則無法知道它的真味;路途的狀況,除非自己走過,否則也無法知道是險峻還是平坦。
" 合一 " 是説,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開端,行是知的成果。把知道變成行動,再通過行動去提升自己的 " 知道 "。
知行是一個硬币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可分離、不分先後。
6
結語
當下,生意越來越難做,錢越來越難掙,再加上内心的焦慮、不安全感等因素,每個人都越來越追求穩定的回饋——在值得的人身上花時間。
如何成為那個值得的人?
靠譜,就足夠了。
但靠譜是分層次的。低層次的,僅是 " 事的靠譜 "。高層次的靠譜,是 " 人的靠譜 "。
當你成為了靠譜的人,你的身邊就會吸引聚集靠譜的人。在彼此的互相作用下,做事流程越來越舒服,成果越來越好,你的成長進步也會越來越快。
靠譜的人相遇,一定會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對于管理者來説,更要培養團隊的 " 靠譜能力 "。
心理學中有一個 " 泡菜效應 ":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将它們分開煮,其味道是不一樣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成長,有着不可抗拒的影響力。
如果你的團隊大部分都是靠譜的人,其中的個别人、新人也會受此影響,漸漸成為靠譜的人。你用人拿結果也會很順暢。
但如果你的團隊情況相反,那就要注意了。能 " 出淤泥而不染 " 的人固然很好,但也很少見。尊重現實和規律,最好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極小的概率上。
收到做到,説到做到,想到做到,知道做到。
這不僅是靠譜的層次分級,也是一個人、一個團隊持續成長的可參考路徑。
盡力讓自己成為那個值得的人、值得的團隊、值得的組織。(本文完)
不懂匯報,工作等于白做